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十七期 | 2004年7月]

编者手记

思路

一场台风过后,城市终于在暑热的蒸烤中喘了口气,夜晚有了几许凉风。夜渐渐深了,心也渐渐静了。于是,慢慢的读这一期的文字,写这一期的手记。
在本期中,收录了一组关于信仰、美学和文学的专题文章。实际上,这是对潘知常在本刊中连续刊登的“生命美学”系列文章的系列回应。五位作者在四篇文字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阐述和思考。
旅居海外的刘再复先生和林岗先生再度合作,撰文《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缺陷与文学的灵魂维度》,与潘文中提出的“中国美学缺失爱之维、信仰之维”相呼应,作者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进路来思考“中国文学的信仰缺失”。“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却是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文学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生命天生是属灵的。如果不探个体生命,文学就不能透彻,就有“隔”。”经历了十多年的漂泊,刘再复先生从文学的社会关切转向个体和灵魂关切,近几年出版的多本散文集正是其心路历程的写照。
杨春时在《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一文中,对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传统进行了历史和思想的梳理和比较,提出了中国美学的世俗性和西方美学的超越性;张弘的《返回开端与美的信念》一文,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作为切入口,延续海德格尔哲学和诗学的思想进路,试图在返回开端的“澄明之境”中寻获美的信念;阎国忠在其文中对爱、美、信仰等关系和问题进行了展开的讨论和思考,认为作为信仰的美和爱也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并提出中国美学也需要从人们的信仰实践和宗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美学和信仰这一宏大命题,确实非常需要我们去作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虽然这些文字这是个体的言说,但相信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上一期,本刊刊载了鲁西西的诗歌《喜悦》,这些纯朴而跃动的诗行,打动了很多读者。冬子就是其中一位,他从这篇诗歌的评论切入,写下了《喜悦是一首诗》这篇文字,言说着一个信仰者关于信仰、诗歌和艺术的个体思考,也恰从一个“个案”的角度对上述宏大命题的一个回应。
《仇敌再相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一个是偷袭珍珠港的日军指挥官,一个是亲历珍珠港事件后来被日军所俘的美国中士,两个战场上的仇敌,却因为上帝的爱和宽恕改变了彼此的生命,成为了朋友。
谢文郁在《论中国文化中的分裂自我》一文中,深入揭示了中国文化在三教合流中的统一自我,当它应用于个人的人格培养时,引导的是一种分裂的自我。并提出了在重新建设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整合被分裂的自我,已经成为一个极待响应和解答的重要历史命题。
施玮的长篇小说《重返伊甸》,已经在本刊连载了十多期,许多读者非常喜欢,也在期待着故事的最后终局。在本期中,将刊载小说的最后两章,欢迎阅读,也欢迎您写下相关的评论寄往本刊。另外,本期还收录了唐崇怀、范学德、翟运松、梦月、海啸、小木、樊松坪、周小安等作者的文字,谢谢各位作者,也欢迎读者来稿!
写到本文的最后,惊悉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弟兄已于今晨归主,安息主怀,特以致悼!以为纪念。

2004年7月7日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