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二十二期 | 2005年6月]

编者手记

思路

  时间真的很快。当停下匆忙的脚步,安静下来,编辑这期《信仰》时,已是有了一季的相隔。上次还只是春天,现在已是初夏了。
   一九九五年,尼葛洛庞帝出版了著名的《数字化生存》,预言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将给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十年后的今天,这一预言正成为现实。无所不在的网络成为这个社会的标志,数字化生存则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生存状态。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又该如何看待网络事工?
  在本期的“思想时评”栏目中,收录了关于基督徒与网络及网络事工的系列专题文章,以飨读者。基甸作为“骨灰级”网络基督徒,十年来一直活跃于教内教外大小论坛,他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公共网络上的言说》正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值得一读。同样,“自投罗网”多年的健新弟兄,也从这几年投身“公共论坛”的经历出发,撰文《对话,进入BBS——公共论坛》,呼吁更多的基督徒进入公共网络,而不是自我封闭在基督徒内部论坛。默歌弟兄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网络事工》,则是以网络事工的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回应。面对网络这一无边无际的未得之地,燃烧的海水从网络宣教的角度作了思考。本期的几篇文字,只是抛砖引玉,盼望各位读者能对此发表看法,欢迎惠稿。
  谢文郁这个名字,对于本刊的读者而言,也许非常熟悉。他的长篇鸿著,经常为本刊所刊载。但是,他的生命经历,读者也许知之甚少。在这期中,您将可以透过宁子的讲述,聆听谢文郁的生命体验和思想经历。
  如果说,谢文郁的归信是源于思想的碰撞;那么,周秋贤的信主则是源于生死的危机。周秋贤,一个待产的准妈妈,却被告知罹患癌症,而丈夫却一去不回。面临健康和家庭的双重变故,周姊妹在信仰中重获盼望,靠着神的恩典,得以彰显基督的爱和活泼的信心。目前,虽然病情依然危急,但她说,她已得着这一生最美的祝福。感谢主!也盼望弟兄姊妹能为她代祷!
  “在这样一个爱情岌岌可危的时代里,我们要找寻的却不再是爱,而是金钱与物质的欲望,是肉体的享乐与刺激,爱的陷落由此生发。”,这是傅翔在《无力的爱与无爱的文学》中的文字。作者通过对两种文学中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下文化的境况――在文学的盛宴中,真正的爱却缺席了,泛滥的只是无力的爱。而这一切正源于神圣向度的缺失。
  最近几年以来,“小组教会”和“敬拜赞美”风靡华人教会。期间,我们诚然看到这股潮流所带来的教会复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切的方式方法,不能代替上帝本身。若教会若不以上帝为中心,缺乏异象,只是追求一时的“果效”,那么可能会给教会和信徒带来亏损。江林月娇在《小组教会的反思》一文中,以亲身经历对小组教会进行思考;吴子平则在《多少的崇拜才足够?》一文中,对现代的敬拜方式进行反思。值得参考。
  在本期中,还收录了海啸和杜商的诗歌,以及江登兴、余杰、STORY、舍禾、谢文郁、周小安等人的文字,谢谢各位作者,欢迎读者来稿!谢谢!

  2005年6月5日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