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三期 | 2003年5月]

信徒如何面对SARS?

陈琛仪牧师口述,邓志荣笔录

  
  鉴于近日整个大都市在「非典型肺炎」撒播危机的阴霾影响下,死亡及感染人数在世界各地及本市与日俱增,导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民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即使是假日商场的车位多了,游人却减少了;光顾餐馆及商店的顾客锐减,营业额如插水式下降。如病毒继续变种及传播,叫人防不胜防。恒将见更多商户结业,连锁反应是失业人数激增、经济日益衰退!际此黑暗及不知所措的时刻,真叫人不晓得如何应付?如何面对?
  
  为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回应当前危机,本报特派记者特走访了多伦多城北华人基督教会之主任牧师陈琛仪牧师,请教他问以上事件的看法;特别是陈牧师自身也曾经历过「自我隔离」之苦,有深刻的领受!陈牧师因上月於病毒初开始散播时曾往医院探访,按医务署的训示他必需「自我隔离观察」十天之久,以防万一。然而陈牧师强调的是他并非惧怕病毒、也非带菌者,只不过他是绝对尊重政府的决策和忠告,愿意遵守政府的指引而自愿隔离;陈牧师接著提出了以下三点,以地方教会牧者的身份,作出分享及回应:
  
  (一)圣经的话语是真确的:陈牧师分享在他研读大学时代,曾经读到一些当时的医学及科学报告指出,瘟疫已经不再存在,因为免疫系统和医治药用已然完备,一切的瘟疫都在控制之中,世人不再需要有这方面的恐惧。然而证於今天,举凡如禽流感、疯牛症、西尼罗病毒以致於今天的非典型性肺炎,却是一波又一波的发生,全然推翻了往日的观念!反证实圣经的记载却是真的,因为「这些事必然会发生的!」不会因科学发达而消失,反而是日渐增多!陈牧师在此向所有基督徒申明,他所指的不是旧约中那些甚么灾或启示录中的第几个‘号’,第几个‘印’等,而是指出这正是神给世人的忠告:「不要看轻我所说的。」也正是一个唤醒:「我在这里。」一切所发生的事是祂容许的,也不是轻言审判,而神最终的提醒是我们应该悔改、应该回转,正如历代志中所记述的:
  基督徒当不要忘记神公义的一面。因著人性的私欲和贪婪,只顾一己利益而妄顾别人的安危,商人滥用农药、抗生素、改变禽畜的饲料或基因,以图加速动植物的生长以图厚利!导致病毒的变种及非典型生长,以致自食其果。陈牧师首先促请基督徒们应起来加以防范,并从中加上反思,一起携手合作发起一些相应的属灵运动,回应这大时代的需要并抗衡这些可能发生的一切连锁性後遗症。
  
  (二)信徒应表现与众不同:陈牧师继而慨叹教会活动也因而备受影响,不单聚会人数减少了,一些特别聚会如浸礼、布道会及异象分享会等都被迫取消或延期,当中所表现之惶恐程度,与一般百姓的人人自危心态没有两样!虽然这些公开聚会容易或有传染病毒的可能,但若然处理恰当,做足防范措施,加上弟兄姐妹们的自律和遵从政府的训示和指引,例如:圣餐中的饼或杯若能加上个别包装、负责派发的长执戴上手套及口罩等确保卫生、聚餐时用公筷或个别保温装载、会友见面不采握手等亲密接触,只需点头或拱手示意等,都可保障聚会如常进行。因为圣经的教导是:「应当一无挂虑!」只要保持地方空气流通、尊重政府的「自我隔离」原则及指示,执行一切因应安全措施,自然能够在人前作好见证。更要主动关怀那些在医护前线服待的主内弟兄姐妹,给予支持和鼓励,而非排斥他们,禁止他们参予聚会或刻意作出回避等。特别是对所有福音工作更应保持热心,从而显示出基督徒与众不同的爱心和勇气。
  
  (三)把握机会关怀社区及众民:陈牧师再三勉励众信徒要表现敏锐的细心,凡事专注,除处处小心防范及自洁外,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模式,作好榜样,不要刻意回避在外进食或光顾较少华人前往的地方,影响华人商号的营业或形象!还要时刻为这个城市守望祷告,求神止息灾难,记念那些受病毒传播影响的同胞:不论是患病的、被隔离的或是失业的。更不忘为所有医护人员代祷或以不同方式向他们致敬。另方面更可以把握机会去关怀别人,虽然不便亲身造访或往探望,也可不时以电话或寄上慰问咭、电邮,向受灾朋友及医院中人问候致意,替前线护理人员打气,支持政府的行动,以真情及基督的爱去关怀及感动他们。对不同族裔也要彼此尊重,维持良好道德、气节和典范,以免成为不受欢迎的群体,彼此以爱心服侍和款待,不卑不亢,所作所为处处见证属神儿女的品德,协助重建社区、推动经济快速复原!掌握先机作一些平日不会也不能作的事,达致荣神益人的目的。
  
  最後,陈牧师也呼吁众信徒为中东美伊之战中双方在位的君皇及掌权者祷告,期望战争早日结束,纾解民困并妥善作好一切善後措施。更要为所有平民百姓祷告,特别是居留在那里的印回民工,他们千辛万苦到那边作劳工,特别在油田、旷野工作的最多,他们在战乱中不能也不愿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便会失去工作机会,每天承受生命危险和恐惧之中,实在求神怜悯。还有那些在那里为主作工的宣教士,他们经历不同程度的苦难和危机!求神使一切危机化作转机,叫福音更加兴旺。
 
转载自 《联盟论坛》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