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三期 | 2003年5月]

编者手记

思路

  这是一个假日的早晨。我所在的城市传来了第一例非典的消息。恐惧,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个季节,有着太多的故事发生。远处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却在悄然发生着。非典,注定要成为本年度的“关键词”。“今天你非了吗?”,成了很多人见面时的自嘲。许多的顺口溜在网上流传着,也有很多的故事在交谈中延续着。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如此真实而迫近地临到城市中的人们。以往每一天,我们只顾着为着生计,奔波忙碌。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像是一个远方的梦呓,遥不可及。但是,从复活节那个下午开始,一切似乎都改变了。一天一次数字的跳跃,提醒着死亡的无处不在。正如Neverland在《白夜》中的诗句:“死亡是梳子/夜夜理我们的发”。
  生活,一切都改变了。我们抓住生命的每一根稻草,挣扎着。但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城市里飘荡着消毒水的味道,药房的货架上空空如也,许多人为了抢柜台里最后一只口罩大打出手。公车上一声轻轻的咳嗽,都会迎来许多双躲避的目光。而以前认为重要的东西,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自由清新的空气,却躲藏在口罩的后面,无时不提示着它的珍贵。生命的重要,成了一种活生生的体认。
  城市的景观,发生着变化。不再游人如织,不再觥筹交错,不再歌舞升平。人们都蜗居在家里,无所事事。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安静过。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城市里,我们躲避着疾病,躲避着死亡,但躲不过的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在这个恐惧的时代,信仰者何为?
  有人说,面对苦难,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而是来承受苦难。同样面对恐惧,信仰也不是逃避恐惧,而是胜过恐惧。当大卫在逃亡路上,在亚比米勒面前装疯,被赶出去后,却以这样的诗篇来赞颂上帝:“我曾寻求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圣经-诗篇34:4-5》)
  感谢上帝!他赐给我们生命,并将永生赐给我们,将平安赐给我们。我们有信、有望、有爱,忧愁不再,恐惧不再。
  在本期的《信仰》中,我们刊载了几篇对“非典时代”的回应文章。身处北京的江登兴经常穿行在地铁中,深切感受到身边无时不在的“非典气氛”,写下了《九一一、非典、今天不出门》,对脆弱的人类生存境况作出反思和回应。在同样深受非典影响的加拿大,陈琛仪和珊珊也分别在文中对非典带来的挑战作出各自的回应。
  相对于疾病的恐惧,死亡,尤其是亲人的故去所带来的痛苦和震撼更为强烈。作曲家黄安伦面对丧子之痛,在信中用真实而感人回忆着这段苦难经历,读来令人动容。而远志明弟兄,以见证人的角度在日记中回忆了这段经历中的痛苦和安慰。信仰所胜过的,不单是恐惧,还有死亡。江登兴在上一期的《青春忏悔录》中回忆着丧母之痛,在本期中,又在《死荫路上的安慰者》中讲述着丧父之痛,丧父之悔。他在最后这样写道:“我曾经这样深陷于生命绝望的深渊里,在这困苦的深渊里,我失去了深爱的父亲,他独身走向了黑暗而没有尽头的道路上,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现在我知道,除非找到那拯救者和安慰者,我们才能找到在生命苦难的深渊里所需要的安慰。”
  放逐、漂泊和回归,不单是肉身的旅程,也是灵魂的归向,不单是历史的求问,也是当下的思系。身居异乡的施玮在她的长篇小说《放逐伊甸》中,以旧约放逐故事与现代新文人的堕落过程相叠映;以旧约中辉煌的人物衬映现代人的黯淡萎琐;以旧约中神所立的伦理与道德的纯净来光照现世代的混浊。小说对生与死、罪与良心、爱情与金钱、婚姻与伦理进行了描述、疑问、思索,并以神-万物之源的纯净之光光照。记述了我们这一代追求与认识的心理历程。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这部长篇小说,敬请关注。
  同为异乡的漂泊者,海平在《彼岸的故乡》中以优美的文字述说着他十多年来的乡愁之绪和归乡之途,虽然肉身还在远方漂泊,但心灵已经寻着了永远的家乡。在神圣的故乡,对自己说:“放弃远行,结束漂泊,不要再只顾风雨兼程了。”
  圣经中“浪子回家”的故事,就是漂泊和回归的故事。这一故事,在两千年来,曾经被很多艺术家用他们的创作描述和阐释。王鲁藉着对伦勃朗的油画《浪子回家》的解读,来体味忏悔的人生意象。
  诗歌,是最靠近灵魂的声音。三位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着各自的感绪和意象。Neverland用敏锐的感触和纯净的诗行来描述一帧帧生命之景,里尔克在世界之夜用诗歌追寻着神圣的踪迹,冯海用诗和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和颂扬。
  在本期中,谢文郁、菲利普-杨西和唐慕斯在各自的文字中透视和阐释着历史中的人和事;江登兴与初为人父的摩罗,抛却了宏大主题,而是就“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作了一次有启发性的对话,值得一读;范学德在《哑巴:失去了名字的人》继续着他的“文革忏悔录”;谢选骏将在本期开始连载《仰望复活的基督》;方周也将继续刊载他的译作《祷告的必要性》;也要谢谢杨戈在本期给我们分享的文字。谢谢各位作者对本刊的支持,也盼望着能有更多的朋友惠寄稿件。谢谢大家。祷祝各位平安!

  2003年5月1日晨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