[信仰网刊 | 第九期 | 2003年11月]

真实的寓言——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

王鲁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7-77)在1854-1855年间创作了巨幅油画《艺术家工作室》,作为1855年巴黎艺术沙龙的参展作品而没有入选,于是画家借助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办之际,在艺术沙龙的展区附近,个人用帐篷搭起了一个“展室”,展出了代表画家个人风格的四十件油画作品,同时,画家接受了别人的建议,首次亮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并在展出期间特地为这幅作品加上了一个小标题:“真实的寓言,七年艺术生活的总结”。在当时,欧洲大陆盛行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理想的距离。越出理想的界限,把生活的原形和事件直接搬上画布,在当时看来似乎缺少艺术的处理,展览招来了各方的批评。实际上,“现实主义”的提出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质疑,对艺术的质疑也是对生活的质疑,对生活的质疑就是人类对自身现状的思考,思考是人类的传统,是艺术的理由。库尔贝的这次展览凭借艺术家个人的勇气和信念,确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地位,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运动载入人类文明精神的发展史。

  库尔贝自己为这幅作品作了一个简要地说明:这是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对道义与现实的思考。库尔贝用了六周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在他全部的创作生涯中也是最大的一幅——油画。画面中出现了23个人物,中间是创作之中的画家本人。画家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写道:“画面右边的是我的同道、朋友、艺术资助人和收藏家。左边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常人社会,平民、损害者与被损害者,忍受着忧愁、命运、贫困和财富的侵扰,时时刻刻与死亡结伴度日的人们”。根据艺术史家介绍,我们看到在画家的朋友当中包括诗人波特莱尔、音乐家普罗马埃、文艺批评家尚弗勒里、社会学家普鲁东和收藏家布鲁阿。常人的社会是一些以其它行业为生的芸芸众生,包括商人、神父、乞丐、妓女、丑角、猎人、掘墓人……在画家眼里,这是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两类人选,似乎出现于不同的世界,虽然画家不屑于简单的理性判断,不可能简单地定义哪边是好人,哪边是坏人,但是也不可轻易地认为画家是随意地组织自己的画面:画家是在思考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些普遍问题。绘画是一种观察方式,观察之后艺术地表现出来,引起世人的关注,世界由于人们的关注生成意义。越纯粹的艺术越是能引起人们长久地关注:关注让人们理喻现实只是真实的一个寓言。
  
  作为“艺术实践过程中对道义与现实的思考”,画中的象征意义成为后来人们分析作品的关键。象征是艺术的表现手段之一,就像在古典艺术的作品中,常常以百合花象征圣母马利亚的纯洁,用蜡烛象征俗世的时光一样,然而,象征从不是简单的符号借代,它配合艺术家完整的创作行为实现对生活的思考、理解和认识。从画面的构图开始,库尔贝已经开始借用视觉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约定俗成的定式展开自己的寓言。构图可以看成是祭坛三联画形式的俗世题材的再现,祭坛画在这里是一个专业词汇,通常是指代放在教堂中心的表现圣经题材的宗教艺术作品,三联画则是在主体画的两边再各配上一幅表现圣徒的画像,由于圣徒的面孔都朝向中心的画面,看上去像是在对话,于是这样的构图形式也称作“灵语心说”(sacra conversazione)。三联画也被称为三叶画,这是因为三幅画的画框之间有折叶相连,考虑到宗教活动的严肃性,在圣事结束之后,两侧的画面可以向中间收拢,像一件屏风一样把画面保护起来,平时并不向世人展示。当时的一些画家除接受教会的定件以外,自己也偏爱画这类题材和这一构图形式,更多是出于直接展示的需要,画家往往以单幅画面完成三联画的构图形式和表现内容。在这里,库尔贝也是以单幅画面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宗教”梦想和人文情怀: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逐渐成为生活的祭坛仪式。
  
  在这幅画中,画家本人的艺术活动取代了宗教事件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立于画家身后的裸体象征着坦诚的真相,站在画家面前的儿童象征天真无邪,在他们中间有一只与人共处的小动物,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正在绘制之中的奥尔南乡村风景,自然的元素构成画家心中的平和。“灵语心说”习惯构图中出现在左右两边的圣徒,在这幅画面中被两组人物群像所取代了,这是画家本人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每一位哲人都注定要面临的心理困惑。作为“真实的寓言”,真实不是人们看到的那样而是人们所承认的那样,虽然是写实手法表现的两组人群,但是同居于一室肯定是虚构的。个人的出身、能力、经历、遭遇、教育、环境、机会……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人人之间的差异,构成了语言的障碍,造成了观点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间,人人之间有没有用心交谈的灵语勾通?画家通过两组孤悬一隅的人选申辩自己的立场。在左边人群中有一位与一只猎狗相伴而坐的猎人,猎人的身后是一些农民,他们一起勾划了画家对旧时相对平缓、稳定的自然生存状态的怀恋。在左边还有一些人表现的是城市工人,辛苦、贫穷、失业、焦虑、不稳定的经济因素是画家对城市文明人类存在境遇的忧虑,也是画家对社会结构的关心,与19世纪的人文学者一样,在资本经济发展时期,对平等、自由、博爱……诸多人类永远面临的问题重新认识。在这组人物之中同时出现的还有神父、教徒和妓女、乞丐,由于普遍的虚伪才有了画家理解的“真实的寓言”,这是自西方文明源头展开的拯救之路的延伸。摆放在左边人群之间的道具——头骨、圣徒殉难的石膏像——寓意耶稣受难的传说。基督教文化支撑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在19世纪,行为和信仰之间突出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的倾斜。库尔贝在这里提起这个传说,是不是在唤起人们在思考人类信仰的同时,思考人类整体的社会实践。相对于左边的画面,画面右边表现的是一些所谓上流社会的人物群像,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专家、学者……这是画家心目中人类理想的生活模式。同样:理想只是现实的一个寓言。
  
  理想和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个人的表现和公共的意识之间有没有一尊平衡的法码?是不是提升一边,另一边就注定要失落?画家的朋友波特莱尔认为画中解释了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提请人们认真去对待;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是劳工和资方,通过天才的维系才可以实现的理想。也许画家梦寐以求的“平衡的法码”就是艺术家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艺术可以成为人人之间用心交谈的语体吗?可以说,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指向让世人看到了艺术家的社会关注,为紧随其后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艺术的个人表现增设了公共基因。自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达芬奇等艺术家的努力,世人对艺术家有了充分的认识,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现实的关注世人对每个人的劳动有了充分的认识。
  
  越是纯粹的艺术、越是纯粹的生活就越不是纯粹的主观理念、纯粹的客观指标。纯粹只是人们渴望独立的表示,相依相立是人类现实,独立依赖一个“真实”的“自立”,“真实”是寓言的根据。《艺术家工作室》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宣言,也是画家个人社会立场和道德观的政治宣言。库尔贝本人亦是当时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的直接参与者,他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公社委员,后遭监禁、流放,最终客死瑞士。库尔贝曾经说过:“善、恶、平等……诸多意识和观念生成社会的外象,我以自己的方式注意社会生活的热情和意义”。对于艺术,画家看重的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从而承担起为人的使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灵语心说”的独立寓言。生活和艺术不仅在于理想抵达现实的寓言,仍然在于现实抵达“真实”的寓言。我们现在爱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说艺术可以普及为人人掌握的能力,而是要在生活中普及“灵语心说”的意义。
  
  库尔贝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同样反映在他以其它自然对像为题材的作品之中。库尔贝一系列以劳动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可以让人们度量失落和提升的比重;库尔贝一系列的静物画创作,实物的质感和量感不弱于塞尚(Cezanne)和夏尔丹(Chardin)静物画的份量和丰润;库尔贝一系列的人体画创作,直言不讳地坦坦荡荡是不断涨潮的欲望。库尔贝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性格外向、直爽自信的自画像。库尔贝仍以他出生的家乡,奥尔南山区的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了一些优美感人的风景画,敞开心扉的抒情是画家美丽的灵魂祷告。
  2000.12.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