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四期 | 2003年6月]

俄底甫斯之歌(诗多首)

平安之使


俄底甫斯之歌(注1)

当俄底甫斯被引导着
踏进那忧伤的大门,不再回头
一种奇异的光辉亘立于
静穆的天空之上,威逼万物

神秘的仪式拂去了花朵上的尘埃
诸神的领域在内心逐渐扩大
而轰响的雷鸣声中,已然显现出
未来生活的旗帜。

然而这一切仍是难解的谜团,对于
年轻而柔嫩的一代。
希望和困惑交织着生长
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意义
依然向我们隐藏,而古老的斯芬克斯(注2)
伺伏于远处,暗怀嘲讽。

2003/3/11

注1:俄底甫斯是希腊悲剧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底比斯城的国王。出生之初,神谕即预言他将会弑父娶母,恐惧之中他远离家乡,决定逃避这一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后来神谕终于实现,他在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若干年后,当明白了这一真相之后,他刺瞎自己的双目,并放弃王位,自我放逐以赎罪。在经历了人世少有的痛苦、患难和心灵的折磨与罪疚之后,众神终于心生怜悯,宽恕了他的罪行。当他预感到死亡的时刻已经到来,在人世的磨难行将终结之时,他以清泉洗过身上的尘垢(同时亦意味着他自愿的受苦终于赎清了自身的罪行,并获得了众神的宽恕),而后伟大的英雄忒修斯引领着他前往复仇女神的圣林,在最后的一刻,他的眼睛复明了,他坚定而决然地走向自己的宿地,在一阵轰鸣的雷声中,神秘地消失了…….

注2:斯芬克斯是底比斯城的一个女妖,狮身人面,在城门口拦住底比斯城的人民,要他们猜一个谜语,凡猜不出的人都会死去。底比斯城以此为患,直到聪明的俄底甫斯猜出了谜底,斯芬克斯又气又羞,乃跳崖而亡。俄底甫斯因此而被力为底比斯城的国王,从此这也成为了他日后一系列苦难的开端。


哀希腊

啊,向何处,我们致以朝圣者崇敬的目光
并敞开衣襟,聆听故乡的亲切歌声?
自从众神的山峰在黄昏的光线中逐渐微弱、消隐
牧神的箫管中也不再滴落如黄金般(注1)
光明的芳香蜂蜜。哦,那些美好的时刻!
我们已永久地失却了童年的欢乐,不再吸引着
狮子纷至沓来,在脚边驯服地卧下。


而今所见之处,荒凉的沙砾磨损着内心
虫儿也在草丛间静默无声。
我们学会了祈祷,乞援于远方的某颗星辰
期待着繁华如簇,在死墟之地灿然盛开
而梦之金色的斗篷悄然覆落在枯萎的玫瑰花瓣上
——旷野中的以色列民,也怀着如此悲哀而急切的心情(注2)
注视着摩西伸出手杖,点向磐石。 2003/3/14

注1:据希腊神话传说,牧神潘长相极其丑陋,上半身是人的形状,下半身却有着羊的腿和蹄子。其性喜追逐女性,酷好音乐,尤善吹笛,在文学史中历来被认为是丰茂的象征。

注2:典出于《圣经。出埃及记》。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脱离了埃及人的奴役,在旷野之中前行了多日,因为找不到水源,民众干渴而乏力,于是口出怨言,责备摩西,并后悔与其在旷野中受苦而死,毋宁留在埃及为奴。他们的怨言被上帝听见,上帝命令摩西以手杖击打一块磐石,于是清冽的泉水便从磐石中汩汩地流出。


关于死亡

逝去的一切都已在旋风中上升
并环绕着七弦琴之神,聆听而成熟。(注1)


在人子之先,某种信念早已铸炼成形
——当谈论新逝的死者之时,
语调中我们常常怀着深切的敬意,仿佛一夜之间
他们的形象已升入群星之列,崇高而永恒。? 2003/3/14

注1:据希腊神话传说,日神阿波罗是光明、力量、宁静、欢乐与美的象征。他是艺术的保护神,其象征物是竖琴和月桂枝。


人子之死

惟有在消没的一瞬,伟大的事物
才显现其光辉的存在
并以某种补偿的方式建造
一座壮大的楼台,雄踞于记忆的长空。

若干年后,我们以内疚而谦和的步态
走进他们古老的城堡——致敬
而耸立在教堂园顶上的银色十架
在暮色中也越来越柔和,渴求着宽恕……




惟有在静寂的深处
某些花朵才能灿然地盛开,无所保留
灵魂为此而被召唤
并逐日成熟于故国的春天。

爱意味着:在善恶的判断之上
更精细的感受和听力
并将我们的血脉
与万物的命运紧密地相系,彼此怜悯。

对于落在视域之外的事物
内在的光明将之照亮
远方某颗星辰上的一柄竖琴
教我们学会了谛听,并与之深切地共鸣。

而一株小草的呼吸
也令我们久久地驻步,热泪盈眶。

2003/2/20


黄昏的花朵

看这些绽放于黄昏的花儿
微笑的形态下,浸润着多少忧伤!
重大的不幸一定早已
发生于内心的某个遥远时刻
而一旦确知了天命
她就学会向大地歌唱,无所保留

惟有在黑暗中哭泣过的事物
才能从内部而成熟
并越过自身,将弦乐的芬芳播撒于
死墟之上。

2003/02/25




喧闹的天空在惊悚中
忽然静默,止住了盲目的热情
和狂乱的骚动
并在忧伤中深切地聆听——
从各各他山路弥漫的白色烟尘里
升起嘈杂的脚步声,渐渐逼近
道旁青青的草木
也因着马蹄和刀剑的撞击而迸发出
沉闷的叹息——是在哀惋
治愈过妇人的神奇指尖
还不曾触摸未及开放的花朵
将自身升起,闪耀,一如不朽的星座?
抑或,从撕裂的大地深处,某些可怕的思想
已逐日成形,并预言般地映照着
它自身幽暗的未来吗?
而此刻,一团乌云
从远方的海面吹来,怀着巨大的惶惑:
这一切都是命运吗?
——当维纳斯沐着晨风,从大海中升起
她的形象也此般迷惘

重大的事件一定早已
发生在某株橄榄树的阴影之下
而微风掠过,绿叶的后面
一柄金琴忽然在歌唱,微颤的共鸣声
涌现于天外的一片荒漠
暗藏着谨慎的怀疑,以及期待……


看那些已经消逝的事物

看那些已经消逝的事物
在自身中如此地安详而完满,毫不依赖我们
并以如年来的沉默
唤醒我们于梦的边缘——夜风吹起
一叶旧时的兰舟驶近
沐着黎明之庄严的天空,一度淡漠的过往岁月
越来越明晰而永恒。芳香四溢。

我感到:那些飘零而去的花朵,以及所有从星空中
流逝的声音都会重新归来,在某个盛大的日子。

2003/03/25


圣方济各的布道

被如此温润的幸福感所充盈
每一脉绿叶都趋向前来,不安地期待——
那预示着命运的最后之人出现。在童年的憧憬中?
她寄托希望于此一时刻,并将其珍爱。

重大的转折早已悄然发生于内心……

而飞鸟静默——聆听
自身微妙的秘密被如此纯粹
而毫无保留地说出,以同类的语言。
并惊奇于爱者的温柔
暗中猜测着此人是谁,这不期而至的知己。

伴着被理解的喜悦,未曾触及的远方世界
孕育在温暖的羽翼之下,并在体内
扩大而成形,明晰一如已逝的王者形象
肃穆而且永恒。

2003/3/17


注1:几年前,看乔托(画家,文艺复兴运动的最早先驱,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影响极大,其作品摆脱了中世纪绘画的阴森忧郁和单调乏味,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具有不少人性的温暖和柔情,后世如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均受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一副《布道的圣方济各》绘画,画中圣方济各在向一群燕子和树木讲道,他亲切地称燕子为“燕姊”,称树木为“树兄”。而那些飞鸟对他一点都不觉得畏惧或惊惶,相反地,她们拥上前来,仔细地谛听着他的言语。至今回想起来,这样的场面仍然使人感动的落泪,也令人深深地感触于圣方济各高贵的骑士情怀和浪漫之爱。

注2:圣方济各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徒,有“耶稣第二”之美称,出身于富有家庭,然而出于对穷人之深切的爱,他散尽所有的家产,分给了穷人,遵从了耶稣基督“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的教导。有一次当他发现还有比他更穷的弟兄之后,他为此而大觉羞愧,并脱下身上的最后一件衣服给那个穷人。另外有一次,一个贫穷的盗贼来光顾修道院,被修士们捉住,羞辱一番后将其遣走。时圣方济各因故在外,回到修院后听修士提及此事,他立即亲自追上那个盗贼,请求其宽恕,并将自己仅有的面包给了盗贼。盗贼被其感化,从此不再盗窃,并皈依基督名下。其灵魂之卓绝伟大由此可见一斑。然其禀性亦极其热爱大自然,以为每一造物都为上主所设,有其不尽之美意,故当珍惜之。据传说,猛兽都被其所感化,从此不再伤人。由于他巨大的爱,后来成立的圣方济各修道会成为中世纪最有影响的修道会之一,该修道会始终高举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之爱,赈济穷人,从事了不少慈善事业,对西方近代历史影响很大。


信心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新约-希伯来书》11:1

让我们重新安于大地的友谊
并在它凝重而晦涩的命运中收起疑惑之帆
和初次鸣响的春雷一起走向赞美。

那些从星空中流逝的声音,以及在海面上?
飞散溅落的银色浪花不再令我们长久地抱憾于心
一旦黄金之河再次回流,绕过我们的房舍(注1)
每一株朽烂的树木都将升举而成鲜艳的旗帜
欢声雷动,遮蔽黄昏的田野。

而玫瑰,也将被再次召唤而来,盛开——
以更加纯洁的光辉。

回转身时,却惊奇地发现:
那些艰难的过往岁月
已将巨大的阴影从午后的草地上移开
而地土在脚下更加坚实,并延伸向新的春天。 2003/03/27

注1:据西方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古代曾经有一条黄金的河流,这条河流所经过之地,一切东西都会变成金灿灿的黄金。


激情

所有的火都具有预言的力量
并向大地昭示
我们自身的命运,以及
特洛伊如何地覆灭于一个妇人的容颜。


看它在荆棘丛中却奇迹般地
安静了下来,并向着崇高的天空升华
并变得纯净无比,伴着一个驯狮者的声音升起
当摩西在惊惶中转过身来的时候。


注1: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战争乃是源于美妇人海伦的被掳,这场战争历时二十年,最后坚固的特洛伊城被毁,而胜利的希腊人在归家途中也历经磨难,仅仅只有少数人生还。

注2:据《圣经。出埃及记》3.2----3.6记载:“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 火烧着,却没有烧毁。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坏呢.耶和华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 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神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又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蒙上脸,因为怕看神。”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