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第十期 | 2003年12月]

“人类灵魂的纪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

范学德

  
  身为教父,神学家和主教的奥古斯丁(354至430年),他对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在他浩瀚如海的著作中,《忏悔录》是最为众基督徒喜爱的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被视为“人类灵魂的纪录”,它不仅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而且文笔非常优美,不仅是拉丁文学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中文版《忏悔录》笔者看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由周士良翻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印刷出版第1版,一个是由徐玉琴翻译的全译本,由台湾的志文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后者的翻译在许多地方与前者雷同。
  
  《忏悔录》的原名是“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解做“承认,认罪”。但在奥的笔下,它兼有为自己的罪忏悔和感谢赞美上帝的双重意义。《忏悔录》全书共13卷,可以分为3部分:第1至9卷是第1部分:忏悔自己从出生到信主(33岁)的生命历程;第10卷为第2部分:记叙自己身为主教而写作此书时对上帝的感恩和忏悔;第3部分是从第11卷到13卷:注释《创世纪》第1章,赞美上帝。

  第一部分:忏悔自己从出生到信主的生活
  
  一. 从出生到15岁时的生活 ( 第一卷 )
  1. 赞美与忏悔,你与我
  <忏悔录> 一开头,奥古斯丁就引用了旧约中的诗篇来赞美上帝:“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紧接着,他从“主”转到“我”,有赞美转到忏悔:“一个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但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你鼓动他乐于赞颂你,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注一,第3页)
  
  这个开头,贯穿着《忏悔录》 的始终,构成了《忏悔录》的基本模式:忏悔与赞美合为一体,我与你不断地对话,我是一个忏悔者,赞美者;你是拯救我的主,是爱我的天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忏悔录》就是一部“吁天录”,是在深渊中的人向上帝呼吁,迷途中的浪子寻找主,沉沦的罪人向主忏悔。
  
  在奥古斯丁看来,“向天父呼吁,就是请天父降至我身”。问题是“我的天父,我身上真的有可以容纳你的地方吗?你所造的天地,复载我们的天地能容纳你吗?是否由于一切存在没有你便不能存在,为此凡存在的便容纳你:这样,我既然存在,何必要求你降至我身?因为除非你在我身上,否则我便无由存在”。因此,如果不是你存在我之内,我便是虚无,全然无法实存,或者说,除了在你之内,我便不存在。因为一切来自你,一切通过你,一切在你之中。(第4页)
  寻找上帝就是追问一个恒古的问题:上帝你究竟是什么?“你除了是主、天父外,是什么呢?” 奥古斯丁用人所能想到的最美丽最高贵的词汇来形容上帝,但说到最后,他不得不承认,我能说什么呢?上帝的伟大与完美是人完全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至此,思索变成了祈求,单项的我成为双向的你我:我的主,请你告诉我,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奥的灵魂听到上帝说:“我是拯救你的。”罪人与救主,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的灵魂的居处是狭隘的,不相称你降来,请你加以扩充。它已经毁败,请你加以修葺。它真是不堪入目:我承认,我知道。但谁能把它清除呢?除了向你外,我向谁呼号呢?”(第5至6页)
  
  2.回忆幼年时代
  主后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今属阿尔及利亚),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母名摩妮卡,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的忏悔就是从自己出生开始的。他对主说: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到此世,但你的慈爱接纳抚慰了我。是你使用了我的生身父母形成了我,使我生于此世。回忆至此,奥古斯丁衷心地赞美上帝是生命的创造者。“谁能是自身的创造者?除了你创造我们之外,哪里能有存在和生命的泉源流注到我们身上呢?主,在你,存在与生命是二而一的,因为最高的存在亦即是最高的生命。你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在你,从不会有过去的今天,而在你之中今天则悄然而逝,因为这一切都在你掌持之中,除非你把持它们,便没有今古。‘你的年岁终无穷尽’,你的年岁永远是现在:我们和我们祖先的多少岁月已在你的今天之中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从你的今天得到了久暂的尺度,将来的岁月也将随此前规而去。‘你却永不变易’:明天和将来的一切,昨天和过去的一切,为你是今天将做,今天已做。”奥知道有人不会理解这些观点,但他渴望人“宁愿不理解而找到你,不要转求理解而找不到你。” (第9页)
  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造他身上的罪恶。”而人却是在罪孽里生的,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我的天主,何时何地你的仆人曾是无罪的?”没有,从来没有。(第10至 11页)
  
  3.童年时代.
  回忆童年时代,奥古斯丁向主坦承自己是在犯罪,并且向主呼吁:主啊,“请你用慈爱的心看看这一切,请你挽救已经向你呼吁的我们,也挽救那些尚未向你呼吁的人们,使他们也能发出呼吁而得救。”(第13至14页)
  奥不欢喜读书,并且恨别人强迫他读书;但大人们出于追利逐明的目的仍强迫他读书。但是,主“你利用一切催促我读书的人的错误使我得益,又利用我怠于学业的错误而加之惩罚;我年龄虽小,但已罪大恶极,确应受惩罚。你利用那些不为我利益打算的人来造就我,又使犯罪的我受到应受的处分。”(第15至16页)
  
  “人世间习俗的洪流真可怕!谁能抗御你?你几时才会枯竭?你几时才停止把夏娃的子孙卷入无涯的苦海,即使登上十字架宝筏也不易渡过的苦海?”(第19页)
  
  “我耽于嬉游,欢喜看戏,看了又急于依样葫芦去模仿,撒了无数的谎,欺骗伴读的家人,欺骗教师与父母,甚至连那些称道我的人也讨厌我。我还从父母的伙食间中,从餐桌上偷东西吃,以满足我口腹之欲,或以此收买其他儿童从事彼此都喜爱的游戏。在游戏中,我甚至挟持了求胜的虚荣心,住往占夺了欺骗的胜利。但假如我发现别人用此伎俩,那我绝不容忍,便疾言厉色地重重责备,相反,我若被人发觉而向我交涉时,却宁愿饱以老拳,不肯退让。
  
  这是儿童的天真吗?不是,主,不是,请许我如此说,我的天父。因为就是这一切,从对伴读家人、老师,对胡桃、弹子、麻雀是如此,进而至于对官长、君主,对黄金、土地、奴隶也就如此;随着年龄一年一年伸展,一如戒尺之后继之以更重的刑具。“(第23页)
  
  虽然生命中有许多的罪恶,但奥古斯丁还是为此而感谢上帝,“因为这时我存在,我有生命,我有感觉,我知道保持自身的完整,这是我来自你的深沉神秘的纯一性的迹象;我心力控制我全部思想行动,在我微弱的知觉上,在对琐细事物的意识上,我欣然得到真理。我不愿受欺骗,我有良好的记忆力,我学会了说话,我感受友谊的抚慰,我逃避痛苦、耻辱、愚昧。这样一个生灵上,哪一点不是可惊奇、可赞叹的呢?但这一切都是我天父的恩赐,不是我给我自己的;并且这一切都是良好的,这一切就是我。造我者本身原是美善,也是我的美善,我用我童年的一切优长来歌颂他。我的犯罪是由于不从他那里,而独在他所造的事物中、在我本身和其他一切之中,追求快乐,追求超脱,追求真理,因此我便陷入于痛苦、耻辱和错谬之中。”(第23至24页)
  
  二. 青年时代 (第二卷至第三卷)
  
  1、回忆与忏悔
  青年时代的奥古斯丁一度狂热地渴求以地狱的快乐为满足,滋长着各式各样的黑暗恋爱,他所欢喜的不过是爱与被爱。他对主忏悔:“从我粪土般的肉欲中,从我勃发的青春中,吹起阵阵浓雾,笼罩并蒙蔽了我的心,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晴朗的爱、什么是阴沉的情欲。二者混杂地燃烧着,把我软弱的青年时代拖到私欲的悬崖,推进罪恶的深渊。
  你的愤怒愈来愈沉重的压在我身上,而我还不知道。死亡的铁链震得我昏昏沉沉,这便是我骄傲的惩罚;我远离了你,而你却袖手旁观;我在淫乱之中,勇往直前,满溢着、四散着、沸腾着,而你却一言不发。
  
  唉,我的快乐来得太晚了!你这时不声不响,而我则远远离开了你,散播着越来越多的、只能带给我痛苦的种子,对我的堕落傲然自得,在困倦之中竭力挣扎。(第25至26 页)
  尽管人随着内心的冲动背弃上帝,践踏上帝的法律,但他不能逃避上帝的惩罚“我的非法的享乐中,撒下了辛酸的滋味,促使我寻求不带辛酸的快乐。但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快乐?除非在你身上,主啊,除非在你身上,‘你以痛苦渗入命令之中’,‘你的打击是为了治疗’,你杀死我们,为了不使我们离开你而死亡。” (第26至27 页)
  
  2、游学 与偷窃
  
  十六岁这一年,奥古斯丁由于家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他在情欲的污泥中打滚,却好像进入玉桂异香丛中。无形的敌人要将他胶着在这个泥沼内,践踏他、诱惑他,因为他极易受诱惑。而他的父母却只渴望他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对他不但不严加管束,反而任他纵情嬉戏。“我的天父,我周围全是浓雾,使我看不见真理的晴天,而我的罪恶恰就从我的肉体中长起来”。 (第27至29 页)
  
  这其中的一个罪恶就是偷窃。在他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果实并不可人。一个深夜,奥和几个朋友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走,拿去喂猪。奥忏悔说:我“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 不过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请看我的心,我的天父啊,请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渊的底里,你却怜悯它,让我的心现在告诉你,当我作恶毫无目的,为作恶而作恶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恶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第29至30 页)
  奥古斯丁承认:“我单独一人不会干这一次只为爱偷窃而不贪赃物的偷窃勾当。我独自一人绝对不会欢喜这行径,绝对不会干的。” 他之所以干了,因为他欢喜伙伴们的狼狈为奸,喜爱罪恶本身,喜爱多人合作的犯罪行为。(第34至35页)
  “谁能了解罪恶?” 这是奥古斯丁的问题。
  
  3.犯罪之因
  奥古斯丁提出了“次要的美好”的概念来理解罪恶。金银财宝,肉体接触的快感,五官对其对象的相应感受。荣华、权势、地位的光耀,这一切都另有一种美,另有一种吸引力。但是,如果人漫无节制地向往追求这些次要的美好而抛弃了更美好的,抛弃了至善,抛弃了天父,抛弃了上帝的真理和法律,便犯下了罪。追究人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一般都由于为了追求或害怕丧失“次要的美好”而犯罪。(第30至31 页)
  
  比如:“骄傲模仿伟大,独有你天父是凌驾一切之上;贪婪追求地位光荣,但尊荣永远是属于你的;有权势者的暴虐企图使人畏惧,但惟有你天父才能使人敬畏,一人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凭借什么能越出你的权力?轻薄的巧言令色想博得爱怜,但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光明的真理更有实益地值得爱恋;好奇心仿佛在追求知识,你却洞悉一切事物的底蕴。愚蠢也挂上纯约质朴的美名,但有什么比你更纯一、更纯洁,因为你的行动和罪恶完全对立。懒惰自诩为恬静,但除了主以外,什么是真正的恬静?奢侈想赢得充盈富裕的称号,而你才是涵有一切不朽甘饴的无尽库藏。挥霍弋取了慷慨大量的影子,而你才是一切美好的宽绰的施主。悭吝希望多所积聚,而你却具备一切。妒忌妄想高人一等,但谁能超过你呢?愤怒渴求报复,但谁比你的报复更公正呢?恐惧害怕意外的变故损害心爱的东西?担心自己的安全,但在你能有不测的遭遇吗?能使你所爱的和你脱离吗?除了在你左右,还有可靠的安全吗?悲伤是因丧失了所贪求的东西而憔悴,它想和你一样不可能有所丧失。这样,灵魂叛离你而贪图淫乐,想在你身外寻求洁净无罪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仅有返回你身边才能获得。人们远离了你,妄自尊大地反对你,便是倒行逆施地模仿你。但即使如此模仿你,也显示出你是大自然的创造者;为此,决没有使人完全脱离你的方法。”(第32至33 页)
  
  追溯往事,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奥古斯丁说:主啊,我拿什么报答你的厚恩? “我要热爱你、感谢你、歌颂你的圣名,因为你赦免了我如许罪恶。我的罪恶所以云消雾散,都出于你的恩赐与慈爱,而我所以能避免不犯,也出于你的恩赐,我能为罪恶而爱罪恶,那末还有什么干不出来呢?”他坚信:“不论是我自动犯的罪,或由于你的引导而避免不犯的罪,一切都已获得赦免。”他期望一切看到他的忏悔的人,能爱主,并且能更加热爱主。(第33至34 页)
  
  4。重为爱欲所俘
  奥古斯丁自叙:十七岁那年,“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我还没有爱上什么,但渴望爱,并且由于内心的渴望,我更恨自己渴望得还不够。我追求恋爱的对象,只想恋爱;我恨生活的平凡,恨没有陷阱的道路;我心灵因为缺乏滋养的粮食,缺乏你、我的天父而饥渴,但我并不感觉这种饥渴,并不企求不朽的粮食,当然并非我已饱饫这种粮食;相反,我越缺乏这粮食,对此越感到无味。这正是我的心灵患着病,满身创伤,向外流注,可怜地渴求物质的刺激,但物质如果没有灵魂,人们也不会爱的。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我虽如此丑陋,放荡,但由于满腹蕴藏着浮华的意念,还竭力装点出温文尔雅的态度。我冲向爱,甘愿成为爱的俘虏。我的天父、我的慈爱,你的慈祥在我所认为甜蜜的滋味中撒上了多少苦胆。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戴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第36至37页)
  这时候,奥古斯丁为悲剧所吸引。他贪爱哀情的刺激,追求引致悲伤的机会。可他虽然爱好痛苦,但却并不爱深入自己内心的痛苦,因为他并不真正愿意身受所看的种种痛苦。奥自问:“一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这是我的生活。唉,我的天父,这可能称为生活吗?”(第37至38页)
  “我沉湎于怎样的罪恶之中!我背弃了你,听凭亵圣的好奇心引导我走向极度的不忠不信,成为魔鬼的狡狯仆从,用我的罪行歆享魔鬼,而你便用这一切来鞭打我!我竟敢在举行敬事你的典礼时,在圣殿之内,觊觎追营死亡的果实,你重重惩责我,但和我的罪过相比可算什么?唉,我的天父、我的无边的慈爱,你复庇我不受灾眚的侵袭,而我在危险之中还意气洋洋,到处游荡,远离了你,从我所好的行径而不趋向你的道路,我只知流连于转瞬即逝的自由。”(第38至39页)
  
  5、读西塞罗《荷尔登休斯》
  转眼到了十九岁,在读雄辩术课本的过程中,奥古斯丁读到了西塞罗的大作《荷尔顿西乌斯》。奥对主说:“这一本书使我的思想转变,使我的祈祷转向你,使我的希望和志愿彻底改变。我突然看到过去虚空的希望真是卑不足道,便怀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向往着不朽的智慧,我开始起身归向你。”(第40页)
  为此,他决心要读圣经,看看内容如何。但他的骄傲使他无法体味圣经,“我以为这部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后。我的傲气藐视圣经的质朴,我的目光看不透它的深文奥义,圣经的意义是随孩子的年龄而俱增,但我不屑成为孩子,把我的满腔傲气视为伟大。”(第41页)
  此后,奥古斯丁陷入了摩尼教之中,并被摩尼教教义所迷惑。“唉,真理,真理,那时我怎样从心坎的最深处向往着你,那时这些人经常用各种方法在长篇累牍的书本中向我高呼着你的名字!可惜这仅仅是空洞的声音。我渴求着你,而拿来供我充饥的肴馔,不是你而是太阳、月亮;这些美丽的产品是你创造的,但不是你,也不是最好的工程,因为你所创造的精神体,胜过天空灿烂的星辰。
  
  我如饥如渴想望的也不是那些精神体,而是真理,是你本身、‘永无变易,永无晦蚀’的你。供我大嚼的肴馔不过是华丽的幻象,这些虚幻通过耳目而蒙蔽思想,爱这些虚幻还不如爱肉眼确实看到的太阳。但我以为这一切就是你,就充作我的食料,但并不是恣意饱啖,因为我口中尝不到像你那样的滋味——当然你并非那些凭空虚构的东西——为此,我非但不能解饥,反而更饿了。。。
  
  但是,你、我的爱、孱弱的我所依恃而汲取力量的,你不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天际星辰,也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物体,这一切都是你创造的,而且还不是你最好的工程。你与我所虚构的幻象、绝不存在的幻象有多大的差别!。。。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第41至43页)
  
  6.反思罪恶
  “罪恶来自何处?神是否限制在一个物质的躯体内?”这种种问题令奥古斯丁忐忑不安。“我背着真理,还自以为面向真理;我不懂得‘恶’不过是缺乏‘善’,彻底地说只是虚无。那时我的肉眼已为外物所蔽,我的精神只能见到魑魅魍魉,当然我不会懂得这一点。
  
  那时我不知道天父是神体,没有长短粗细的肢体,没有体积,因为一有体积,局部必然小于整体;即使是无限的,但为空间所限制的一部分必然小于无限,便不能成为神体,如天主的无所不在,存在都是整个天父。。。
  
  我也不认识真正的、内心的正义,不依据习俗而依据全能天父的金科玉律权衡一切的正义;天父的法律一成不变,不随时间空间而更改,但随时代地区的不同而形成各时代各地区的风俗习惯。。。。。。”(第43至44页)
  那末,到底有没有恶行呢?有。奥古斯丁说:“凡违反天性的罪行,如所多玛人所做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应深恶痛绝,即使全人类都去效尤,在天父的定律之前,也不能有所宽纵,因为天父造人,不是要人如此自渎。天父是自然的主宰,淫欲玷污了自然的纪律,也就破坏了我们和天父之间应有的关系。” “对于侮辱他人,或对人施行暴力,二者都是蓄意损害他人的罪行,则和违反天性的罪行相同。”
  “至于违反风俗习惯的罪行,应随不同的习俗加以禁邂,某一城市或某一国家,或因习惯或由法律所订定的规章,不应为市民或侨民随意破坏。任何部分如与整体不合即是缺陷。但如天父所命令的和一地的习惯规章抵触,即使从未执行,应即实施,若已废弛,应予恢复。”
  “这些是主要的罪行,根源都由于争权夺利,或为了耳目之娱,或为逞情快意,有时源于二者,甚至兼有以上三种根源。。。罪恶在欺骗自身,或是毁坏你所创造、所调摄的天性;或漫无节制、过度享受你所赋畀的事物;或违反天性、追求违禁的事物;或故触锋芒,思想上、言语上侮辱你;或越出人类社会的范围,横行不法,随自己的好恶,挑拨离间,以快自己的私意。这种种的产生都由于抛弃了你生命的泉源、万物唯一真正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由于师心自用,错误地爱上了一部分,而以部分为整体。”(第45至47页)
  
  但是,罪恶之间有区别:“在损己损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罪恶中,也有进德修业的人所难免的过失;这些过失,如依严正的论断,自可作求全的责备,但同时有结成善果的希望,如萌芽之至于收获,则又应受赞许。有些近似上述两类的罪恶,而又实非是罪,因为既不侵犯你、我们的主、天父,也不危害社会;譬如一人储藏生活所需而且符合时势要求的某些物品,同时又不能确定他是否出于占有的欲望。。。
  因此有许多行为,在常人视为应受谴责,而你却不以为非,也有许多人所赞许的事,而你却不以为是。往往行事的外表和其人的内心大相悬绝,而当时的环境也不是常人所能窥测。但如果你突然发出一项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命令,而且你过去曾加禁止的,你又不宣布发令的原因,即使这命令抵触人类社会的约章,也没有一人敢怀疑是否应该服从,因为惟有服从你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谁能确知你的命令,那真有福!因为你的仆人们一切行动,或为适应目前的需要,或为预示将来。”(第47至48页)
  
  7、母亲的祈祷
  奥古斯丁的母亲摩妮卡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灵性上已经死去,就经常流泪祈祷。“我在垢污的深坑中、在错误的黑暗中打滚,大约有九年之久!我屡次想站起来,而每次使我陷得更深一层,但我的母亲,一如你所喜爱的贞静、诚敬、朴素的节妇,虽则抱着满怀希望,但依旧痛哭呻吟,在祈祷时继续为我向你发出哀号,她的祈祷达到你面前,你却让我继续在黑暗中旋转。”(第49至50页)
  有一天,摩妮卡梦中见自己站在一条木尺上,又见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含笑走到她跟前。这时她痛不自胜,那位青年问她为何天天哭泣?她回答说是痛心于儿子的丧亡,那位青年请摩妮卡放心,叫她留心看,她在那里,奥古斯丁也在那里,她仔细一看,看见奥古斯丁在她身边,站在同一木尺上。摩妮卡把这个梦告诉了奥古斯丁,奥竭力向她解说,劝她不要失望,说她日后也会成为他自己当时那样,但摩妮卡却说:“不,他不对我说:“他在那里,你也将在那里”;而是说:“你在那里,他也将在那里。” (第49页)
  摩妮卡还曾请一个主教来和儿子作一次谈话,但主教拒绝了,主教说,奥古斯丁还不肯受教。又说:“让他去。你只要为他祈求天父;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 主教还说:“你为你的儿子流下如许眼泪,这样一个儿子是不可能死亡的!” 摩妮卡和儿子谈话时屡次提到这事,说她听到这话,恍如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第50页)
  三。教学生涯 (第四卷至第五卷)
  1. 丧友之痛
  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九年之久,奥古斯丁沉溺于种种恶业之中,自惑惑人,自欺欺人。他教授雄辩术,醉心占星术,与一个女子同居。在这些年中,奥结识了一个知己,并把他拖到了荒诞危险的迷信之中,一起走上歧途。后来这个朋友在病危时归向耶稣基督,并有人为他举行了洗礼。几天后,他溘然长浙。这对奥古斯丁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我的心被极大的痛苦所笼罩,成为一片黑暗!我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言的凄凉。过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这时都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我的眼睛到处找他,但到处找不到他。我憎恨一切,因为一切没有他;再也不能像他生前小别回来时,一切在对我说,‘瞧,他回来了!’我为我自身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我问我的灵魂,你为何如此悲伤,为何如此扰乱我?我的灵魂不知道怎样答复我。”(第56页)
  主啊,“你虽则无所不在,但是否把我们的苦难远远抛在一边?是否你悠悠自得,任凭我们受人生的簸弄?”但奥不得不承认,除了在上帝耳际哀号外,我们没有丝毫希望。“我为何要说这些话?现在不是提问题的时候,而是向你忏悔的时候。那时我真不幸。任何人,凡爱好死亡的事物的,都是不幸的:一旦丧失,便会心痛欲裂。其实在丧失之前,痛苦早已存在,不过尚未感觉到而已。那时我的心境是如此。我满腹辛酸而痛哭,我停息在痛苦之中。。。一面我极度厌倦生活,一面却害怕死。我相信我当时越爱他,便越憎恨、越害怕死亡,死亡抢走了我的朋友,死亡犹如一个最残酷的敌人,既然吞噬了他,也能突然吞下全人类。我记得我当时的思想如此。”(第56至57页)
  “唉,真是一种不懂以人道教人的疯狂!一个满腹委屈忍受人生的傻瓜!我当时确是如此。因此,我愤愤不平,我叹息痛哭,我心烦虑乱,不得安宁,我一筹莫展。我背负着一个破裂的、血淋淋的、不肯被我背负的灵魂,我也不知道把它安置在哪里。无论在优美的树林中,在娱乐歌舞中,在清香四溢的田野中,在丰盛的筵宴中,在书籍诗文中,都得不到宁静。一切,连光明也成为可憎的;一切,除了呻吟和痛哭外,只要不是他,便使我难堪,讨厌;只有寄顿在呻吟和痛哭之中;但只要我的灵魂一离开呻吟和痛哭,那末痛苦的担子更觉重重压在我身上。
  主啊,我知道只有你能减轻我的负担,能治疗我,但我既不愿,也不可能;我意想中的你并非什么稳定实在的东西,因为这不是你,而是空洞的幻影,我的错误即是我的天父。我想把我的灵魂安置在那里,让它休息,它便堕入虚测之中,重又压在我身上;我自身依旧是一个不幸的场所,既不能停留,又不能脱离,因为我的心怎能避开我的心,我怎能避开我自身?那里我能不追随我自身?”(第58至59页)
  于是,奥古斯丁离开了塔加斯特城,来到了迦太基。随着时间流逝,他在从与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地缓和了丧友的悲伤心情,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寻欢作乐。这样的“替代的虽不是新的痛苦,却是造成新痛苦的因素。何以这痛苦能轻易地深入我内心呢?原因是由于我爱上一个要死亡的人,好像他不会死亡一样,这是把我的灵魂洒在沙滩上。”(第59页)
  由此奥古斯丁反省了人类的友情:“朋友之间彼此相爱便是如此,甚至可以到达这样的程度:如果对朋友不以爱还爱,会觉得良心的谴责;对朋友只要求善意的表示。因此,一个朋友死去,便会伤心,蒙上痛苦的阴影,甜蜜变成辛酸,心灵完全沉浸在泪水中,死者的丧失生命,恍如生者的死亡。
  谁爱你,在你之中爱朋友,为你而爱仇人,这样的人真是幸福!一人能在你身上泛爱众人,既然不会丧失你,也不会丧失所爱的人;除了你、我们的天父,创造天地并充塞天地,充塞天地而创造天地的天父外,能有不会丧失的东西吗?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能逃住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在你的惩罚的范围中哪里能避得开你的法律?” (第60页)
  
  2.人类心灵不能在受造物中获得平静
  从人类的友情,奥古斯丁进一步追问人类的灵魂何以能摆脱痛苦进入安宁,这是他的祈祷,全能的天父啊,“一人的灵魂不论转向哪一面,除非投入你的怀抱,否则即使倾心于你以外和身外美丽的事物,也只能陷入痛苦之中,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不来自你,便不存在。它们有生有灭,由生而长,由长而灭,接着便趋向衰老而入于死亡;而且还有中途夭折的,但一切不免于死亡。或者生后便欣欣向荣,滋长愈快,毁灭也愈迅速。这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天父,万有的创造者,使我的灵魂从这一切赞颂你,但不要让它通过肉体的官感而陷溺于对这些美好的爱恋之中。这些事物奔向虚无,它们用传染性的欲望来撕裂我们的灵魂,因为灵魂愿意存在,欢喜安息于所爱的事物群中,可是在这些事物中,并无可以安息的地方,因为它们不停留,它们是在飞奔疾驰,谁能用肉体的感觉追赶得上?即使是近在目前,谁又能抓住它们?” (第60至61页)
  “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不要让你的耳朵为浮华的喧嚷所蒙蔽;你也倾听着。天主的‘道’在向你呼喊,叫你回来,在他那里才是永无纷扰的安乐宫。。。你应该定居在那里,把你所得自他的托付给他;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你的腐朽能重新繁荣,你的疾病会获得痊愈,你的败坏的部分,会得到改造、刷新,会和你紧密团结,不会再拖你堕落,将和你一起坚定不移地站在永恒不变的天父身边。” (第61至62页)
  “如果你欢喜肉体,你该因肉体而赞颂天父,把你的爱上升到肉体的创造者,不要因欢喜肉体而失欢于天父。如果你欢喜灵魂,你应在天父之中爱灵魂,因为灵魂也变易不定,唯有固着于天父之中,才能安稳,否则将走向毁灭。因此你该在天父之中爱灵魂,尽量采取灵魂,拉它们和你一起归向天父;你该对它们说:‘爱天父,是天父创造了一切,天父并不遥远。天父并非创造万物后便功成身退;万有来自天父,就存在于天父之中。哪里闻到真理的气息,天父就在哪里。天父在人心曲中,而心却远远离开天父。’‘叛逆的人,回心转意吧!’依附于创造你们的天父。和他一起,你们便能站住,获得安宁。。。” (第62至63页)
  奥古斯丁转向耶稣基督——生命之道,他“惠然下降,他负担了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消毁了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到他神秘的圣殿中,他本从此出发来到人间,最先降到童女的怀中,和人性、和具有死亡性的人身结合,使吾人不再永处于死亡之中。。。他毫不趑趄地奔走着,用言语、行动、生活、死亡、入地、上天,呼唤我们回返到他身边。” (第63页)
  但人却宁肯爱低级的美而不爱上帝,宁愿在堕落之中而不愿上升到天父的爱中而生活,“人真是一个无底的深渊!” (第65页)
  在第四卷的结尾,奥古斯丁祈祷说:“主、我的天父,我们希望常在你的羽翼之下,请你保护我们,扶持我们;你将怀抱我们,我们从孩提到白发将受你的怀抱,因为我们的力量和你在一起时才是力量,如果靠我们自身,便只是脆弱。我们的福利,在你身边,才能保持不失;一离开你,便走入歧途。主啊,从今起,我们要回到你身边,为了不再失足,我们的福利在你身边是不会缺乏的,因为你即是我们的福利。我们不必担心过去离开你,现在回来时找不到归宿,因为我们流亡在外时,我们的安宅并不坍毁,你的永恒即是我们的安宅!” (第70页)
  3.谁向主忏悔,主就在谁心中
  回忆自己二十九岁时的生活。奥古斯丁首先以自己的唇舌向上帝献上忏悔之祭。主啊,“一人向你忏悔自身的情况,并没有告诉你什么,因为一颗心即使关闭着,也瞒不过你的眼睛,人们的顽强也挣不脱你的掌。” “任凭那些彷徨不定和怙恶不悛的人逃避你吧!你依旧注视着,洞烛他们的黑暗。。。他们力图逃避你的圣容,但能逃往何处?哪里你会找不到他?。。。你是始终鉴临着远离你的人。希望他们回身寻你;他们叛离了创造的主宰,但你并不放弃他们。希望他们自觉地回身寻你,你就在他们心中:谁向你忏悔,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因困顿风尘而在你怀抱中流泪痛哭,你就在他心中”。主啊,“在我追求你的时候,我自己究竟在哪里呢?你在我面前,我则远离我自己,我不曾找到我自己,当然更找不到你了。” (第71至72页)
  4、奇妙的引领
  
  在将近九年之中,奥古斯丁的思想彷徨不定,他偶然接触到一些摩尼教教徒,但他们不能答复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们说只要摩尼教的一个主教福斯图斯来,和他一谈,奥的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奥二十九岁那年,福斯图斯主教来到了迦太基。但奥在和主教私下谈话中却发现,主教对自由学术除了文法外,是一无所知,而对文法也不过是寻常的造诣。这使奥古斯丁开始绝望了,从此他研究摩尼教著作的兴趣被打碎了。这真是不可思议,令奥古斯丁赞叹不已:那个福斯图斯,本为许多人是‘死亡的罗网’却不知不觉地解脱了束缚我的罗网。我的天父啊,这是因为在你不为人知的深谋远虑中,你的双手并没有放弃我;你用奇妙的方式对待我,引导我。若“不是你双手再造你所创造的东西,怎能使我得救呢?” (第 79页)
  不久后,奥古斯丁不顾母亲的反对,动身赴罗马教书。“我到罗马了,迎接我的是一顿疾病的鞭子,我正走向着地狱,带着我一生对你、对我、对别人所犯的罪业,这罪业既多且重,加重了使‘我们在亚当身上死亡’的原罪的铁链。这些罪恶,你尚未在基督之中宽赦我,基督也尚未用十字架解除我犯罪后和你结下的仇怨。因为我当时所信仰的基督不过是一个幻象,幻象怎能用十字架解除仇怨呢?我的灵魂已附于真正的死亡,而我当然还以为基督肉体的死亡是虚假的;基督的肉体真正死亡过,我这个不信基督肉体死亡的灵魂也只有虚假的生命。” (第82页)
  
  摩妮卡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病危之中,可她虽不知道,却一直为儿子祈祷。奥忏悔说,主啊,“你是无所不在,不论她在哪里,你俯听她的祈祷;我虽身在罗马,你却怜悯我,恢复我身体的健康,虽则我叛逆的心依旧在痼疾之中。”(第82页)
  
  在罗马,奥古斯丁依旧和那些骗人的摩尼教的伪圣人保持联系。“那时我还以为犯罪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不知道哪一个劣根性在我们身上犯罪,我即以置身于事外而自豪;因此,我做了坏事,不肯认罪,不肯求你治疗我犯罪的灵魂,我专爱推卸我的罪责,而归罪于不知道哪一个和我在一起而并非我的东西。其实这完全是我,我的狂妄把我分裂为二,使我与我相持,我既不承认自己是犯罪者,这罪更是无可救药了;我是如此无赖凶悍,宁愿你全能天父在我身上失败而任我毁灭,不愿你战胜我而挽救我。”(第84页)
  每一次当奥古斯丁企图返回到天主教信仰时,总觉障碍重重,因为他思想中的公教信仰并非公教的信仰。一想到上帝,他就只能想像一团物质,他也相信存在着恶的本体,是一团可怖的、丑陋的、重浊的东西,他还相信恶和善对峙着,二者都是无限的(第85页)
  在罗马从事一段时间的教授雄辩术的工作后,奥古斯丁被派去米兰教授雄辩术。到米兰后,奥便去拜谒举世闻名的天主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这位主教像慈父般地接纳了他,“我不自知地受你引导走向他,使我自觉地受他引导归向你。” (第88页)
  开始时奥古斯丁不过把主教视为一个对自己和蔼可亲的人物。奥很用心地听主教与群众的谈论,被主教的词令所吸引,但对其内容并不在意,甚至抱着轻视的态度。但在倾听的过程中,他所忽视的内容,随着他所心爱的词令一起进入其思想之中,以至于他无法把二者分别取舍,他甚至觉得主教的见解的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尽管如此,奥仍认为不该因此而排斥摩尼教信徒,双方是旗鼓相当。但由于他已经看出许多哲学家的见解优于摩尼教,于是他决定脱离摩尼教,并在公教教会中继续做一名望教者,等待可靠的光明照耀自己,指示前进的方向。(第88至89页)
  四。灵魂的争战 (第六卷至第七卷)
  
  1、不是摩尼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的圣奥古斯丁
  在第六卷中,奥古斯丁谈到了他三十岁的生活,在这一年中,摩妮卡来到了米兰。奥古斯丁告诉母亲他已不是摩尼教徒了,但也不是基督公教徒。他承认:“我找不到‘我心的天父’,我沉入了海底。我失去了信心,我对于寻获真理是绝望了。” (第91页)摩妮卡听到她每天向主哀求的事已大部分实现,儿子虽未曾获得真理,但已从错误中反身而出。她确信上帝已允许整个赐给她,目前未完成的部分一定也会给她的,所从她满怀信心地对儿子说,她在基督中相信,在她去世之前,她一定能看到儿子成为热心的公教徒。从此摩妮卡更加紧祈祷,哭求上帝加速其援助,照明儿子的黑暗。(第92页)
  奥古斯丁在专心致志地探求基督信仰的时候发现: “我多年来的狂吠,不是反对公教信仰,而是反对肉体想像出来的幻影。一个本该研究学习的问题,我却先予肯定而加以攻击,在这一点上,我过去真是太卤莽、太放肆了!”“我从此也确切知道,在我盲目地攻击你的公教会时,是以不可靠的见解视为确实可靠。我虽尚未认识公教会所教导的都是真理,但至少认识到我过去竭力攻击的并非公教会的道理。为此,我的天父,我感到惭愧,思想有了转变”。(第95页)
  从这时起,奥古斯丁已经认为基督教教义是比较可取、比较审慎、而且绝不用欺骗手段命令人相信未经证明的道理,他也认识到应受谴责的不是那些相信上帝在世界上树立了无上权威的圣经的人们,而是那些不信圣经的人们。因为由于人的能力薄弱,他们不能单靠理智来寻获真理,便需要圣经的权力,他也开始看出如果上帝不是要人们通过圣经而相信上帝,则上帝决不会使圣经在全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权。多么美好啊,主:“我在如此思索时,你就在我身边;我叹息时,你倾听着;我在飘荡时,你掌握我;我走在世俗的大道上,你并不放弃我。”(第98页)
  2。我的灵魂是多么可怜!
  但此时的奥古斯丁依然热中于名利,渴望着婚姻。某日,奥古斯丁走过米兰某一条街道,心里正惦念着准备朗诵一篇歌颂皇帝的文章,突然他看见一个乞丐,大概是喝饱了酒而欣欣然自得其乐。这令他禁不住地叹息着对同行的朋友说: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如许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的压在我身上,我们所求的不过是安稳的快乐,这乞丐却已先我而得,而我们还可能终无所获。这个乞丐花得几文钱,便获得当前的满足,而我正在艰辛困顿中百般追寻。虽然乞丐所得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可是我所贪求的比这更属渺茫。我不应自以为学问富裕而比乞丐优越,我的学问并不给我快乐,不过是取悦于他人的一套伎俩,不是为教育人们,只是讨人们的欢喜。我是用谎言去追求虚名。(第98至99页)
  我的灵魂多么可怜!我是多么可怜!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深深叹息。
  奥古斯丁的心在彷徨之中。他从十九岁那一年起开始酷爱智慧,准备寻获智慧后便抛撇一切空虚骗人的愿望,但如今年已三十,他仍然依旧在同一泥淖中挣扎,追求着飞驰而过的、消蚀己心的现世事物。他曾不断地对自己说:明天会找到的。不要失望。可是到哪里去找寻呢?什么时候找呢?奥深知“人生是悲惨的,死亡是无从预测的;突然来抓我,我怎能安然而去?再到哪里去探求我现世所忽视的真理呢?是否将担受我疏忽的惩罚?如果死亡将斩断我的知觉,结束我的一切,将怎么办?” 他问自己:“为何还犹豫不决,不肯放弃世俗的希望,全心全意去追求天父和幸福生活呢?”可是,转眼间又有一个想法浮上心头:“世间种种也自有可爱之处,也有相当的甜味,不应轻易和它们割断关系,因为以后再想返回到它们那里是可耻的。目前已经差不多就要得到一些地位了。可是在其他方面,我还贪求些什么?。。。” (第107页)
  “我这样自言自语,刮着倏顺倏逆的风,我的心便东飘西荡,光阴不断过去,我拖延着不去归向天父,我一天一天推迟下去不想生活在你怀中,但并不能推迟每天在我身上的死亡:我爱幸福,却又害怕幸福的所在地;我追求幸福,却又在躲避幸福。因为我担心我没有一个女子的拥抱,生活可能太痛苦;至于你的慈爱是治疗我这种弱点的良药,我却绝不想到,因为我一无经验;我以为清心寡欲全凭自身的力量,而我感觉不到这股力量;我真糊涂”。(第 108页)
  好友阿利比乌斯阻止奥古斯丁结婚,但奥却提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说:“我不过是肉欲的奴隶,我带着我的枷锁,还感到死亡的甜蜜,我害怕脱身,拒绝别人的忠告,好像解救我的手碰痛了我的创伤。”不断有人催促奥结婚,他母亲对这件事最热心,奥也向人提出婚姻的请求,对方也已经答应,但姑娘大约两年后才能出嫁。奥古斯丁只有等待着。而和奥同居多年的女子,被视为奥结婚的障碍,竟被迫和奥分离了。奥的心本来为她所占有,因此如受刀割。这创伤的血痕很久还存在着。她回到非洲,向主立誓不再和任何男子交往。她把他们两人的私生子留在了奥的身边。
  受肉欲驱使的奥古斯丁又去寻找 “一个情妇,好像在习惯的包庇下,继续保持、延长或增加我灵魂的疾疚,直至正式结婚。第一个女子和我分离时所留下的创伤尚未痊愈,在剧痛之后,继以溃烂,疼痛似乎稍减,可是创伤却更深陷了。”(第111页)
  奥古斯丁没有看到的是:“我的处境越是可怜,你越接近我,你的手已伸到我头上,就要把我从泥坑中找出来,就要洗濯我,而我还不知不觉。”“多么曲折的道路!一人离开了你,胆敢希望找到更好的东西,这人真可怜!不管他如何辗转反侧,一切是生硬的,惟有你才能使人舒畅安息。” (第111至112页)
  
  3.两个困惑
  又是一年,奥古斯丁已经三十一岁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在黑暗中徘徊。特别是在上帝的本性及其罪恶的起源这两个问题上,上帝还没有照明他的黑暗。他虽然不再想像上帝具有人的形体,可是他还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想像上帝。他仍不得不将上帝设想为空间的一种物质,或散布在世界之中,或散布在世界之外的无限空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以为凡不占空间的,不散布于空间的,不凝聚于空间,不能在空间滋长的,凡不具备或不能具备这些条件的,都是绝对虚无。”但这种猜度是错误的。(第114页)
  恶的来源问题是令奥古斯丁困惑的一个大问题。他听说人之所以作恶的原因是自由意志,人们所以受苦的原因是出于上帝公正的审判,虽然奥对于这两点竭力探究,但还是不能分析清楚。但是他认识到了一点:“便是我意识到我有意志,犹如意识我在生活一样。因此我愿意或不愿意,我确知愿或不愿的是我自己,不是另一人;我也日益看出这是我犯罪的原因。至于我不愿而被迫做的事,我也看出我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我认为这是一种惩罚,而不是罪恶,想起你的公正后,我很快就承认我应受此惩罚。”
  问题是:“谁创造了我?不是我的天父吗?天父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本体。那末为何我愿作恶而不愿从善?是否为了使我承受应受的惩罚?既然我整个造自无比温良的天父,谁把辛苦的种子撒在我身上,种在我心中?如果是魔鬼作祟,则魔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好天使因意志败坏而变成魔鬼,那末既然天使整个来自至善的创造者,又何从产生这坏意志,使天使变成魔鬼。”这些思想压得奥古斯丁透不过气来,但他宁愿说自己是屈服于罪恶而不愿承认是他自己在作恶。(第116页)
  问题无穷无尽:既然天父是美善的并且又了一切美善,那么,“恶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是否创造时,用了坏的质料,给予定型组织时,还遗留着不可能转化为善的部分?但这为了什么?既然天父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最后,天父为何愿意从此创造万物,而不用他的全能把它消灭净尽呢?是否这原质能违反天父的意愿而存在?如果这原质是永恒的,为何天父任凭它先在以前无限的时间中存在着,然后从此创造万物?如果天父是突然间愿意有所作为,那末既是全能,为何不把它消灭而仅仅保留着整个的、真正的、至高的、无限的善?如果天主是美善,必须创造一些善的东西,那末为何不销毁坏的质料,另造好的质料,然后再以此创造万物?如果天父必须应用不受他创造的质料,然后能创造好的东西,那末天父不是全能了!
  这些思想在我苦闷的心中辗转反侧,我的心既害怕死亡,又找不到真埋,被深刻的顾虑重重压着。但是公教会所有对于你的基督、我们的教主的信仰已巩固地树立在我心中,这信仰虽则对于许多问题尚未参透,依然飘荡于教义的准则之外,但我的心已能坚持这信仰,将一天比一天更融洽于这信仰之中。”(第118至119页)
  4.一切存在的东西皆善 ,一切被创造的东西都赞美主
  在阅读了柏拉图学派的一些著作后,主引领奥古斯丁走上了一条新路:反求诸己,进入自己的灵魂。“我用我灵魂的眼睛——虽则还是很模糊的——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惟有爱能认识它。”(第126页)
  奥古斯丁问道:“既然真理不散布于有限的空间,也不散布于无限的空间,不即是虚空吗?”他听到主答复说:“我是自有的”。奥听了之后心领神会,从此不再有怀疑的理由。
  “我观察在你座下的万物,我以为它们既不是绝对‘有’,也不是绝对‘无’;它们是‘有’,因为它们来自你;它们不是‘有’,因为它们不是‘自有’的。因为真正的‘有’,是常在不变的有。” (第126至127页)
  奥古斯丁还清楚地看到:“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惟有‘至善’,不能朽坏。也惟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朽坏之处。因为朽坏是一种损害,假使不与善为敌,则亦不成其为害了。因此,或以为朽坏并非有害的,这违反事实;或以为一切事物的朽坏,是在砍削善的成分:这是确无可疑的事实。。。因此,任何事物丧失了所有的善,便不再存在。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分。因此,凡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至于‘恶’,我所追究其来源的恶,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如是不能朽坏的实体,则是至善;如是能朽坏的实体,则必是善的,否则便不能朽坏。
  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可是你所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总的看来,则更为美好,因为我们的天父所创造的,‘一切都很美好’。” (第127至128页)
  “对于你天父,绝对谈不到恶;不仅对于你,对于你所创造的万物也如此,因为在你所造的万有之外,没有一物能侵犯、破坏你所定的秩序。只是万物各部分之间,有的彼此不相协调,使人认为不好,可是这些部分与另一些部分相协,便就是好,而部分本身也并无不好。况且一切不相协调的部分则与负载万物的地相配合,而地又和上面风云来去的青天相配合。因此我们决不能说:‘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么好!’因为单看这些东西,可能希望更好的东西,但即使仅仅着眼于这些东西,我已经应该称颂你了,因为一切都在赞颂你”。(第 128页)
  “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父,而自趋于下流,是‘委弃自己的肺腑’,而表面膨胀。” (第 130页)
  5.基督是获救的唯一道路
  认识到了恶究竟是什么之后,奥古斯丁集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上帝,“不再钟情于那些冒充你的幻像了;但我还不能一心享受天主,我被你的美好所吸引,可是我自身的重累很快又拖我下坠,我便于呻吟中堕落了:这重累即是我肉体的沾染。” (第 130页)他已绝不怀疑自己应该归向上帝,可惜自己还不能做到和上帝契合。他希望能具有享受上帝的必要力量,但他还没有找到获得这力量的门路,一直到他拥抱了耶稣基督。
  
  但是,奥古斯丁此时以为基督不过是一个具有杰出的智慧、无与伦比的人物,具有卓越的人格,对于“道成肉身”,一语的深刻含义,他丝毫未曾捉摸到。但决不放弃寻找上帝的奥古斯定并不灰心,他迫不及待的心情阅读圣经,特别是保罗的著作。他发现过去在其他书籍中读到的正确的理论,都见于圣经,但为了能够见到真理,人在读圣经时必须依靠上帝的恩典。(第 135页)
  
  五.你拯救了我 (第八卷)
  在第八卷中,奥古斯丁回忆了自己三十一岁时经历的一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他被耶稣基督拯救了。奥古斯丁的这次悔改经历,在教会史上是最著名的一例,而这个悔改信主的故事,一是《忏悔录》的焦点。
  1. 你解除了我的束缚
  
  此奥古斯丁的生命依在动荡之中,他已经爱上了耶稣,但还没有勇气认耶稣是主。就在这时,上帝启示奥古斯丁向西姆普利齐亚努斯请教,该人是当时的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的授洗者。西向奥追述了维克托利努斯的事迹,维是罗马著名的修辞学家,人们在市场上建立他的纪念像。后来,维读了圣经,并在私下对西真心地说:“你知道吗?我已是基督的信徒了!”西回答说:“除非我看见你在基督的圣堂中,我不相信、我也不能认为你是信徒。”他便笑着说:“那末墙壁能使人成为信徒了!”维屡次说自己是信徒,西屡次作同样的答复,而他也屡次重复墙壁的笑话。直到有一天,维克托利努斯突然对西姆普利齐亚努斯说:“我们一起往圣堂中去;我愿意成为基督徒!”不久就要求领受洗礼。受洗礼宣誓时,维公开站在神圣的群众之前朗朗诵读着真实的信仰誓文。(第139至141页)
  听到这个美丽的故事后,奥古斯丁禁不住问:“好天父啊!人们对于一个绝望的灵魂从重大的危险中获得救援,比了始终有得救希望或遭遇寻常危险的灵魂,更觉得快乐,这种心情从何而来呢?。。。人们对于所爱的东西失而复得,比了保持不失感到更大的快乐,这种心情究竟从何而来的呢?” (第142页)
  “主,我的天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为你自己是永恒的快乐,而在你周围的受造物也以你为快乐。但为何自然界的一部分有消长逆顺的不同?是否上及九天,下至九渊,前乎邃古之初,后至世纪之末,天使之尊,虫蚁之贱,自第一运动至最后运动,你安排着各类的美好以及一切合理的工程,使之各得其所,各得其时,事物必然有此情况?确然如此,你真是高于九天,深于九渊!你从不离开我们,可是我们要回到你身边是多么困难!”(第142至143页)
  奥古斯丁请求主唤醒他,呼唤他,熏炙他,融化他,使他能效法维克托利努斯,心悦诚服地跟随主。他知道自己的心灵正在争战之中:“我并不为别人的意志所束缚,而我自己的意志却如铁链一的束缚着我。敌人掌握着我的意志,把它打成一条铁链紧紧地将我缚住,因为意志败坏,遂生情欲,顺从情欲,渐成习惯,习惯不除,便成为自然了。这些关系的连锁——我名之为铁链——把我紧缠于困顿的奴役中。我开始萌芽的新的意志,即无条件为你服务,享受你天父,享受唯一可靠的乐趣的意志,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压伏根深蒂固的积习。这样我就有了一新一旧的双重意志,一属于肉体,一属于精神,相互交绥,这种内哄撕裂了我的灵魂。
  从亲身的体验,我领会了所谈到的 ‘肉体与精神相争,精神与肉体相争’的意义。我正处于双重战争之中,但我更倾向于我所赞成的一方,过于我所排斥的一方。因为在我所排斥的一方,更可以说我并非自觉自愿地做而大部分出于勉强承受。习惯加紧向我进攻,这也未尝不是我自己造成的,因为我是自愿走到我所不愿去的地方。惩罚跟着罪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能提出合法的抗议?我过去往往以为我的不能轻视世俗而奉事你是由于我对真理认识尚未足够,我也不能用这种假定来推卸罪责,因为我已确切认识真理。我还和世俗牵连着,不肯投到你麾下,我的害怕消除牵累,无异于人们害怕沾惹牵累。
  世俗的包袱,犹如在梦中一般,柔和地压在我身上。。。我已确知献身于你的爱比屈服于我的私欲更好。前者使我服膺,驯服了我;后者使我依恋,缠绕着我。你对我说:‘你这睡着的人,应当醒过来,从死中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我是没有一句话回答你。你处处使我看出你所说的都真实可靠,真理已经征服了我,我却没有话回答,只吞吞吐吐、懒洋洋的说:‘立刻来了!’‘真的,立刻来了!’‘让我等一会儿。’但是‘立刻’,并没有时刻;‘一会儿’却长长地拖延下去。我的内心喜爱你的法律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我肢体中另有一种法律,和我心中的法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顺从肢体中犯罪的法律。’犯罪的法律即是习惯的威力,我的心灵虽然不愿,但被它挟持,被它掌握;可惜我是自愿入其彀中,所以我是负有责任的。我真可怜:‘除了通过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依靠你的恩宠外,谁能救我脱离这死亡的肉身?’”(第144至146页)
  
  2.安东尼的生涯
  奥古斯丁生活依旧,但苦闷有增无已,叹息无法止息。一有余暇,他便到圣堂中去。一天,有一位客人向他讲起埃及隐修士安东尼的事迹。安东尼的故事令奥古斯丁猛省而痛恨自己的罪恶,虽然他背着自己,不愿正视自己;但主却把他摆在他自己面前,使他看到自己是多么丑陋,多么委琐龌龊,遍体疮痍。“多少年月悠悠过去了——大约十二年——我始终留连希冀于世俗的幸福,不致力于觅取另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于获得任何宝藏,胜于身践帝王之位,胜于随心所欲恣享淫乐。”但是,自己却宁肯忍受好色之心的病态的折磨,而加以治疗。并且又走上狂悖迷信的邪路。(第149页)
  客人告辞后,奥古斯丁“以心问心,自怨自艾,我对我自己什么话没有说过?我思想的鞭策为了催促我努力跟随你曾多少次打将下来?我倔强,我抗拒,并不提出抗拒的理由。理由已经说尽,都已遭到驳斥。剩下的只是沉默的恐惧,和害怕死亡一样,害怕离开习惯的河流,不能再畅饮腐败和死亡。”(第149页)
  3。内心的风暴
  奥古斯丁的灵魂发生了剧烈的争战,“我内心的风暴把我卷到花园中。那里没有人来阻止我自己思想上的剧烈斗争;斗争的结局,你早已清楚,我那时并不知道。但这种神经失常有益于我;这种死亡是通向生命。那时我了解我的病根在哪里,却不知道不久就要改善。我退到花园中,阿利比乌斯是寸步不离地跟在我后面。即使有他在身边,我依旧觉得我是孤独的。况且他看见我如此情形,能离我而去吗?
  我们在离开屋子最远的地方坐定下来。我的内心奔腾澎湃着愤慨的波涛,恨自己为何不追随你的意志,接受你的约法;我的天父,我全身骨胳都对此发出呼号,它们的歌颂声上彻云霄。为达到这目的地,并不需要舟楫车马,甚至不需要走像从我们所生之处到屋子那样短短的一段路程。因为走往那里,甚至到达那里,只需愿意去,抱有坚强而完整的意志,而不是只有半身不遂,左右摇摆,半起半仆,半推半就,挣扎争抗的意志。
  正在心烦意乱之际,我的手足作出许多动作,这些动作,如果一人手足残缺,或手足被束缚着,或四肢乏力,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动弹,则即使要做也没有这能力。我搔头,敲额,抱膝,这些动作是因为我要,才做出来。假如手足不听我指挥,那末即使我要做也做不到。这一方面,有许多动作,我的意愿和动作是不一致的。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做那些我以非常热烈的意愿所想望的事,这些事,只要我愿意做,立刻就能做;只要我真正愿意,就能如愿以偿;这一方面,能力和意愿是一致的;愿意即是行动。但我并不行动。我的肉体很容易听从灵魂的驱使,念头一转,手足跟着动了;我的灵魂却不容易听从自己的意志,完成重大的愿望。”(第151至152页)
  灵魂命令肉体,肉体立即服从;灵魂命令自己,却抗拒不服。这种怪事哪里来的?奥古斯丁问:“灵魂发令愿意什么,如果灵魂不愿,便不会发令,可是发了命令,却并不执行。其实灵魂并不完全愿意,所以发出的命令也不是完全的命令。命令的尺度完全符合愿意的尺度,不执行的尺度也遵照不愿意的尺度,因为意志下令,才有意愿,这意愿并非另外一物,即是意志本身。于此可见,灵魂不是以它的全心全意发出命令,才会令出不行。如果全心全意发出命令,则即无此命令,意愿亦已存在。因此意志的游移,并非怪事,而是灵魂的病态。虽则有真理扶持它,然它被积习重重压着,不能昂然起立。因此可见我们有双重意志,双方都不完整,一个有余,则一个不足。”(第152至153页)
  “在我考虑是否就献身于我的主、天父时,我本已有此计划,愿的是我,不愿的也是我,都是我自己。我既不是完全愿意,也不是完全不愿意。我和我自己斗争,造成了内部的分裂,这分裂的形成,我并不情愿;这并不证明另一个灵魂的存在,只说明我所受的惩罚。造成这惩罚的不是我自己,而是‘盘据在我身内的罪’,是为了处分我自觉自愿犯下的罪,因为我是亚当的子孙。” 一人身上有彼此对立的双重意志时,而不是有一善一恶两个对立的灵魂,具有两种对立的本体,来自两个对立的本原。“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它舍不下后者。”(第153至155页)
  “我被这种心疾折磨着,我抱着不同于寻常的严峻态度责斥我自己,我在束缚我的锁链中翻腾打滚,想把它全部折断。这锁链已经所剩无几,可是依旧系絷着我。主,你在我心坎中催迫我,你严肃的慈爱用恐惧悔恨的鞭子在加倍地鞭策我,不使我再松动不去拧断剩下的细脆的链子,任凭它获得新的力量,把我更加牢牢束缚。
  我在心中自言自语说:‘快快解决吧!快快解决吧!’我的话似已具有决定性,即欲见之行事,可是还不下手;我并不回到过去的复辙,但站在边缘上喘息。我再鼓足勇气,几乎把握到了,真的几乎得手了,已经到了手掌之中,入我掌握了。不,不,我并没有到达,并没有到手,并没有掌握;我还在迟疑着,不肯死于死亡,生于生命:旧业和新生的交替,旧的在我身上更觉积重难返;越在接近我转变的时刻,越是使我惶恐,我虽并不因此却步,但我不免停顿下来了。
  拖住我的是那些不堪的、浪荡虚浮的旧相好;它们轻轻地扯我肉体的衣裙,轻轻地对我说:‘你把我们抛开了吗!’ ‘从此以后,我们不再和你一起了!’ ‘从此起,这些、那些,为你都不许可了!’我把‘这些,那些”包括它们所暗示的一切,我的天父啊,它们暗示些什么呢?求你的慈爱把这一切从你仆人的灵魂中全部扫除出去!多么丑恶,多么可耻!它们的声音,我听见的还不到一半,因为它们不是面对着我,肆无忌惮地反对我,而是好像在我背后窃窃私语,见我要走,便偷偷拉我,想叫我回过头来。它们拉住我,因为我犹豫不肯就走,不肯对它们毅然决绝,奔向呼唤我的地方去;我的强悍的习惯在对我说:‘你以为没有这一切,你能生活下去?’
  但这句话已经说得没精打采了。因为在我前面,我害怕去的那一面,呈现着纯洁庄严的节制,明朗而肃穆地微笑着,庄重地邀请我上前,向我伸出充满着圣善的双手,准备接纳我,拥抱我。”(第155至156页)
  4.“拿着,读吧!拿着,读吧!”
  “我灵魂深处,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为了使我能嚎啕大哭,便起身离开了阿利比乌斯,——我觉得我独自一人更适宜于尽情痛哭——我走向较远的地方,避开了阿利比乌斯,不要因他在场而有所拘束。我当时的情况,他完全看出,因为我不知道说了什么话,说时已是不胜呜咽。我起身后,他非常诧异,留在我们并坐的地方。我不知道怎样去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让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我向你奉上的,你理应哂纳的祭献。我向你说了许多话,字句已记不起,意思是如此:‘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我觉得我的罪恶还抓住我不放。我呜咽着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
  我说着,我带着满腹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面色变了,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听见过孩子们游戏时有这样几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来。我压制了眼泪的攻势,站起身来。我找不到其他解释,这一定是神的命令,叫我翻开书来,看到哪一章就读哪一章。我曾听说安东尼也偶然读福音,读到下面一段,似乎是对他说的:‘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积财于天,然后来跟随我’。这句话使他立即归向你。
  我急忙回到阿利比乌斯坐的地方,因为我起身时,把使徒的书信集留在那里。我抓到手中,翻开来,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嗜欲。’我不想再读下去,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我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第157至158页)
  奥古斯丁用手或其他方法在书上作一标记,合上书本,满面春风地把一切经过告诉阿利比乌斯。然后一起到奥古斯丁的母亲那里,把这事报告她。她听了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她向主歌颂:“你所能成全于我们的,超越我们的意想。”
  六.归家 (第九卷)
  在第九卷中,奥古斯丁叙述了两个归家的故事:自己的受洗和母亲的过世。
  相信耶稣基督后,奥古斯丁首先向上帝献上谢恩之祭,主啊,“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什么坏事我没有做过?即使不做,至少说过;即使不说,至少想过。但你,温良慈爱的主,你看见死亡深入我的骨髓,你引手在我的心源中疏沦秽流。我便蠲弃我以前征逐的一切,追求你原来要的一切。”(第160页)
  不久后,奥古斯丁辞去教师的职位。住进凡莱公都斯借给他们避暑的别墅,奥和母亲及朋友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圣经,反复思索,准备受洗。某日,他牙痛得连话都不能讲。他想起请在场的亲友们为他代求,他写在蜡板上递给他们看。他们双膝刚刚下跪,热切祷告,奥古斯丁便霍然而愈了。“多么剧烈的疼痛:怎样消失的呢?主,我的天父!我真是惶恐不安,我承认,因为我一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你的德能渗透到我心坎深处,我在信仰之中感到喜悦,歌颂你的圣名,但这信仰对于我过去未经洗礼赦免的罪恶还不能使我安心。”(第169页)
  第二年,奥古斯丁离开乡村回到米兰,与阿利比乌斯意即爱子阿得奥达多斯(不久后过世)一起受洗。几个月后,他们决定一起回到非洲为主服务。到了梯伯河口,奥古斯丁的母亲去世了。在她去世前不久的某一日,他们母子两人凭在一个窗口,纵目于室外的花园,畅谈天国的神圣和美丽。 “我们的谈话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肉体官感的享受不论若何丰美,所发射的光芒不论若何灿烂,若与那种生活相比,便绝不足道;我们神游物表,凌驾日月星辰丽天耀地的穹苍,冉冉上升,怀着更热烈的情绪,向往‘常在本体’。我们印于心,诵于口,目击神工之缔造,一再升腾,达于灵境,又飞越而进抵无尽无极的‘膏壤’;在那里,你用真理之粮永远‘牧养着以色列’,在那里生命融合于古往今来万有之源,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的真慧。真慧既是永恒,则其本体自无所始,自无所终,而是常在;若有过去未来,便不名永恒。我们这样谈论着,向慕着,心旷神怡,刹那间悟入于真慧,我们相与叹息,留下了‘圣神的鲜果’,回到人世语言有起有讫的声浪之中。但哪一种言语能和你常在不灭,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的‘道’、我们的主相提并论呢?”
  就在他们母子俩谈话的过程中,奥古斯丁的母亲对儿子说:“我儿,以我而言,此生已毫无留恋之处。我不知道还有何事可为,为何再留在此世;我的愿望都已满足。过去的所以要暂留此世,不过是望你在我去世之前成为基督公教徒。而天父的恩赉超越我本来的愿望,使我见到你竟能轻视人世的幸福,成为天父的仆人。我还要做些什么?”(第177至178页)
  大约五天之后,她发热病倒了。病中她对奥古斯丁和他的弟弟说:“随便你们葬我在哪里,不要为此操心。我要求你们一件事:以后你们不论到什么地方,在天父台前要想起我。”她勉强说完了这句话,便沉默不语了。病势加剧。 病后第九天,她的灵魂离开了肉躯,享年五十有六。失去了慈母,奥古斯丁的灵魂受了重创,“母子两人本是相依为命的,现在好像把生命分裂了。” (第180页)
  
  第二部分:希波主教的感恩与忏悔
  在第十卷中,奥古斯丁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反省现任希波主教的自己,分析并且论述了正在写书中的自己的思想观点
  1、 什么是向上帝忏悔
  身为希波主教的奥古斯丁恳求上帝渗透自己的灵魂,塑造它,占有它,使它毫无瑕疵。“这是我的希望,我为此而说话;在我享受到健全的快乐时,我便在这希望中快乐。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但你喜爱真理,‘谁履行真理,谁就进入光明’。因此我愿意在你面前,用我的忏悔,在我心中履行真理,同时在许多证人之前,用文字来履行真理。”(第185页)
  “主,你洞烛人心的底蕴,即使我不肯向你忏悔,在你鉴临之下,我身上能包蕴任何秘密吗?因为非但不能把我隐藏起来,使你看不见,反而把你在我眼前隐藏起来。现在我的呻吟证明我厌恶自己,你照耀我,抚慰我,教我爱你,向往你,使我自惭形秽,唾弃我自己而选择你,只求通过你而使我称心,使你满意。主,不论我怎样,我完全呈露在你的面前。。。如果我是坏的,那末我就忏悔我对自身的厌恶;如果我是好的,那末我只归功你,不归功于自己。“”(第185至186页)
  令奥古斯丁悲哀的是世人都欢喜探听别人的生活,却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愿听上帝揭露他们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听他的忏悔?“他们听我谈我自己,怎能知道我所说的真假?因为除了本人的内心外,谁也不能知道另一人的事。”其实人当先听上帝谈论有关他们自身的事,因为听上帝谈论他们自身的事,就是认识自己。(第186页)
  
  “主,判断我的是你。虽则‘知人之事者莫若人之心’,但人心仍有不知道的事,惟有你天父才知道人的一切,因为人是你造的。虽则在你面前,我自惭形秽,自视如尘埃,但对于我自身所不明了的,对于你却知道一二。。。因此,我要忏悔我对自身所知的一切,也要忏悔我所不知的种种,因为对我自身而言,我所知的,是由于你的照耀,所不知的,则我的黑暗在你面前尚未转为中午,仍是无从明彻。”(第189页)
  
  2.爱上帝意味着什么?
  奥古斯丁深信:“主,我的爱你并非犹豫不决的,而是确切意识到的。你用言语打开了我的心,我爱上了你。并且天、地以及复载的一切,各方面都教我爱你,而且不断地教每一人爱你。”(第189页)
  “但我爱你,究竟爱你什么?不是爱形貌的秀丽,暂时的声势,不是爱肉眼所好的光明灿烂,不是爱各种歌曲的优美旋律,不是爱花卉膏沐的芬芳,不是爱甘露乳蜜,不是爱双手所能拥抱的躯体。我爱我的天父,并非爱以上种种。我爱天父,是爱另一种光明、音乐、芬芳、饮食、拥抱,在我内心的光明、音乐、馨香、饮食、拥抱:他的光明照耀我心灵而不受空间的限制,他的音乐不随时间而消逝,他的芬芳不随气息而散失,他的饮食不因吞啖而减少,他的拥抱不因久长而松弛。我爱我的天父,就是爱这一切。”(第190页)
  但这究竟是什么呢?
  奥古斯丁问大地,问海洋,问飞禽走兽,问苍天、日月星辰,它们都说:“我不是你的天父。”奥问身外的一切:“你们不是天父,但请你们谈谈天父,告诉我有关天父的一些情况。”它们大声叫喊说:“是他创造了我们。” “我静观万有,便是我的谘询,而万有的美好即是它们的答复。”
  奥古斯丁又问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哪一个是用自己的肉体所追求的天父。肉体与天地万有的答复一样:我们不是天父,是他创造我们。 “我,内在的我,我的灵魂,通过形体的知觉认识这一切。关于我的天父,我问遍了整个宇宙。答复是:‘不是我,是他创造了我。’” (第190至 191页)
  3. 记忆力
  奥古斯丁说,我要凭借我的灵魂攀登到上帝身边, “我要超越我本性的力量,拾级而上,趋向创造我的天父。我到达了记忆的领城、记忆的殿廷,那里是官觉对一切事物所感受而进献的无数影像的府库。凡官觉所感受的,经过思想的增、损、润饰后,未被遗忘所吸收掩埋的,都庋藏在其中,作为储备。我置身其间,可以随意征调各式影像。” “在那里,一切感觉都分门别类、一丝不乱地储藏着,而且各有门户:如光明、颜色以及各项物象则属于双目,声音属耳,香臭属鼻,软硬、冷热、光滑粗糙、轻重,不论身内身外的、都属全身的感觉。记忆把这一切全都纳之于庞大的府库,保藏在不知哪一个幽深屈曲的处所,以备需要时取用。一切都各依门类而进,分储其中。但所感觉的事物本身并不入内,库藏的仅是事物的影象,供思想回忆时应用。
  “谁都知道这些影象怎样被官觉摄取,藏在身内。但影象怎样形成的呢?没有人能说明。。。
  “这一切都在我身内、在记忆的大厦中进行的。那里,除了遗忘之外,天地海洋与宇宙之间所能感觉的一切都听我指挥。那里,我和我自己对晤,回忆我过去某时某地的所作所为以及当时的心情。那里,可以复查我亲身经历或他人转告的一切;从同一库藏中,我把亲身体验到的或根据体验而推定的事物形象,加以组合,或和过去联系,或计划将来的行动、遭遇和希望,而且不论瞻前顾后,都和在目前一样。我在满储着细大不捐的各式影象的窈深缭曲的心灵中,自己对自己说:‘我要做这事,做那事’。。。我在心中这么说,同时,我说到的各式影象便从记忆的府库中应声而至,如果没有这些影象,我将无法说话。
  “我的天父,记忆的力量真伟大,太伟大了!真是一所广大无边的庭宇!谁曾进入堂奥?但这不过是我与性俱生的精神能力之一,而对于整个的我更无从捉摸了。。。
  “人们赞赏山岳的崇高,海水的汹涌,河流的浩荡,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把自身置于脑后;我能谈论我并未亲见的东西,而我目睹的山岳、波涛、河流、星辰和仅仅得自传闻的大洋,如果在我记忆中不具有广大无比的天地和身外看到的一样,我也无从谈论,人们对此却绝不惊奇。而且我双目看到的东西,并不被我收纳在我身内;在我身内的,不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它们的影象,对于每一个影象我都知道是由哪一种器官得来的。”(第192至 194页)
  
  4.关于学问的记忆
  
  “记忆的辽廓天地不仅容纳上述那些影象。那里还有未曾遗忘的学术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好像藏在更深邃的府库中,其实并非什么府库;而且收藏的不是影象,而是知识本身。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 (第194页)
  人听到了许多声音 “至于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并非肉体的官感所能体味,除了我心灵外,别处都看不到。我记忆所收藏的,不是意义的影象,而是意义本身。” (第195页)
  奥古斯丁问:这些思想是怎样进入我身的呢?我敲遍了肉体的每一门户,没有找到它们的入口处。“那末它们来自何处,怎样进入我的身内呢?我不清楚。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
  于此可见,这一类的概念,不是凭借感觉而摄取的虚影,而是不通过印象,即在我们身内得见概念的真面目;这些概念的获致,是把记忆所收藏的零乱混杂的部分,通过思考加以收集,再用注意力好似把概念引置于记忆的手头,这样原来因分散、因疏略而躲藏着的,已和我们的思想相稔,很容易呈现在我们思想之中。” (第195至196页)
  “记忆还容纳着数字、衡量的关系与无数法则。这都不是感觉所镌刻在我们心中的,因为都是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从捉摸的。” (第196页)
  “记忆又拥有我内心的情感,但方式是依照记忆的性质,和心灵受情感冲动时迥乎不同。”
  奇怪的是记忆就是心灵本身。(第197至198页)
  即使是“遗忘”,如果人不靠记忆,怎能知道?“因此在我回想记忆时,是记忆听记忆的使唤;我回想遗忘时,借以回想的记忆和回想到的遗忘同在我前。但遗忘是什么?只是缺乏记忆。” (第199页)
  
  5. 记忆力虽然伟大,但为了体悟上帝的存在,必须超越记忆前进
  “我的天父,记忆的力量真伟大,它的深邃,它的千变万化,真使人望而生畏;但这就是我的心灵,就是我自己,我的天父,我究竟是什么?我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真是一个变化多端、形形色色、浩无涯际的生命!
  瞧,我记忆的无数园地洞穴中充塞着各式各类的数不清的事物,有的是事物的影象,如物质的一类;有的是真身,如文学艺术的一类;有的则是不知用什么概念标识着的,如内心的情感——即使内心已经不受情感的冲动,记忆却牢记着,因为内心的一切都留在记忆之中——我在其中驰骋飞翔,随你如何深入,总无止境:在一个法定死亡的活人身上,记忆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真是多么伟大!” (第201页)
  奥古斯丁发现,无论记忆如何为大,但在记忆里面也找不到上帝。他向上帝呼求:我的天父,“我该做什么?我将超越我本身名为记忆的这股力量,我将超越它而飞向你。。。达到使我不同于走兽,使我比飞禽更聪明的天父那里。”问题是:“我将在哪里寻获你?如果在记忆之外寻获你,那末我已忘掉了你。如果我忘掉你,那末我怎能寻获你呢?” (第201至202页)
  奥古斯丁认为,自己寻求天父时,实际是寻求幸福的生命。可“我怎样寻求幸福生活呢?” (第203页)不错,人人希望幸福,他们也多少拥有这幸福,否则不会愿意享福的。那么,他们是怎样会意识到幸福呢?这意识是否在记忆中?“幸福生活是否存在记忆之中?”他留下了疑问。(第206页)
  答案:主啊,“幸福生活就是在你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他幸福生活。”“只有你是真正的幸福,谁不愿以你为乐,也就是不要幸福。”但是,上帝就是真理,因此,谁希望真正的幸福,“谁也希望来自真理的快乐。”(第206页)
  既然人人爱幸福,而幸福是来自真理的快乐,那么,为什么人一用上帝的名义宣传真理,人们便视之为仇敌呢?奥古斯丁回答说:“原因是人们的爱真理,是要把所爱的其他事物作为真理,进而因其他事物而仇恨真理了。他们爱真理的光辉,却不爱真理的谴责。他们不愿受欺骗,却想欺骗别人,因此真理显示自身时,他们爱真理,而真理揭露他们本身时,便仇恨真理。结果是:即使他们不愿真理揭露他们,真理不管他们愿不愿,依旧揭露他们,而真理自身却不显示给他们看了。”(第207页)
  
  6. 何处能发现上帝
  “主啊!我走遍了记忆的天涯地角找寻你,在记忆之外没有找到你。从我知道要认识你时开始,凡我找到有关你的东西,都不出乎我的记忆的范围,因为从那时起,我从未忘掉你。哪里我找到了真理,便找到真理之源、我的天父;哪一天我认识了真理,便没有忘掉真理。从你认识我时,你就常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在记忆中想起你,在你怀中欢欣鼓舞,找到了你。这是我精神的乐趣,也是你哀怜我的贫困而赐与的。”(第208页)
  “主啊,你驻在我记忆之中,究竟驻在哪里?你在其中建筑了怎样的屋宇,兴造了哪一种圣堂?你不嫌我记忆的卑陋,惠然肯来,但我要问的是你究竟驻在记忆的哪一部分。在我回忆你的时候,我超越了和禽兽相同的部分,因为那里在物质事物的影象中找不到你;我到达了心灵庋藏情感的部分,但也没有找到你。我进入了记忆为心灵而设的专室——因为心灵也回忆自身——你也不在那里,因为你既不是物质的影象,也不是生人的情感,如忧、乐、愿望、恐惧、回忆、遗忘或类似的东西,又不是我的心灵:你是我心灵的主宰,以上一切都自你而来,你永不变易地鉴临这一切;自我认识你时起,你便惠然降驻于我记忆之中。那末我怎能探问你的居处,好像我记忆中有楼阁庭宇似的?你一定驻在其中,既然从我认识你时起我就想着你;而且我想起你时,一定在记忆中找到你。”(第208页)
  我到哪里去找你呢?“只能在你里面,在我上面。你我之间本无间隔,不论我们趋就你或离开你,中间并无空隙。你是无往而不在的真理,处处有你在倾听一切就教的人,同时也答复着一切问题。你的答复非常清楚,但不是人人能听清楚。人人能随意提出问题,但不是时常听到所希望的答复。一人不管你的答复是否符合他的愿望,只要听你说什么便愿意什么,这人便是你最好的仆人。”(第209页)
  只有在上帝里才能找到上帝,奥古斯丁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为此而感慨万千。主啊,“我爱你已经太晚了,你是万古常新的美善,我爱你已经太晚了!你在我身内,我驰骛于身外。我在身外找寻你;丑恶不堪的我,奔向着你所创造的炫目的事物。你和我在一起,我却不和你相偕。这些事物如不在你里面便不能存在,但它们抓住我使我远离你。你呼我唤我,你的声音振醒我的聋聩,你发光驱除我的幽暗,你散发着芬芳,我闻到了,我向你呼吸,我尝到你的滋味,我感到饥渴,你抚摩我,我怀着炽热的神火想望你的和平。”(第209页)
  感叹化为祈祷:“主啊,求你垂怜这可怜的我。我的罪恶的忧苦和良好的喜乐正在交绥,我不知胜负谁属。主啊,求你垂怜这可怜的我。我并不隐藏我的创伤,你是良医,我患着病;你是无量慈悲,我是真堪怜悯。”(第210页)
  
  7. 三大仇敌:情欲,好奇心和骄傲
  奥古斯丁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基督徒在此世的生活是一场征战,情欲,好奇心和骄傲就是人的三大仇敌。人不可能靠自己打赢这一场战争,一切的希望都在于上帝。于是他向主请求:天父啊,“我的全部希望在于你至慈极爱之中。把你所命的赐与我,依你所愿的命令我。” (第210页)
  奥古斯丁所说的情欲包括淫欲,口腹之欲,声音之娱和眼目之欲。
  淫欲是奥古斯丁宿敌,即使信主后,淫欲仍然在攻击他:“种种前尘影事仍未免出没隐见于我记忆中,这是我的根深蒂固的结习。当我清醒的时候,这些影象隐隐约约地现于心目,但一人梦境,它们不仅赢得我的欢悦,甚至博得我的同意,仿佛使我躬行实践。幻象对我的灵魂和肉体,还起着如此作用:我醒时所不为的事情,在梦中却被幻象所颠倒。主、我的天父,是否这时的我是另一个我?为何在我入梦到醒觉的须臾之间,使我判若两人?我醒时抵拒这一类的想像,甚至在事物真身进攻前所持坚定的理智,梦时到哪里去了?”(第211页)
  奥古斯丁一定为抗拒淫欲而反复呼求主的帮助,但主并没有拿走他全部的淫欲,这令他既痛苦又困惑。“全能的天父,是否你的能力不足以治愈我所有的痼疾,还需要你赋畀更充裕的恩宠才能消灭我梦中的绮障?主啊,请你不断增加你的恩赐,使我的灵魂摆脱情欲的粘染,随我到你身边,不再自相矛盾,即使在梦寐之中,非但不惑溺于秽影的沾惹,造成肉体的冲动,而且能拒而远之。”(第211至212页)
  还有正常的饮食需要与口腹之欲的争斗:“二者的方式并不一样:为维持生命本已足够的,为了口腹之乐却嫌不够,往往很难确定是否为了身体的需要而进食,还是受饕餮的引诱而大嚼。我们这个不幸的灵魂对于这种疑团却是正中下怀,乐于看不清什么是维持健康的节制,乘机找寻借口,以养生的美名来掩盖口腹之欲。我每天努力抵抗这一类的诱惑,并且恳求你的帮助。由于我对这点尚未有明确的观念,我把我的疑虑上陈,听候你的指示。”(第213页)
  他被困于诱惑之中,每天和口腹之欲交战。“主啊,哪一人能丝毫不越出需要的界限?如果有这样的人,真是伟大,请他赞美你的圣名。我呢,我是一个罪人,我决不能如此。”(第215页)
  “我内心一片黑暗,使我看不出我本身能做什么,以致扪心自问我有什么能力时,我也轻易不敢自信,除了经验已经证明外,我内心一切往往最难测度。人的一生既是连续不断的考验,对于生活谁也不能有恃无恐,一人能改恶从善,也能变好为坏。唯一的希望,唯一的依赖,唯一可靠的保证是你的慈爱。”(第215页)
  还有声音之娱,当音乐感动奥古斯丁的心过于歌曲的内容时,奥承认自己在犯罪, “主、我的天父,求你俯听、垂视我、恻然医治我;在你眼中,我为我自己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正是我的病根。”(第217页)
  最后奥古斯丁忏悔了自己眼目之欲:“我的眼睛喜欢看美丽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希望我的灵魂不要为这种种所俘虏,而完全为天父所占有;这一切美好是天父所创造的,我的至宝是天主,不是它们。每天,只要我醒着,它们便挑逗我,不让我有片刻的安宁,不似悦耳的声音有时入于万籁俱寂之中,使我能享受暂时的恬静。白天,不论我在哪里,彩色之王、光华灿烂浸润我们所睹的一切,即使我另有所思,也不断用各种形色向我倾注而抚摩着我。它具有极大的渗透力,如果突然消失,我便渴望追求,如果长期绝迹,我的心灵便感到悒悒不乐。”最后,奥不得不向上帝求救:主啊,遍地是罗网,我经常失足,求你不断地拯救我,。(第217至218页)
  除了肉体之欲之外,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心灵中尚有另一种挂着知识学问的美名而实为玄虚的好奇欲,这种欲望虽则通过肉体的感觉,但以肉体为工具,目的不在肉体的快感。这种欲望本质上是追求知识,而求知的工具在器官中主要是眼睛,因此圣经上称之为‘目欲’”。(第219页)
  奥古斯丁问:围绕着自己日常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什么时候我才敢说没有一物能攫取我虚妄的好奇心?并且“每天还有许多微不足道的琐事来考验我们的好奇心。谁能计算我们失足的次数!多少次我们最初是碍于情面不要使人难堪,勉强听着无聊的闲谈,逐渐却听得津津有味了。。。我的心收藏了如是一大堆的虚幻,因此我们的祈祷也往往受骚扰而中断;在你鉴临之下,我们的心向你呼号时,不知从哪里来的空洞凌乱的思潮汹涌而至,打断了这一项重要功夫。我们是否能把这些缺点认为不足挂齿呢?什么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呢?只有你的慈爱”(第221页)
  第三类的诱惑是骄傲: “这诱惑是要人们畏而爱之,别无其他目的,只是求逞自己的私意,其实这并无什么乐趣。人生真是可怜,而它的妄自尊大实是丑恶!人们所以不能爱你、敬畏你,主要原因在乎此。为此,你拒绝骄傲的人,赐恩宠于谦逊的人,你对世间的名利荣华,大声呵斥,山基也为之震撼!”(第222页)
  人们的舌头是每天锻炼我们的洪炉。 “出自唇吻的言语和有目共睹的行动带着极危险的诱惑,使我们沽名钓誉,乞求别人的赏识,希望能出人头地,这诱惑就在我拊心自责的时候,就在我批判它的时候,正在试探我;往往人们以更大的虚荣心夸耀自己轻视虚荣,这样实际并非在夸耀自己轻视虚荣,因为既然夸耀,则并不轻视虚荣。”(第225至226页)
  自满自足是同一种类型的另一种诱惑:“这种自满自足的人最使你讨厌,他们不仅以坏为好,而且以你的好处占为己有,或以你的恩赐归功于本身,即使承认你的恩赐,但也不能与人同乐,反而要掠夺他人之所有。在这一类的危险中,你看到我的心是多么战栗恐惧,我不敢希望避免创伤,只希望在受伤后即得到你的治疗。”(第226页)
  8.谁能赐我平安
  人心有内患,外受试探,不得安宁,出路在哪里?奥古斯丁说,除了在上帝的怀抱中,我不能为我的灵魂找到一个安宁的境地。主啊, “只有在你怀中,我才能收摄放失的我,使我丝毫不离开你。有时你带领我进入异乎寻常的心境,使我心灵体味到一种无可形容的温柔,如果这种境界在我身内圆融通彻,则将使我超出尘凡。可惜我仍堕入困难重重的尘网中,又被结习所缠扰,我被束缚着,我痛哭流泪,可是我紧紧地被束缚着,习惯的包袱是多么沉重啊!我欲罢不能,欲行不可,真觉进退两难!”(第 227页)
  人靠自己只能绝望,但上帝向人类显示并派遣了一位中间者耶稣基督,“他站在死亡的罪人与永生至义的天父之间,他死亡同于众生,正义同于天父。。。他以正义与天父融合,而又甘心与罪人同受死亡,借以消除复皈正义的罪人的永死之罚。。。他以人的身份担任中间者,若以天父的‘道’而论,则不能是中间者,因为他与天主相等,是天父怀中的天父,同时是唯一的天父。。。他为了我们,在你面前,是胜利者而又是牺牲,因为自作牺牲,所以成为胜利者;他为了我们,在你面前,是祭司而亦是祭品,因为自充祭品,所以也是祭司;他本是你所生,却成为我们的仆人,使我们由奴隶而成为你的子女。”因此,奥古斯丁把坚定不移的希望放在耶稣身上,求上帝通过耶稣基督而治疗自己的一切疾病,否则他绝无任何希望可言。(第228至229页)
  
  第三部分:解析创世纪 (第十一卷至第十三卷)
  从第十一卷到第十三卷,奥古斯定详细地揭示了《创世纪》第一章
  1. 祈求上帝使他不至于曲解圣经
  为了理解创世纪,奥古斯丁首先请求主斩断他身内、身外和唇舌的一切鲁莽、一切作伪,使圣经成为他纯净的好尚,使他不至于曲解圣经,自误误人。他祈求主成全他,把书中的奥旨启示给他。“主啊,请看我的愿望是如此。‘不义的人们向我讲述他们的乐事,但是,主,这和你的法律不同。’这便是我愿望的真源。圣父,请你看,请你垂视;请你看,请你俞允;希望在你慈爱的鉴临下,我能得到你的欢心,在我敲门时能敞开你言语的枢奥。”(第232至233页)
  2.如果没有上帝的恩赐,就无法了解摩西记载的关于创造天地之事
  奥古斯丁首先祈求上帝使他懂得上帝怎样在起初创造了天地。“天地存在着,天地高呼说它们是受造的,因为它们在变化。。。‘我们的所以有,是受造而有;在未有之前,我们并不存在,也不能自己创造自己。’”奥马上转为赞美上帝“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是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但它们的美、善、存在,并不和创造者一样;相形之下,它们并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感谢你,这一切我们知道,但我们的知识和你的知识相较,还不过是无知。(第234至235页)
  上帝是怎样创造了天地呢?上帝不是在六合之中创造了宇宙?不是,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上帝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没有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上帝的实在而存在的。主啊,“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第235至236页)
  但上帝怎样说话呢?上帝究竟用什么言语呢?你召唤我们,叫我们领会你的言语:‘道’,这‘道’是‘和你天父同在’的天父,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你用了和你永恒同在的‘道”,永永地说着你要说的一切,而命令造成的东西便造成了,你惟有用言语创造,别无其他方式;但你用言语创造的东西,既不是全部同时造成,也不是永远存在。”(第236至237页)
  
  3.时间究竟是什么?
  有些人诘问基督徒:“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前做些什么?”对此,奥古斯丁回答说:“ 时间不论如何悠久,也不过是流光的相续,不能同时伸展延留,永恒却没有过去,整个只有现在,而时间不能整个是现在,他们可以看到一切过去都被将来所驱除,一切将来又随过去而过去,而一切过去和将来却出自永远的现在。”在上帝创造时间之前,没有任何时间。“如果在天地之前没有时间,为何要问在‘那时候’你做什么?没有时间,便没有‘那时候’。”
  
  “你也不在时间上超越时间:否则你不能超越一切时间了。你是在永永现在的永恒高峰上超越一切过去,也超越一切将来,因为将来的,来到后即成过去;‘你永不改变,你的岁月没有穷尽’。你的岁月无往无来,我们的岁月往过来续,来者都来。你的岁月全部屹立着绝不过去,不为将来者推排而去,而我们的岁月过去便了。你是‘千年如一日’,你的日子,没有每天,只有今天,因为你的今天既不递嬗与明天,也不继承着昨天。你的今天即是永恒。”(第241页)
  奥古斯丁承认:“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但我敢自信地说,我知道如果没有过去的事物,则没有过去的时间;没有来到的事物,也没有将来的时间,并且如果什么也不存在,则也没有现在的时间。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现在如果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现在的所以成为时间,由于走向过去;那末我们怎能说现在存在呢?现在所以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在;因此,除非时间走向不存在,否则我便不能正确地说时间不存在。”(第242页)
  我们说时间长短,只能对过去或将来而言。而过去既然过去,已不存在,既不存在,何有长短?而将来尚未不存在,也就没有长短可言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间的任何一小时,则前有过去,后有将来。“设想一个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仅仅这一点能称为现在,但也迅速地从将来飞向过去,没有瞬息伸展。一有伸展,便分出了过去和将来: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第244页)
  
  那么,所谓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在何处呢?在现在。“我们往住预先计划将来的行动,计划属于现在,计划的行动既是将来,尚未存在;我们着手时,开始进行我所计划的行动,这时行动出现,不是将来,而是现在了。” (第246页)
  “将来和过去并不存在。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第246页)
  奥古斯丁进一步说:“时间是一种延伸。”是什么东西的伸展呢?是思想。(第253页)当我们在度量时间时,我们不量过去、现在、将来、或正在过去的时间,我们所度量的“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事物经过时,在你里面留下印象,事物过去而印象留着,我是度量现在的印象而不是度量促起印象而已经过去的实质;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为此,或印象即是时间,或我所度量的并非时间。(第254至255页)
  奥古斯丁解释说:“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与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谁否定将来尚未存在?但对将来的期望已经存在心中。谁否定过去已不存在?但过去的记忆还存在心中。谁否定现在没有长度,只是疾驰而去的点滴?但注意能持续下去,将来通过注意走向过去。”(第255至256页)
  
  4.确无可疑于不同的解释
  
  奥古斯丁反复地阐释了《创世纪》第一章。主啊,“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父外,没有一物可以供你创造天地。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你的全能和全善,你创造了一切美好:庞大的天和渺小的地。除了你存在外,别无一物供你创造天地:一个近乎你的天,一个近乎空虚的地,一个上面只有你,另一个下面什么也没有。(第262至263页)
  在解释的过程中,奥古斯丁特别强调了有许多事情是“确无可疑的”:如上帝创造了天地;如上帝在智慧之中创造了一切;如这有形可见的世界分为两部分,用天地二字可以总括上帝所造的一切;等等。(第274至275页) 但他也深知,在研究圣经的“这些文字时,能有不同的见解,在各种正确的意义中,我辈谁能用同样的自信肯定摩西的本意是如此,这一段记载的意义是如此,和我们不问摩西的本意如何,能肯定这段是确然可靠一样?”例如,“摩西用‘在元始’一语,可能说创造的开始,用‘天地’二字也可能不指已经成形完善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而是草昧之始尚未成形的世界。我看出这些意义都可能,但哪一个是摩西的本意,就很难断定了。但这位伟人写这一句时,思想中不论看到第一义或第二义,或上列各种意义之一,他的见解是正确的,而且用恰当的方式记载下来,这一点我自毫无疑问。”(第278至279页)
  “既然这些文字能有许多非常确切的解释,那末强调说摩西只能有其中某一义,进行着无益而有害的争辩,违反了我们努力阐述摩西著作的唯一目的,这不是太鲁莽吗? ”(第281页)
  从对圣经的不同解释中,奥古斯丁得出了两个原则:第一,真理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全体的;是供大家来分享的。不要独占真理,否则便要被剥夺真理。(第280页) 第二,只有真理本身能调和这些正确见解之间的出入。而我们应该着眼于法律的目标:纯洁的爱。
  “如果有人问我这些见解中哪一个是摩西的本意,那末我只能向你承认:‘我不知道’,否则这里写的不是我的忏悔了。除了我已经批判过的那些庸俗的见解外,我认为其他见解都是正确的。即使接受那些庸俗的看法的人,也是些抱有良好意愿的‘婴孩’,你的圣经文字,词近而旨远,言简而意赅,并没有使他们望而生畏。我承认我们都在这些文字中认识真理并阐述真理,我们理应彼此相爱;同时如果我们渴望的不是空虚而是真理,便应该爱你,我们的天父、真理的根源。” (第285至286页)
  奥古斯丁说,如果有人对我说:“摩西和我所见相同”,另一人说:“不,我的见解即是摩西的思想”,他认为更符合宗教精神的答复是如此:“如果两说都正确,为何摩西不是兼有这两种见解呢?如果尚有第三、第四或其他正确的见解,为何不相信摩西都已经看到呢?独一无二的天父通过摩西,使圣经配合后世许多读者,并使读者看出种种不同的、但都正确的解释。”至于他自己,他从心坎中敢大胆声明:“如果我享有最高威权而有所著述,我宁愿如此写,使每人能在我的文字中看到他们每人对事物所具有的正确见解,不愿仅仅表达出一种正确意义而排斥其他一切并不错误、并不和我抵触的见解。” (第286页)
  
  最后,奥古斯丁祈祷,主、“请许我比较概括地向你作有关这方面的忏悔;请许我选择你所启发我的一种正确、可靠,良好的见解,虽则我能看到多种解释和多种意义。在我的真诚的忏悔中,如果我所说的和你的代言者所见相同,则使我能正确而完善地表达出来,——因为我应该努力做到这一步——如果我不能做到,至少使我能道出你的真理用这些话所要向我说的一切,因为你的真理也向摩西说了所要说的话。” (第286至287页)
  
  5.感谢上帝的创造
  感谢上帝是忏悔录的基本主题之一。主啊,“我并没有值得使你赋与我存在的理由;我的存在完全出于你的慈祥,在你造我之前,在你所用以创造我的事物之前,你的慈祥已先作布置。你无需于我,我亦并无长处足以有助于你,我的主,我的天父;我奉事你,并非由于你工作疲劳,并非没有我的效劳,你的能力会有所短少;你并非像一块田地,需要我耕作,没有我耕作便成荒芜。我的奉事你、伺候你,是为了从你那里获致幸福,而我的能享受幸福也出于你的恩赐。”(第288页)
  “你的创造,不是出于需要,而是由于你的磅礴的美善,收敛受造物纳入形相之中,但你的幸福并不因此有所增益。当然受造物的缺陷不能使纯全无瑕的你惬意,因此你玉成它们,使它们取悦于你,但这不是你有所欠缺,因此成全它们使你满足。”(第288页)
  “堕落的精神受造物被剥去你的光明的衣服,处于可怜的忧患之中,充分说明你把具有理智的受造物提拔到多么崇高的地位,说明只有你才能使他们享受到幸福的安息,同时也说明他们不能自己满足自己。
  请把你赐给我,我的天父啊,请把你还给我:我爱你,假如我爱得不够,请使我更爱你。我不能衡量我的爱,不知道我的爱欠缺多少,该增加多少才算足够,请促使我的生命投入你的怀抱而不再离开,直到融合于“你神妙的容光之中”。我仅仅知道这一点:除非在你怀中,否则无论在我身内身外,我只会感到彷徨不安;即使金玉满堂,只要不是我的天主,为我都是瓦砾。”(第293页) )
  他发自内心地赞美主:“万有是美好的,因为是你创造的,但你,万有的创造者,更是无比美好。假如亚当不堕落,那末从他怀中不会流出海洋的苦水,即怀着深度的好奇心,暴风雨般的傲气和不能自持的躁妄的人类。”(第307页)
  “天父,你看了你所造的一切,‘都很美好’,我们也看见了,一切都很美好。你对每一项工程,说:‘有’,就有了,你看见每一样都是好的。我计算过,你前后共七次看了你所造的,说好;第八次你看了所造的一切,不仅说好,而且说一切都很好。因为每一项分别看,仅仅是好,而合在一起,则不仅是好,而且是很好。”(第319页)
  奥古斯丁深信:谁能通过圣灵而观察天地,上帝便在他身上观看。当他看出万有的美好时,是由于上帝看见其美好。谁为了上帝而爱好任何事物,也就在事物之中爱上帝,一切因圣灵而得到我们喜爱的,也就在我们之中得到上帝的喜爱。(第320页)他满怀喜悦地告诉主: 是的,“这一切我们都见到了,都是很好的,因为你在我们身上也见到了,你把‘圣灵’赐与我们,使我们因圣灵而见这一切,而且在这一切之中看见你。”(第324页)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的最后祈求安息:主、天父,“我们看见你所造的一切,因为它们存在,为你,则由于你看见这一切,因此这一切存在。我们用官感看见它们存在,用心灵看见它们的美好;为你,则如果看出应该创造的东西,便看见它已经存在。我们先前离弃了你,陷于罪戾,以后依恃你的‘圣神’所启发的向善之心,才想自拔。你,唯一的、至善的天父,你有不息的仁恩,我们凭仗你的宠赐,做了一些善行,但不是永久的。我们希望功成行满后,能安息在你无极的圣善之中。你至美无以复加,你永安不能有极,因为你的本体即是你的安息。哪一人能使另一人理解这一点?哪一位天使能使别一位天使理解?哪一位天使能使世人理解?只能向你要求,向你追寻,向你叩门:惟有如此,才能获致,才能找到,才能为我洞开户牖。”(第325页)
  2003. 11。12 正中午
  于芝加哥北郊橡树镇
       

 非特别注明,本刊所录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