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五期 | 2003年7月]

《丑小鸭》的再理解

杨戈

  
  一直以来,大人们乐于对孩子们讲述“丑小鸭”的故事:一个丑陋的小鸭子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了白天鹅。它告诉人们:一个不完美的生命可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生命的高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似乎可以鼓励我们的孩子“不断前进”。由于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个胆怯和软弱的孩子,所以,父母常常用这个名叫“丑小鸭”的小东西教育我。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不是真的曾经被这样的一个形象打动过,忘记了是不是因为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去“大义凛然”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只是今天,蓦然回首,我恍然发现,我们都误解了安徒生,误解了丑小鸭和白天鹅。
  安徒生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无疑是我们理解全部故事的重点。他说:一个生命,只要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呆过,又怎么会在乎出生在鸭窝里呢?
  这样看来,安徒生是肯定事物的“本质”的(虽然不能说是本质主义者)。事实上,那只丑小鸭并非真正的鸭子,它从来就是一只天鹅,它出生在一个天鹅蛋里。只要它成长,它就会成为一只让所有的鸭子都艳羡的天鹅。只是,命运把它的蛋和它自己安排在一个寒碜的鸭窝,这是它外在的欠缺,但并没有带来本质的失落。这些并非如我们所想,似乎一只鸭子的“奋斗”和“隐忍”会使自己在本质上脱离原来的自己,成为另外的高尚者——天鹅。
  这样的一个理解上的分歧,初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起码不会影响故事的美感,不会影响阅读,但是,不同的两种解读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就相去甚远了,包含的寓意就大相径庭了。
  故事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不幸的天鹅蛋沦落到鸭子们的窝里,并且在艰难的条件下被鸭妈妈孵了出来。可是,这只“鸭子”和其他的小鸭子很不相同,身材巨大、模样奇怪。鸭子们都歧视它,甚至认为它是怪物,最终连鸭妈妈也劝它离开亲人,去谋得自己的生路。没有人真正了解它的价值,甚至连它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宝贵,连它自己都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离开鸭群的丑小鸭孤单和凄凉,不断受到欺负甚至侮辱。与此同时,丑小鸭也越长越大了。终于有一天,它走向宽广的湖面,发现水中的倒影是这样的美丽,原来,它本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无论如何,真正的天鹅总会成为天鹅的模样。
  当今社会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已经取决于金钱、地位等等,当人群中间已经出现了不被视为人类一分子的现象,安徒生的这篇《丑小鸭》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就有了再理解的必要。无疑,安徒生自己是借助这样的故事传达出他关于人的看法。我们降生在世界上,带着自己命定的蛋壳——人的形象和心灵,这本身应该是高贵而富有尊严的。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相貌可憎,可能会处处遇阻,技不如人,可能会感到深刻的孤独,可能会遭受到种种的压抑和打击,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友情和爱情。甚至,无奈于生活的窘迫,我们会像猪和狗一样卑贱的生活。看上去,生而为人的快乐和尊荣似乎非常的遥远。但是,有一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人的价值并不是由人的外表、金钱或者其他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决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价值和尊严的来源并非其他,仅仅来源于我们生而为人,我们拥有一个“人”的蛋壳。通俗的说,只要是人,都有不可以忽略和剥夺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当我们把人的价值定义于这样一种无条件的存在,人和人之间的外在差别才可以被忽略。社会中的平等才可能真正的实现。正如那只可爱的丑小鸭,尽管它生存的经历让它自己丧失了生为天鹅的种种美好体验,但是,只因为它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呆过”,它就最终拥有天鹅的尊贵和美丽。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饥饿,并不是仅仅因为缺少食物,也因为缺少安慰和爱;有很多人寒冷,并不仅仅因为缺少衣服,也因为缺少人的尊严。至少,我可以希望,所有的人知道他们可能就是所谓的“丑小鸭”,他们有着“天鹅”的本质。给他们同样的尊重和理解甚至关怀,是平等的精神前提。但愿父母们将来讲到“丑小鸭”的故事,可以换一个思路,换一个口吻。
  0:14 2003-4-1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