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二十三期 | 2006年1月]

从姚凯的‘小议’再评‘中国神学建设的起点何在?’

腓利门


引言:
   笔者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不能被称为‘文化人’(笔者只受完普通教育的小学。因生长在海外,中文则是连小学都没机会读完)。参与中国神学建设议题的讨论,按姚凯弟兄(以下称姚兄)的看法似乎是“捞过界”了。多年以来,有机会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神学建设,或‘本色化神学’的讨论资料。一直为这些学者们的努力和贡献喝彩。也受到他们的热诚所感动,而求告天父成全他们手上的工,叫认识耶和华的知识遍满全地,使中华民族得著福音的好处。
   在过去所接触到的资料中,也看过一些持不一样意见的文章。单就开放讨论的精神而言,这是一种可嘉的现象。不过,既然讨论是开放性的,参与讨论的人若缺乏一种开放的心态,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各说各话,而扼杀了讨论的空间。
   历史所然,基督教传到了西方之后,得以生根且蓬勃的发展。西方人曾认认真真的研究并传扬基督教将近二千年之久。就这一事实而言,笔者认为当我们研究基督教的时候,所能参考的研究成果‘全都是西方神学家’这是很自然的事。并不足以为奇。笔者相信这些西方的弟兄姐妹们在他们的特有时代环境中,受到圣灵的光照而对上帝的特殊启示(圣经)做出了解释。即是圣灵的光照,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牧养了西方的教会,更具有其普世性的性质。真道也因此而得以传承直到地极。西方弟兄姐妹在真道上的研究乃是普世教会的共同财产。我们理当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事。身为神国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在享受西方弟兄姐妹所传承下来的神学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得在我们的特有种族文化背景中在神学建设上参与。依笔者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我们就是在光吃西方弟兄姐妹所贡献的老本了。
   本文将先试图去理解谢文郁弟兄(以下称谢兄)的文章中心论点。然后再从姚兄的‘小议’找出异同之间的论点并且作出一些探讨和回应。
   至于加入这个话题的讨论一个最基本的动机,就是期盼能看到有更多的人投入讨论。让这个议题因为得到更多弟兄姐妹的关注。这也是笔者特别注明自己“文化水平”的原因。意在抛砖引玉。
   
中国神学建设并非文化比较

   谢兄首先否定了基督教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宗教。因此,基督教神学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如果基督教不属于西方,那么,基督教究竟属孰是谢兄必须交待的问题。谢兄所提供的答案是,基督教是‘超越文化环境影响的存在’;并认为,这超越性质就是‘基督教的原始生命力之所在’。也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谢兄针对自十六世纪以来基督教在华传播所采纳的‘文化比较’或‘中体西用’方法论作出反省,进而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以基督教之超越文化的力量为起点来建设中国神学。这是一套超文化又入文化的言说尝试。一方面坚持了基督信仰中剝了文化外衣仍然剩下的福音。另一方面,又兼顾了传而达的直接言说语系。否则,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人,在某一程度上,得先进入西方的言说系统里才能理解和谈论福音真理。

圣经无误论乃神学建设的根基

   圣经无误的根基是西方神学的基础,中国神学建设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因为人们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文化背景而进行言说和理解。西方教会在圣经无误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神学。中国教会因此也可以在自己的特有文化背景下建立具中国特色的神学。更何况,谢兄相信,一种文化,如果接上救恩真理的源头,她就生气勃勃,因为在神的救赎中,她打破自身,扩展自己。这样看来,所有的文化也都变成了拯救的一部分。這不是一种比较高的文化拯救另一种比较低的文化,而是上帝的救恩拯救所有的文化。这样的界定,谢兄澄清了他所关注的乃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不是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基督教的超越性在于她乃是建立在神的启示真理之根基上。它超越了哲学和历史。这真理不是人的认识对象而是人在信服真理的前提下认识真理的泉源。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一个被启示真理光照的文化因此而的了生命,引而启示真理则能得以透过这个言说系统彰显他自己的光芒。

姚凯弟兄的‘困惑’

   姚兄的小议乃于一种‘不知哪里不对又感觉有所不对’的冲动所促成。在结论中,姚兄说出了他感觉的依据所在,乃是,中国化的神学不包含在他所认定的‘神的救赎计划’里。而他所认定的神的救赎计划,‘不可或缺的是活出基督’。姚兄既然这样定义了神的救赎计划,当然会容纳不了其他的说法而觉得‘莫名其妙’和‘困惑’了。硬把神学的‘新酒’倒进中国文化的‘旧瓶’里,岂不叫人莫名其妙乎?
   从引言和结论来看,姚兄所持守的显然是一种封闭的思维。从根本上,他既然认定了‘中国化的神学并非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则无论对方提出的论点有多么充分的理由都会是‘莫名其妙’的。因为,还有什么比提出不属于‘神救赎计划’的建议本身更为莫名其妙呢?
   本来,感觉这玩意儿乃是属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讨论空间。姚兄本来可以省略引言和结论以外的讨论,他的感觉仍然是成立的。不过,姚兄还是大方的分享了他感觉的理据。
   
我的不解

   基本上,姚兄首先认定了文化和救恩和福音都是互不相干的。之后又澄清说,‘从生命的角度,文化和信仰可以没有冲突,并认为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仍然可以是一个合格的文化继承者。然而,从姚兄的字里行间。笔者似乎可以嗅出很强的反智的味道,甚至以基督徒对文化使命的看法来分辨真假基督徒。所强调的所谓平衡乃是先放弃知识方可求得。固然,知识不能等同于生命。知识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高举知识势必会带来如同姚兄所列举的偏差个案。反智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於笔者看来,有些主张反知识的愚民政策的教会领袖们。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解经见不得光,害怕听他们牧养教导的人识破他们的错误而倡导反智文化。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一旦有人都胆敢提出疑问,就被视为不顺服,就被判为没生命。笔者一开始就说明自己不是文化人。但是,在我信主之后的二十多个年头里,我遇见过象姚兄所举有知识却没有生命的例子,看到他人的沙子而看不到自己的梁木,很有冲动要好好论断一番。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历代以来许多学识渊博的基督徒满有生命的事实。不是吗?另一方面,我也听过一些自认很有生命却主张反智的属灵长辈们的讲道和教导。他们在解经上有很多武断的宣告。若是肯虚心看一些解经参考书的话,他们的错谬则大可以减少,或最起码他们知道他们在讲一些什么。
   由此可见,生命的不成熟固然会绊倒人;然而,因不肯虚心学习而随意解经给一些不被他们鼓励去学习的人听,更会误导人。这些人反对一切神学教育。若教会是由他们来统领的话,想必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比文革时代一样,关闭所有的神学学府,要所有人好好的‘下乡’学习生命的功课。大神学家可能会出错,谁都阻挡不了。正因为有神学家的神学思想出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在神学上接受装备,好叫我们具备能分辨对错的能力。然而,在反智文化底下,并不鼓励分辨能力,只是一味的盲从。这恐怕是才是‘当今中国大陆异端四起的原因’关键所在。讽刺的是,笔者也发现,这些口口声声反对研究神学的人,他们却又相当固执自己的神学思想。这岂不是很失衡的双重标准吗?

异同之间

   人的文化是有限的,我们不当将它无限化而崇拜之。这是姚兄的表达方式。在谢兄的表达中,他强调圣经无误的超越性,不应与文化等同而看之。对福音的超越性的认识和坚持奠定了所谓的出世而入世的基本态度。放弃福音的超越性则可能会沦落姚兄所担心的文化崇拜的陷阱。谢兄也清楚地与“文化基督徒”划清了界线。笔者认为,这是谢兄提出圣经无误的超越性为神学建设之根基的用心。在这基础上,笔者觉得谢兄和姚兄基本上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
   在姚兄的建议中,将神学的目的局限于他所定义的救恩。这救恩的彰显是生命。神学则是生命的结果。以人在救恩中的经历来认识神。所提出的神学建设之路,乃是一种“以德服人”之路。要达到以德服人的生命,基督徒得‘活出圣经所见证的那位全然无罪的基督,使基督的光芒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让更多的人得以归向神’。
   我不能同意姚兄笔下的耶稣基督仅仅是全然无罪的基督,将主主耶稣看成一个完美的道德榜样的说法。就姚兄所提出的福音遍传的方法论而论,基督超越性的光芒似乎是被基督徒生命的成熟度所蒙蔽的。这其实是以救恩经验来定夺真理的做法。这么一来,便将真理当作生活经历的对象,结果是真理本身就失去了真理所要赐予的活泼力量。如此一来,独善其身都有问题,何来兼善天下之‘生命’?笔者不禁要问,到底是神学或信仰内容带出成熟的生命呢?还是倒过来,成熟的生命带出神学?难道真理还需要我们用生命去验证之后才成为真理吗?
   而谢兄所主张的乃是“以道服人”。这道或真理以无错误的圣经为根基,而不是以人的理性或人的生命为根基。真理是人认识的根源而不是人认识的对象。具体的实践乃是理性服从真理,让真理成为理性认知的泉源不断地向理性显示自己,进而打破理性的自我圆满性。这生生不息的过程彰显了真理的超越性,促使它自我更新,建立新的概念体系。这是在不断地打破旧体系和建立新体系的过程是理性生生不息的过程。

结论:
   世界上不怕坏人乱讲话,只怕好人不吭声。好人不吭声的原因,若是勇气的问题,那他还算不上什么好人。如果是犯了所谓的失语症,不知道怎样叫人听得懂的声,这是没有智慧的问题。谢兄所作的努力乃是希望能够摆脱文化比较的旧有框架,来建立一种既能够让中国人听得懂,又不至于被中国文化吞掉的言说方式。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不能舍弃:(1),圣经无错误的超越根基;(2),真理不能被对象化。
   姚兄否定了中国神学建设和救恩计划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神学建设是基督徒以德服人之后的必然结果,因而基督徒不需要刻意地投入神学建设的问题讨论中。其中,谢兄和姚弟兄之间的最大差异,乃是两者对真理的认识的差异。姚兄将福音真理放在生命,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成长上的经历而将真理对象化之。谢兄,则强调真理的超越性。真理不是认知的对象,而是认识知的根源。福音真理过去如何成为西方文明的认知根源,奠定了基督教特色的文化,也同样可以成为中国人,乃至于世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认知根源。为他们的文化注入真理的扩张力量,突破自己的自满框架,而生生不息。
   但愿认识耶和华的知识遍满地面。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