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二十期 | 2004年11月]

新媒体时代,爸爸妈妈接招

史戴尔(James Steyer)/译写:亮晴


  史戴尔(James Steyer)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教育系与政治系担任讲师,曾获该校年度票选的优良教师(每年三个名额)。打从孩提时代,他就常听到母亲在晚餐桌上畅谈在低收入区任教的心得与教育的重要。除了运动节目,父母不准他们看其它电视节目;不过倒是可以听广播。
  史戴尔15岁开始担任营会指导员;近十多年来,在小学义务教学,发现大多二、三、五年级的孩子不知道副总统的大名,也不知道州议员是谁,但对影视明星却如数家珍。
  1988年,他成立Children Now组织,研究大众传媒对孩童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权益把关;1996成立JP Kids,制作儿童节目。
  
  问题起源:
  过去,大众传播在晚上九点、多数孩子就寝前,只播放适合家庭观赏的节目。但1980 年代在电视媒体激烈竞争下,Fox将色情、暴力带上银幕,骤然打破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之后各媒体也争相仿效。经过许多合并、买断,电视媒体市场渐渐由六大龙头操控;90%的音乐市场,则被4-5家大公司垄断。虽然频道增多、媒体更多元,观众的选择反而少了——各大公司竞争下,「利润」主导一切。
  根据美国马利兰大学的调查,美国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与1960年代相比(1965年为30小时)减少了40%,每周只有17小时,原因是孩子平均每周花40小时盯着电视或计算机、听广播或CD、玩电玩,媒体俨然成为他们的「代理父母」——这股力量塑造了他们对事实的认知、设定了他们对人生的期望、导引着他们的行为、架构出他们的自我形象、主宰了他们的兴趣、选择与价值观。
  奇怪的是,许多父母大量阅读育儿书籍、叮咛孩子不要和陌生人搭讪或在外闲逛,留意孩子的行踪、朋友;然而对孩子遭受如此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却未予理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任由孩子在另一个宇宙——媒体——闯荡。如果有人每天五、六个小时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不断将色情、暴力、消费至上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你岂容那人接近你的孩子呢?
  更糟的是,因为孩子缺乏分辨力,他们甚至会照单全收地模仿这些内容。
  
  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一、 对于课业与社交的影响
  帕森博士(Alvin Poussaint,哈佛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也是贝克法官基金会儿童研究中心的媒体部主任)认为,长期看太多电视的孩子,极为被动。「电视不是交互式的,并非提高学习的好方法。孩子会认为,只要坐着看就好了。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够有趣,这样的孩子会认为看电视以外的活动,特别是上学,都很无聊。媒体也会扼杀创造力。孩子没有机会动手动脑、或是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力,只是被动地从电视屏幕接收娱乐。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和别人交谈、都在看电视,就没有机会发展社交的能力。
  
  二、对于暴力与侵略行为的影响
  媒体充斥暴力血腥,因为这是制作「高利润∕低成本」节目的最佳方式。媒体暴力散发出的讯息是「暴力有趣、刺激,无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知道事实绝非如此。结果使孩童对世界充满惧怕,或用暴力攻击他人,或认为用暴力解决冲突是可行的,也使得孩童对暴力事件麻木不仁。
  青少年的伤害及谋杀事件,不少起因于模仿电视、电影、或电玩上看到的暴力行为所致。美国近年来几起校园枪击事件,枪击者几乎都是被欺负的、自卑感重的白人青少年;常常观看充满血腥的电影或电玩,认为屠杀就是成为众所瞩目的快捷方式,为求出名,模仿剧情——对象不是「敌人」,而是用炸弹或半自动手枪,杀伤无辜的师生——爱我也好、恨我也罢,就是不容你忽视我的存在。
  也有孩子因为模仿电视节目的特技表演,受到重伤。Marjorie Hitz十二岁的儿子就是这样,他在校成绩优异,但是因为尚未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考能力,认为自己绝对不会真的受伤。电视鼓吹暴力与侵害,孩子们看到主角人物中枪不会痛、反而「愈挫愈勇」,会误以为真实世界就是如此。
  根据1977的研究调查,八岁男童看暴力节目看得愈多,攻击性就愈强——不止在他八岁时,十年后亦然;十八岁被判重刑、虐待子女、对妻子施暴的机率与程度也更严重。2001年史丹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更印证了观看暴力节目与施暴的关连:小学生若少看电视、少玩电玩,打架机率就降低了五成,而且攻击性愈强的孩子,进步的空间愈显著。因着电视充斥暴力节目,社会对暴力已经司空见惯。自从1983年美国政府不再管制节目的暴力内容之后,高中生斗殴事件增加了50%,青少年攻击他人因而被捕的事件激增了70%。
  
  三、 对于两性行为的影响
  在追求性文化的社会中,孩童无法逃避媒体的影响力。暴露的媒体内容现已「百无禁忌」,这对孩子的心态与行为造成强烈的影响。透过媒体,孩子学习社会规范并建立观念,在两性关系中,包括性感的标准、发生性行为的时机与对象。对于不当的性行为,孩子缺乏判断力,而且特别容易受其左右。他们可能在心智尚未成熟之前,就模仿电视上的角色。有项以十三到十五岁为对象的调查显示,他们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电视与电影。而根据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调查,晚间7-9点的家庭时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节目内容(不包括cable TV)涉及「儿童不宜」观赏的性画面。84%的情境喜剧(每周播放一次的连续剧,如「欲望城市」)内容都涉及性,但谈论性行为后果及危机的,不到一成。
  有个国二女生表示,同学「满脑子都是性」,而且「根本不知所以然的栽进去」。有个十一岁的男孩说,「不需要感情做基础」;「大家都知道这只是逢场作戏的一夜情」,一个高一女生写道。性行为——特别是口交——「根本不算什么,只是好玩」——就像「出去喝杯汽水」般稀松平常,另一个学生表示。不过对某些人而言,不都是无动于衷的。有个高二的男生表示,为了取得同侪的认同,他和一群人喝了很多酒、集体杂交,事后,看到女孩子们「坐在那里,按着腹部,哭个不停」,感到很愧疚。
  在媒体文化中,性已沦为娱乐与消遣,一种竞争、操纵的游戏,强调外貌与「短暂且高度的感官刺激」,看谁能愈容易上手、愈快上手。长期下来,孩童自幼对性的信息与观念是不切实际而扭曲的。广告利用少男少女性感身材促销产品,这些「标准身材」是大多数青少年绝对无法达到的,这造成许多挫折感。根据调查,青少年男女发生婚前性行为之压力的两大来源为电视节目与音乐。媒体大量倡导性行为(大家都这样),却不谈其危机(如性病)与责任。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尚未发展出健全的危险评估技能的青少年男女提早发生性行为(平均年龄十六岁),却低估了性病、未婚怀孕、心理疾病等其它后果。
  
  四、对于孩童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卡通节目都有一系列的「配套产品」,甚至有置入性的行销。目标是为了建立并强化幼儿对卡通主角的认同,孩童就会想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厂商促销手法之一:「没有XX,就不能像其它有XX的男孩女孩那样快乐,就是输家」;哪个孩子不要当赢家呢?在这些广告的疲劳轰炸下,孩子会误以为人生以购买为目的。根据调查,物质主义者较易沮丧、人际关系差,吸毒、酗酒、抽烟的机率也较高。
  根据2001.8.6《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媒体针对孩童的年度广告预算高达美金30亿元,是十年前的二十倍。父母忙碌、无暇陪伴孩子,也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作为补偿。2000年,影视外围产品(玩具、电玩)零售额高达美金76亿元。
  有个十八岁的青少年表示,「从外表的穿著到生活形态,我们都深受媒体的影响」。从家庭住宅、完美的子女到最棒的减肥计划、标准美女的美腿平腹。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是媒体的大饼,年消费额高达美金1400亿。行销高手的终极目标是「让青少年头下脚上的,把他们口袋里的钱全给摇出来」。掌握最新趋势是市场行销的资产,例如Look-Look顾问公司,招募了五百名走在耍酷前卫的青少年,提供手提电脑、数字相机,他们则像海外特派员般地,定期回传最新的 Young文化。
  除了广电媒体,广告更渗入了校园之中。因为国家删减教育经费,企业藉赞助或建教合作的名义在学校大作广告:德州某校的屋顶漆有Dr. Pepper的商标;在美国各地,不少校车拉起了汉堡王、温迪汉堡、七喜等长形布条。体育场的旗帜、行事历、鼠标垫、计分板、教室、走廊,都充斥着广告。教科书上也充满了广告,如球鞋、饼干、麦片、玩具、电玩等(台湾的参考书商也不落人后的如法炮制)。
  青少年虽只占美国人口的15%,却占了电影票房的1/3。电影「第五元素」试片对象最小的只有九岁;R级「骚扰行动」(Disturbing Behavior)的试片对象则包括十到十二 岁的孩子。电视频道激增、网络、电玩,加上强力促销的音乐产品,都以市场大饼——儿童与青少年为消费目标。
  商业媒体,包括所谓「教育」产品的第一考量也是短期回收与股价,而非针对孩子需要的优质产品。即使产品有创意、有教育水准,若无利润,就无法打入市场。商业挂帅的后果:孩童对暴力习以为常,并成为商业剥削的受害者。
  孩童不像大人,有判断、明辨的能力,他们需要导引、教育,以及特别的规范,免得他们受到伤害或被剥削、利用。父母关心孩子的课业、健康,当然也不应忽视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力。
  
  给父母的建议……
  1. 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与价值观: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内容,并且设定观赏时间的上限。
  2. 地点、地点、地点:电视或计算机千万不能放在孩子房间,要放在公共区域。
  3. 设定均衡的媒体观赏计划。这就好像父母无法命令孩子完全不吃零食,却可积极鼓励孩子建立均衡的饮食习惯。
  4. 教导孩子在使用媒体前,征求父母的同意。
  5. 陪孩子观赏,然后一起讨论哪些是你欣赏或不认同的部分。
  6. 对于孩子在其它地方(如学校、朋友家里)使用媒体,予以明确的规范。
  7. 带孩子去小儿科医师那里进行年度健检时,一并告知孩子花在电视及使用媒体的时间。
  8. 在学校及家里,教导孩子分辨媒体的技能:如何存取、分析、评估及处理媒体。
  9. 善用媒体,开创正面的媒体经验:和家人共创美好的家庭时间、增加新知、分享价值观,也使家人更亲密。
  10. 关掉电视。

  父母还可以做的……
  1. 树立典范,让自己看电视的种种模式,成为孩子的榜样。
  2. 父母必须就看电视、玩电玩的时间,设立上限。
  3. 和孩子讨论电视内容,他们的观感以及他们学到了什么。
  4. 鼓励孩子多多阅读、打球、画图、做手工等,并在他们付诸行动时,予以赞扬。
  5. 把和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挪去图书馆借些书、在家下棋、玩大富翁或出去逛逛。
  
  
  资料来源
  1. The Other Paren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Media's Impact on Our Children
  by James P. Steyer
  2. http://www.oprah.com/tows/pastshows/tows_2002/tows_past_20020520.htm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