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二十二期 | 2005年6月]

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言说

基甸

  近年来,随着中国知识分子中信主的人逐渐增多和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上参与和发言的“网上基督徒”早已不再稀有而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网络为中国基督徒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言论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的网站和论坛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上基督徒”的队伍。这个庞大的群体主要在众多的基督徒的网站和论坛上进行基督徒之间的信仰交流和“虚拟”团契,同时这些网站论坛也对非基督徒慕道友开放,给慕道友提出信仰疑问和基督徒解答这些疑问提供网上的场所。这方面的发展从1990年代至今仍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笔者也曾经撰文介绍过。但本文的主题是中国基督徒的另一类的网络参与和言说,即基督徒在非基督教甚至非宗教性的“世俗”的网站论坛的参与和言说。这些网站论坛多为思想性、文化性和学术性的网上空间,借用一个当前很热门的词,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网络(在本文中“公共”同时包含非基督教的、“世俗”的意思)。
  2004年的中文网络上,颇发生了一些对关注社会文化的基督徒知识分子来说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在这一年,“公共知识分子”的话题成为中文公共网络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网友评论对中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过程中,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的网友王怡在其个人提出的名单中提到三名基督徒知识分子(余杰、远志明和任不寐,余和任均为受洗不久的学者)。随后王怡“基督徒知识分子群体”的提法和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的言说的议题在公共论坛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甚至有网友惊呼如今的中文网络和知识分子界“已悄悄进入了基督教话语霸权时代”。2004年,无论是提出“基督教宪政”理论的基督徒经济学家杨小凯的去世、《基督受难记》的卖座、《达芬奇密码》的畅销、还是美国大选的“道德议题”,都一再在公共网络引起对基督教信仰的热烈讨论和争论。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思想类的某些论坛,关于基督教信仰的论争持续“发烧”不下,论坛上不但有一批很有激情的“反基”(反对基督教的)网友,而且有一些公开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网友。关于基督教信仰的争论给参与回应的基督徒提供了辨明和解释自己的信仰的机会。
  “基督教话语霸权”的提法我认为是夸大其实的。我当然不否认“基督徒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现实存在(众多的“网上基督徒”我认为都应该算是基督徒知识分子),但是我认为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以公共网络为主的公共领域的言说仍然是声微势弱的,而且基督徒知识分子参与的争论和探讨基本上只局限在网络空间中,和主流媒介仍然几乎绝缘。中国知识分子有非常深厚的反宗教、尤其是反基督教的传统。历史上基督徒(包括身为知识分子的基督徒)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社会上是被嘲笑歧视甚至逼迫的对象,在公共领域中就更是“沉默的羔羊”,对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议题鲜有自己的参与和言说。近年来基督教信仰在公共中文网络上成为一个被非常广泛地讨论和争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所最为关注的社会和文化议题,包括民主、宪政、传统文化、工作伦理、家庭价值、科学技术等等,都必然涉及西方文化和思想,而因此在很多时候都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一些基督徒知识分子在网络上和思想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们言说的议题本身是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所最为关注的社会和文化议题,而不是因为其“基督教”的性质。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基督徒知识分子”的界定。对相当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名词的界定还是模糊的。有的人认为“基督徒知识分子”就是前几年人们经常谈到的“文化基督徒”。然而“文化基督徒”的称谓本身就是含义混乱的。一些被称为“文化基督徒”的人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基督徒。从信仰和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来说,一个人是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不是就不是,而是与不是取决于他是不是“认信”基督。这个“认信”不只是理性层面的认同和感情层面的崇尚,而更进一步地是一种“纵身一跃”的意志层面的交托和委身。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认信基督,而只是从文化的层面对(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的)基督教文化有认同或推崇之情,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基督徒,也因此不应该被称为“文化基督徒”。我们只能把他称作“崇尚基督教文化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或者称为“崇基派”。(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要替上帝判定任何人是否是基督徒,一个自称是基督徒的人是否真是基督徒,最终的判定只有上帝有权柄做出。)而一个认信基督同时在社会文化领域有所关注和参与的基督徒才是我这里所说的“基督徒知识分子”(或者可以称之为“基督徒文化人”)。
  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以网络为主的公共言论空间的“微声”言说虽然基本上不是纯福音性质的,但却是与言者的基督教信仰背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言说具有主动介入和参与的性质。基督教信仰的话题在国内的公共网络上如此“火爆”,是一个很独特的值得深思的现象。如此众多的年轻人如此充满激情地在网上批判基督教信仰或者为其辩护,这在“后现代”的今天的世界实在是很难得一见的。激烈的争论说明人们对基督教信仰是否是“真”,也就是说对真理,仍然是在乎的。对一个有福音关怀的基督徒来说,这个现象本身就反映出一种对终级关怀和信仰的需求和呼唤。
  在公共网络上关于基督教信仰的论争中,基督徒所面对的非基督徒网友基本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对基督教有好感但尚未认信的“崇基派”,另一类是对基督教有反感而且持批判甚至攻击的态度的“反基派”。后者往往对争论有非常高涨的热情和使命感,甚至会有一些谩骂和语言暴力的行为。他们提出来的质疑基督教信仰的问题往往很尖锐,但是却可能是很好的很深刻的问题。“反基派”、“崇基派”和基督徒的信仰之间的冲突造成基督徒的言说不可避免地带有辩驳的性质。基督徒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不但可以帮助旁观者了解认识基督教信仰,也可以帮助基督徒反思自己的信仰。基督徒对一些社会文化的议题发表的评论不可避免地会以基督徒的信仰为基础,要把信仰从其中完全抽离出来是不可能的。在众多的多元化的声音中,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言说也为公共网络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透析。
  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这种言说可以说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在有网络空间以前与非基督徒这样的直接深入而且即时互动的“坐而论道”是很难想象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言说也为华人教会和广大的中国基督徒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愿意抛砖引玉,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其中两点。
  第一个问题是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这种言说价值和意义何在的问题。在公共网络上的这种言说尽管可能有“福音预工”的效果,但毕竟不是直接的福音性的。基督徒最主要的使命无疑是福音使命。在基督徒中间对于基督徒对社会文化的参与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尤其因为有新派神学“社会福音”等前车之鉴,华人基督徒对文化使命有保守的倾向和冷漠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华人基督徒多对政治冷淡或反感,往往也因惧怕涉及政治或因政治立场的分歧而拒斥文化使命。然而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人基督徒也逐渐认识到我们并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文化使命和在文化领域的见证,基督徒仍然需要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做光做盐”,荣神益人。因此这个问题基本上还是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流放的过客”,那么一方面基督徒是“不流放”,不自动与社会文化绝缘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基督徒又很清楚自己是“过客”,我们的终极的盼望和目标是在天上。这一点在理论上也许很清楚,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却仍然可能带来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在非基督教的环境里面,要保持平衡而不偏执于极端是有相当的困难的。
  就基督徒在公共网络上的实践而言,一方面基督徒需要清楚区分文化与信仰的不同,明确基督信仰和福音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性的,是拯救个人而不是可以“(被利)用来救国”的(在这一点上基督徒跟“崇基派”的看法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基督徒在不同的文化领域的见证甚至影响也很重要。这种见证也许暂时不是直接的福音性的,但是可以有“文化松土”的作用。有了心灵的好土可以为信仰的发芽生长和开花结果创造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有人栽种,有人浇灌,但只有上帝自己能叫信心生长(林前3:6-8)。笔者自己近年来多次通过电子邮件或论坛回复看到网友告诉我说,他们多年前跟我争论过基督教信仰的问题或者旁观过我跟“反基”网友争论这方面的问题,而他们现在已经信主甚至已经是很火热的基督徒。这些人中有学者、干部、商人、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也有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边远地区的人,甚至有警察。其中有一些自己现在也成为活跃于网上甚至颇有影响的“网上基督徒”。这些人原本是对基督教信仰相当排斥或者冷漠的,如果不是通过网络这个独特的媒介和网上的“信仰之争”这种独特的方式,他们也许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基督徒或了解基督教信仰(他们多半不会主动到基督教的网站论坛去接触福音性的内容)。从我自己的这种个人经历中我能深深体会到改变人心全然是上帝的工作,即使是福音上的负担,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而只要在小事上忠心就好。“多年”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八年,对我们自己来说也许很长(有时候多年后自己都完全忘掉了),但是在上帝的手中只是短瞬而已。
  如果我们同意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言说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基督徒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在公共网络上言说才能“荣神益人”。这首先当然是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实践的问题。基督徒在基督教的网站论坛上一样有这个问题。实际上我认为很多时候基督徒(包括我自己)在基督教的网站论坛上的实践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基督徒互相之间的一些“内部”的争吵对非基督徒来说都是一种让人“跌倒”的不好的见证,甚至给人“基督徒同样喜欢搞内斗”的印象。而且基督徒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论的一些“高深神学难题”,对非基督徒来说都是一些跟自己的信仰需求和心灵追寻没有多少相关性的问题。比如关于“三位一体”、“加尔文主义”、“灵恩派”、“小群”。。。等等的争论,对基督徒来说,当然可能是“以信求知”、维护真理和信仰纯正的行为,因而有其必要性。但是对非基督徒网友来说,这些“神学难题”未免太过深奥,跟诸如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与科学、与(中国)文化、与其它宗教等的关系这样的问题相比,显然后者对非基督徒来说更基本、更切实、更有相关性、更值得关心和探求。
  基督徒跟非基督徒之间在公共网络上的对话跟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在基督教网站论坛上的对话一样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具有辩驳的性质,尤其是在公共网络上往往会有一些充满“反基”热情的网友的情况下。无庸讳言,基督徒是否可以或者应该参与任何的辩论(即使辩论的主题跟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这本身在基督徒当中也是有争议的。反对辩论的基督徒有其不同的理由。一些人是因为觉得辩论终究只是理性层面上的争辩,让人信主是上帝(圣灵)的工作,没有人是因为辩输给基督徒信主的,实际上往往是基督徒“赢得”一场争辩,却因此失去一个追求真理的慕道友,因此争论根本是无益或者“没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基督徒参与“唇枪舌剑”的争辩,是一种没有爱心的表现,基督教信仰归根到底是爱的信仰,爱心才是最重要的信仰实践。这些看法都不是没有道理,对“网上基督徒”来说也是很好的提醒。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辩论只是一个对话的方式,参与辩论不等于一定要失去爱心见证,而基督徒的宽容平和的见证不能以牺牲真理为代价。在后现代的今天,“宽容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对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督徒如果能在宽容的同时维护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实践宽容,也是一种在世人面前对自己的信仰的见证。因此这里的问题其实不是基督徒是否可以参与辩论,而是在不回避争论的情况下基督徒要如何在争论中既坚持真理,又见证宽容。坚持真理不等于封闭偏执,更不等于自以为义。基督徒当然应该是服膺真理的人,但是却绝不应该是自以为义的人,不应该是以真理或者上帝的代表自居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基督徒很多时候也会犯错,对上帝的认知也是不完全的。非基督徒对基督徒的言说有反感,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基督徒的态度和口吻给人“居高临下”“道德高标”的感觉,这当然也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和口吻常常可能确实有问题。基督徒在公共网络上言说需要很清楚地体认我们不过是“蒙恩的罪人”,我们今天能够“因信称义”,全然是上帝的恩典,一个“蒙恩的罪人”如果表现出一种“道德优越”感,诚然是可笑和可悲的,而自以为义的表现实际上是否定上帝的恩典,落入属灵骄傲的罪中。在公共网络上的基督徒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跟我们争论的人,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不完美的但常常又是理想很高的知识分子。我们只有在与他们的争论中在辨明真理的同时有真正的谦卑和宽容的态度,才可能会给对他们、对旁观者和我们自己带来帮助和益处。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要做到这些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令笔者深受鼓舞和深感欣慰的是,近两年在参与公共网络的言说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中,我们看到一些基督徒的言说不仅在文帖的质量和信仰的成熟等方面比前几年更上层楼,在网络实践方面也是更趋成熟、更加有良好的见证。比如2004年活跃于一些公共论坛的“羽毛乱飞”、 “燃烧的海水”、范学德等人,当笔者看到旁观的网友称赞他们的谦和、理性和真诚的网络实践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称赞,也是基督徒在网上能做的最好的见证。另外,在公共网络上的对话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比如在非基督教的论坛上有相当比例的非基督徒网友虽然经常会谈及基督教信仰,但对他们认为是“传教”性的言说却非常警惕和反感,即使是有“崇基”倾向的网友,也不喜欢让他们觉得“宗教说教”意味太强的言说。而华人基督徒在谈及信仰的时候,往往很难顾及这些“语境”的差异,而且受一些传统的影响,似乎只有言必称上帝、言必引圣经才是属灵,结果我们往往会写出一些充满非基督徒朋友根本不懂其含义的“属灵术语”及大段大段地引用圣经的“宗教八股”,让读的人望而生畏而且感觉跟自己关心的议题缺乏关联,因此起不到“对话”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说基督徒希望能在文化领域见证我们的信仰,我们当然又必须把言说建立在福音真理的信仰基础之上,在避免“八股”和保持对所讨论的议题的适切性的同时我们又需要持守真理,应用真理,在平易近人的言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见证基督信仰,这无疑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需要很大的智慧。公共网络不是教会、查经班或者虚拟的教会、查经班。正因为如此,一个很有在教会牧养传道的恩赐的牧师传道人或者一个很有在网上与其他基督徒“交通”、鼓励造就其他基督徒的恩赐的“网上基督徒”不一定就有在公共网络与非基督徒对话的恩赐。更不用说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托付和我们自己对上帝的托付的领受都可能因人而异,因此我们的负担和“感动”也可能不同。以我自己的体会,除了时间的缺乏,还有一些其它的困难,如装备和“功底”的缺乏等。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专业和职业都是在理工(化学化工)方面,这个“专业人士”的身份在跟非基督徒网友谈及“科学与信仰”等议题的时候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我并没有神学哲学或其它人文科学的专业训练,因此在论及一些社会人文方面的议题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功力”不够,在知识和见解上需要提高。前几年“网上基督徒”中像我这样理工科背景的人居多(其中一些近年已经奉献并开始神学学习),近两年我在公共网络开始看到一些从事人文科学方面的工作或有这方面背景的“网上基督徒”,我感到很高兴。公共网络实在很需要这样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参与。但这样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有参与的仍然很少。实际上无论专业背景为何,在公共网络参与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人数目前仍然是非常稀少的,尤其跟在基督教网络上济济一堂的“网上基督徒”的人数相比更显得是“凤毛麟角”。我想这跟以上谈到的“负担”问题和具体困难都有关系。
  实际上以上谈到的问题都是基督教信仰需要面对与处理的很“经典”的问题,比如“信仰与文化”、“真理与宽容”这些问题,即使撇开公共网络这个特殊的“语境”,也仍然值得华人基督徒探索和反思。笔者自己才疏学浅,在信仰上也只是灵命不深的“平信徒”,因此只能根据自己参与网络言说的个人经历提出一些问题和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我盼望有更多华人基督徒学者、华人基督教会的牧长和其他有识之士对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言说有所关注和帮助。我个人相信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的言说有其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有灵魂关爱、信仰根基、知识装备和话语智慧的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作者来自四川成都,现在美国从事化工科技开发研究,自称“网上基督徒”,建有“基甸连线”网页:http://godoor.net/jidianlinks/。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