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二十期 | 2004年11月]

编者手记

思路


  十月的最后一天,本期信仰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因为各种原因,本期推延至今,深表歉意。考虑到十一月已近,本期将作为十一月刊出版。
  在本期的生命见证里,收录了两篇已故基督徒的见证。
  余杰在《在废墟上继续生活》讲述了在九一一中遇难的一位弟兄的见证,虽然作者不是亲历者,也不是逝者的故友,在文中所写下的也只是耳闻的一些侧影,但是,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分明看到了那个忠心为主的仆人,他对神的爱,他对弟兄姊妹的爱。在废墟上继续生活,这是对逝者的最好怀念。
  《小凯和我在一起》,是杨小凯弟兄的遗孀吴小娟的追忆文字,记载了作者与杨小凯共同生活中的点滴,以时为序,从最早的相识相爱到最后的告别。文字质朴,但读来令人感动。
  在最近几期中,本刊连续刊载了关于北村小说的评论。每一篇北村的小说,都在讲着一个爱和罪、死亡和救赎的故事。《长征》也不例外,这部小说不同于以往北村所擅长的当代主题,而是不断在回溯着一个历经红色岁月的故事,这篇小说也不同于“福音寓言”式简单叙事,而是透过跌宕的故事叙事和人物表现,揭示了在岁月中爱的苦痛纠缠,隐约地启示着罪之根源。齐宏伟在《从<长征>看北村的心灵写作》一文中,透过对《长征》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北村心灵写作对当代文学的突破和局限。“北村的心灵写作需要创造性突破,进入大境界。”这是该文作者的期待,也是读者的期待。
  在本期的文艺视角栏目中,还收录了三篇另外的文字,莫非的《推销员为什么死?》是对《推销员之死》的当下质询,也用当下的生活感悟来回答了这一设问。王鲁的《极简主义谈起》,透过对传统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历史省视,来思考艺术背后的真理。而《友人六问》与其说是一次记者的访谈,毋宁说是一次心灵的访谈,关于文学,也关于信仰……
  《在黑暗中为爱祈祷》,是冬子的一篇读书笔记。作者忙里偷闲,利用国庆长假读汤因比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于是留下了洋洋洒洒近三万字的笔记。作者沿着汤因比书中的思想进路,追溯其史观与信仰的相遇之旅,剖析设问,推敲回应,俨然是一场穿越时间之旅的思想对话。值得细读。
  陈爱光和史戴尔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我们这个时代,后现代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对于后现代,陈爱光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述光怪陆离幕后的思想背景,而对于新媒体时代对青少年教育的冲击,史戴尔作了现实而具体的思考和回应。
  在“历史轨迹”栏目中,侯士庭在《文化与基督信仰的传承》的下半部分的中,继续就宗教改革时期尤其是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信仰社会实践再思了文化与信仰的命题。而新约教授王守仁在《遗失的福音书?》一文中,通过回溯新约正典形成的历史来反击所谓“遗失的福音书”的观点。
  在本期中,还收录了诗人樊松坪、杜商、徐勇的诗歌,以及范学德、周小安、江登兴、谢文郁等人的文字,谢谢各位作者,欢迎读者来稿!谢谢!

  2004年10月31日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