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网刊 | 创刊号 | 2003年3月]

我们为这事做见证——《灵修神学发展史》读后感

沙子

    

  基督的教会是耶稣基督用宝血所赎买的,也是基督耶稣在世界的见证。担负起“你们往普天下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的大使命,更重要的并不是靠我们的言语,而是我们整个生命是否流露出基督生命的馨香,是否有那种从耶稣基督而来的爱使我们与世人相分别。中国教会在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殖之后,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圣经》的原则建立教会?

  一位在中国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弟兄回国后,有人问他,“中国现在基督教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回答说:“不是政府的限制,也不是钱、财、物、书籍上的缺乏,而是教会领袖缺乏一颗彼此合一、彼此谦卑顺服的心。”

  此语可谓是切中要害,精辟之至!无论是中国基督教协会主办的十六所神学院(还不算正在筹建中的两所)和各地两会纷纷落成的培训中心,还是家庭教会遍地开花的门徒训练和林林总总的地下神学院,都表明了神在中国极大的工作。而上帝更为幽默的是,人视为水火不能相容的两方──中国基督教协会对神学教育的重视、对异端假道的戒备和以赵天恩在海外对中国教会教牧培训的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和他对异端假道在中国蔓延的忧虑[1],似乎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也更证明了神对中国教会的旨意,就是要把中国教会的根基建立在《圣经》真理的磐石上,而其中最要紧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神的话语上建立神忠心而又良善的工人。

  但无论是中国基督教协会,还是被认为是的家庭教会,其所从事的大规模的神学教育、培训和遍地开花的门徒训练,效果似乎都不是太佳。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指责中国基督教协会所主办的神学院是以人为元首的神学院,或者怪罪于宗教政策,这都是不明智的,不但不利于自己的提高,而且只会给基督教会的工作带来阻碍。所有中国属神的教会都必须思索一个问题:尽管我们肯定神对中国教会的旨意是在神的道上建立中国教会、建立神忠心良善的仆人,但为什么我们投入了许多人、财、物之后,效果却不好呢?

  在今天,中国教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仰生活化的阶段:基督徒不仅要在语言上,而且要在整个生命中──在平凡的、琐碎的生活中活出基督的同在,见证基督的爱。(那些教会领袖不敬虔、不圣洁的生活)“以致仍使基督教徒显得有别于异教徒的那种生动的信仰,常常仅见于他们的论战著作中,而不多见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2]吉本对罗马教会当时的描述,也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中国教会。反对教会世俗化,已成为中国教会的当务之急。 在中国,中国基督徒是耶稣基督的见证──这是中国一切属神的教会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会需要对以往教会的建立和教会的领袖栽培工作进行反思,从前栽培教会领袖的工作是否太着重于外在的工作、外在的形式?是否太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对教义只作理性的理解?是否太过于强调有形的外在的神之国度的扩张,而缺乏扎根于个人与上帝的那种隐秘的、个人的、持续的、真实的和爱的关系?若领袖个人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靠着上帝不但得胜而且有余见证,他又怎么能指导信徒更好地在其生活中活出上帝的爱?又怎能指导弟兄姐妹成为光和盐、成为基督的见证呢?

  中国教会这样在神面前的反思是艰难的,回到《圣经》真理的根基上面,敢于否定自己的过程是痛苦的。现在更多的教会开始强调灵修生活对基督徒的重要,而更多的基督徒则开始尝试和主建立那住在基督里的“枝子与葡萄树”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前兆,但这种在敬虔上的操练,不但需要自己摸索,更需要从历代圣徒那里汲取经验教训。《灵修神学发展史》[3]一书。以不长的篇幅,简要地介绍了整个基督教会灵修神学发展的历史,是帮助基督徒的灵修生活的一部好书。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基督教信仰的丰富,鼓励基督徒效法先贤,和神建立更美好的关系。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我们需要有以往教会的经历来帮助自己超越当代文化对我们所施的压力与限制,”(1147页)作者指出,在教会当中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不注重过往教会的经验教训,忽视过去。这也值得年轻的中国教会注意,正如作者引用的一位历史学家的所说的:“现代人的悲哀就是忽视过去,自以为自己这一代才是历史上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1147页)

  在中国也的确如此,中国教会回溯教会历史就是宋尚杰、贾玉鸣、王明道、倪柝声,往前再上溯就是戴德生、马礼逊,再上去就是宗教改革,再往上就是使徒时期教会,其他的时间都是一片黑暗。这样可笑却真实的教会史观,又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囿于另一种自我为中心的错觉当中:以为只有中国的教会才是世界福音的中心;而在中国,又只有我们自己的教会是最重要最属灵的。改正这样的毛病,需要我们一方面谦卑地向国外的教会学习、交通(横向的与今天的教会交通),另一方面,需要与历代的教会交通(纵向的与历代的教会相沟通),当然,这一切都以重建在隐秘处与主的关系为前提。

                   一

  《灵修神学发展史》一书的《作者序》令我们感到分外亲切,它使我们看见,原来并不是像我们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因为环境限制,所以我们基督徒要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其实,我们在中国事奉主的艰难并不是事奉主的特例,作为一个基督徒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之中,为主奉献自己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都要完全靠着主的话语踏上那未知之路。作为耶稣基督在今天的见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要完全地信靠神,顺服神,完全地将我们自己当作活祭献上。  

  钟马田牧师曾经说过:虽然象英国外在的环境乍看起来对基督徒的信仰更加地宽松,但这只不过是魔鬼一种更加狡猾的计俩而已,整个世界还是在敌基督者的统治之下。[4]主耶稣已经讲过:“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太10:16,在路10:3作“如同羊羔进入狼群”)这是永远的真理,它并不是仅仅适用于使徒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在今天的中国靠着主得胜,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指望换个环境,如在美国、或者英国,我们就会得胜。本书作者指出:“环境的改变并不代表生命的改变,人不可能把世界锁在城堡之外,要紧的是内心态度的改变和降服;地理环境不能使我们脱离引诱,唯有更新的生命才能救我们脱离引诱。”(1168页)无独有偶,特蕾莎修女也曾说过:“我们若不改变心思意念,就不能归向父神。职业和居住地点的改变,都不是解决良方。只有改变自己,我们才能找着答案。”。[5] 。  

  作者勇敢地凭信心走上了那事奉主的未知之路,但这并不算完,我们从作者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在作出这样的决志之后,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命去适应神,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断地靠主得胜,而主的丰富是我们要用毕生的生命去经历认识的。从作者简短的序言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当时困扰很多神忠心而又良善的仆人如戴德生、富能仁的问题,也同样地困扰着作者,但就像神当初引导了戴德生、富能仁一样,神也引导作者进入了神那丰盛、奇妙的恩典之中。作者说:“我发现我们若真心肯定神是创造主,就必须在神面前承认我们是被造的,这个发现领我进入生命旅程的第二个阶段。”(1146页)  

  这第二个阶段是什么呢?在下文我们看到,就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命去适应神,“操练个人对神信靠的信心”,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作者在其属灵生命的第一阶段,深受的鲁益师的影响。而第二阶段则是教会历代的属灵伟人人榜样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样的影响不但改变了作者本人的生命,而且改变了作者的事奉方向,“从那时候起,我唯一的热爱就是鼓励人在祷告生活上的进深,在灵修指导方面有分辨的能力。”(1146页)

  这也就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期待读者透过认识教会历代的灵修传统,并在神的开导下,使我们这个人的生命有明显的改变。”(1146页)而当我们个人的生命发生明显的改变,变得更像基督之后,我们也就不用再担心我们活不出耶稣基督的见证来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住在耶稣基督里面的,我们的信仰成为一种真实、自然的新生命的流露。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他──那位又真又活的神成就一切。  

  这同样也正是马丁路德、戴德生、富能仁等为神重用的仆人们所经历过的。马丁路德经常陷入可怕的属灵低潮当中,而戴德生也有一段时间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因他看到自己无法活出基督的爱和圣洁,富能仁最低落时,曾经想到自杀,他不断地向神祷告,求神在傈僳人中间行大事,但最后他感到的竟然是神对他说:“你要我在傈僳人中间行大事,但我首先要在你的身上行大事。”[6]

  在他们和其他神所重用的仆人身上,我们看到:神看重的并不是工作,而是人本身。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地跟随神,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命来适应神,依靠神的能力来改变我们自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必须在神面前承认我们是被造的。”我们要不断地在自己的生命当中经历“基督就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经历神要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人不能做,唯有神才能做的。

  作者在序中曾向基督徒挑战,“人既然可以为了当工程师或会计师不惜付上代价,那么,他对信仰和教义为何不能同样认真?”我们在传扬福音时说“因信得救”,这并没有错,“因信得救”就是借着耶稣基督的宝血,人与神的关系恢复、人与神和好,使在耶稣基督里远离罪恶成为可能,并靠着主耶稣,过一个蒙神喜悦,以神为乐的生活。“这么大的救恩”(来2:3)并不仅仅是给我们一张逃避将来神之愤怒的保险单,而是要使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就靠神的恩典成为主的见证。

  这生命旅程中的第二阶段正是中国基督徒现阶段所需要经历的,“在敬虔上操练自己。”也许不再是那种弟兄姐妹和谐同居其乐融融的教会肢体生活,也不再是外在的具体的教会工作,而是退到隐秘的内室和主相交,是在隐秘之地、百花丛中与主──我们的良人同享那不能示人的挚爱深情。在这样的爱情基础之上,我们在每一件生活的小事上都信靠耶稣,“穿上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在中国成为耶稣的见证。

  这样的道路更多的是孤自地与主相对,没有人的称赞,作为人,我们的天性都是害怕孤独、喜欢群居生活的,甚至在教会敬拜生活当中也不例外。但这样的与神独处却是那条舍己之路的另外一个侧面,也是唯一一条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与主契合的必经之路。在福音书中,我们也曾多次地看到耶稣基督独自退到山上祷告与神的亲近,而随着《灵修神学发展史》作者的思路放眼整个教会历史,我们也可以同样看到,这也是历世历代教会、信徒唯一一条成圣之路。

  作者的事奉经历和作者笔下那些历代古圣先贤们的生命见证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在主的里面安静下来,不再像以前那样的为教会奔忙,那么,教会的工作会受到影响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耶稣基督会保守他自己宝血所赎买的教会,而我们在这当中更能体会到是神在我们的教会里动工,而不是我们自己。更为奇妙的是,正如“潘霍华(大陆译为朋霍费尔)所谈到的那样,‘沙漠经验’有二大基本原则:其一,人除非先有宁静的操练,否则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其二,人除非有独处的经历,否则不懂得享受群体生活。”(1164页)我们从作者的经历可以看见,一个真正懂得在隐秘处与神独处、成熟的基督徒生命将是教会更大祝福的出口,造就教会和弟兄姐妹,并祝福更多的人,成为基督在中国的见证人,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啊!

  从外在的事工,外面的教会建立到内在敬虔生命的操练,这无论对整个中国教会,还是每一个信徒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过去二十年中国教会高速发展的大神迹中,我们处处看见神施恩的手。但是大神迹的成就则意味着更大的信心挑战和信仰危机,中国教会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神,因为在更大的信心挑战和信仰危机中,隐藏着神更大的祝福和恩典。    

                   二

  “我们可以从‘记号’这个角度看教会历史,”作者在一开始就说明他并不是要作专门的神学研究,而是要在和历代圣徒的交通当中使我们明白,建立和神的爱的关系,在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是何等重要的前提。无论是“殉道者”还是“神秘的朝圣者”,无论是“基督的精兵”还是“清教徒”,直到我们上文所看到的作者本人的经历,两千年来,不论环境是平静或是险恶、技术手段发达与否、物质财富的丰富与贫乏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但历代圣徒的心志是相同的,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和神建立一种爱的关系,并且要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来见证基督,活出基督。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中所表达那种神圣之爱:无论生、死、患难、祸福都无法隔绝我们与基督之间的爱。

  虽然心志相同,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记号”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意,而这也使我们看见,并不是外面的某个特定的“记号”、某个特定的仪式或者是某种特定的方法、途径使我们成圣,使我们成圣的乃是神自己!只有神自己使用了的“记号”才是属神的。并且,我们不要在乎我们是否有一个“记号”,要紧的是我们是否跟随神了,是不是有神的同在,至于其他的都是其次的。

  “记号”只是内住之圣灵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自然的生命之流露。“记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那种人与神之间爱的关系,才是永恒的。如果拥有与神这样爱的关系了,那无论我们有无“记号”,有无名气,有无轰轰烈烈的工作果效,神都能将我们分别出来。

   “我们为这事作见证,神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同为这事作见证。”(徒5:32)这是教会和每个基督徒的大使命。基督教会和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耶稣基督复活的见证人。但《圣经》当中还强调一点,基督耶稣并不接受从人而来的见证。任何关于耶稣基督的见证都必须有圣灵同作见证的印记,才是真实的见证。正如作者所说,在整部《使徒行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圣灵的作为。所以作为一个忠心信实的见证者,他保持着与神之间的亲密的、持续的、真实的、爱的关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作者简单比较了在希腊罗马文化中和《旧约》以色列人对“见证人”一词理解上的差异,在希腊文化中,“见证人”一辞起初是用在法庭之上,“见证人”的信实、可靠和他所描述的事实的是否可靠,直至今天一直都是困扰历代政府司法部门的一个难题,正像作者所言,今天这个时代和希腊、罗马时代一样,越来越强调见证的技巧、方法,而忽视对一个“见证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但在古希腊当时,就有许多哲学家认为,每一个见证人都必须坚持自己所做的见证,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为自己所见证的信念而献身。作者一再强调,在古希腊文中,“见证人”与“殉道者”是同一个词。

  《旧约》中以色列人作见证并不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赢得官司,他们更关心的是在敌人面前将真理及公义显明出来。而在希腊、罗马时代,真理已经不是以色列人观念中神的启示真理了,而是有了太多的宇宙主宰和太多的人的学问知识了。当耶稣回答彼拉多说,他的降生是为了给真理作见证,彼拉多就很茫然不解,反问耶稣:“真理是什么呢?”(约18:38)

  在整部《旧约》当中,见证人的行为动机是要表明人恨恶罪,讨神对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喜悦,“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去。”(申17:7)因为以色列人要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19:6),因此,见证人必须为自己所作的见证负责,“若有人听见发誓的声音,他本是见证,却不把所看见、所听见的说出来,这就是罪;他要担当他的罪孽。”(利5:1)在神授给摩西的十诫当中,神更将“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当作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根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之一指示给以色列人。在《旧约》当中,众先知可以说是神最忠心却又是结局最为悲惨的见证人了,但他们那种只关心神的旨意,毫不在意自己的处境和遭遇的心志,却是每一个耶稣基督的见证人所应该效法的。

  在《新约》中,虽然耶稣基督一再宣告他不接受从人而来的见证(约5:34),但主耶稣也再三强调: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们为这事做见证,神所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同为这事作见证。”(徒5:32)在整部《使徒行传》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耶稣被捕时作鸟兽散的门徒们,在有了圣灵保惠师的同在之后,却变得异常的勇敢,他们顺服圣灵的带领甚于顺服人的权势。使徒对圣灵的顺从,使使徒们成为了主耶稣基督最早的见证人,这样的见证给当时那些官长、文士等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徒4:13)。从那时起,“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就成了每一个基督徒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所必须自然流露出来的生命见证。“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耶稣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3:20)

  在一次“父亲团契”中,一位父亲提出了一个在教会中很普遍的问题:他和妻子很愿意用《圣经》的原则去教导他们的孩子,但他们担心孩子按《圣经》原则行事为人以后,可能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他们向辅导老师请教应该怎么办。辅导老师和气却又十分尖锐地指出,如果作为父母,他们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经历过耶稣基督的得胜,如果他们现在生活的最高目标不是作为一个基督见证者而活着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指望他们的孩子会过一种敬虔的、靠耶稣基督得胜的生活。

  这就是作为基督的见证者的真实含义:不是基督的爱改变别人,乃是基督的爱改变我们自己,使别人在我们身上看到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耶稣基督在我们生命中活着!“她与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正以最实际和激烈的方式去活出福音。”[7]有人曾这样评论特蕾莎修女。其实,对于每一个认真和敬虔的基督徒来说,每一天“以最实际和激烈的方式去活出福音”都是必须的,因为他们是且应该是主耶稣基督在这个世界之上死而复活的见证。并且这并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乃是“神所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与我们同做见证。”

  这就是作者一直强调的“我们必须更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真明白作基督复活的见证人的涵义吗?”(1153页)这个问题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作者强调作为耶稣基督之见证人,他不是依靠天资、恩赐、技巧、方法,而是依靠神所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必须让圣灵来主宰我们整个生命。

  作者指出,在古希腊语中,“保惠师”是个几乎无法翻译的名词,因为它的涵义广泛。作者还特别指出,“灵恩基督徒”一词在早期教父笔下的意思,指那些有圣灵带领为耶稣基督做见证的基督徒,在内心极为恐惧和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因着圣灵知道我们每个个体不同的需要,帮助我们面对困难、患难甚至于死亡。圣灵这位保惠师不但帮助我们明白并进入《圣经》的真理之中,而且这位保惠师还永远与我们同在,是我们永恒的安慰者,引路者和心灵的良友。他在我们的生命里与我们同做见证,见证耶稣基督的复活、得胜。“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所以作者在谈到加尔文的“神召论”时,强调基督徒一生最主要的工作乃因信而活,荣耀神。“我们蒙召作基督徒,最要紧的不是(我们)站在什么岗位上,乃是成为神的儿女。我们最主要的身份不在于我们的专业,乃在于我们是否在基督里。……今天我们觉得按立人全时间作传福音的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有严肃的仪式。但我们若像加尔文一样的激进,真正相信信徒人人皆祭司这个教义,那么我们亦当有同样严肃的仪式按立护士、秘书、或主妇,因为这才是拣选的正确意义。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人被按立却是为了荣耀神。”(1205页)

  的确,我们需要有更严肃的仪式按立每一个基督徒,使每一个基督徒认识到他们在任何职业中都需要有圣灵的同在,需要顺服神,靠着神所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成为基督的见证,在各行各业中都彰显出神的爱、能力和生命来。“人人皆祭司”并非等于我们人人都要担任教会中的圣职,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竭力地与主相联,生命改变,让我们个人平凡的生命成为主耶稣基督复活的见证。而这又恰恰正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在不同“记号”的背后,历代圣徒生命当中的共同点。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特别强调人的能力、技术、技巧、方法的时代,现代人认为技术、技巧、方法这一切更为实际,也就更为重要。而生命中所必须有的对神的信靠、盼望、等候等等,因为不实际、很虚无缥渺,所以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近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但更为不幸的是,这种不良的风气也影响了教会,大家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事奉”,看重的是工作和工作的果效。作者指出:“在我们的文化,比较著重天分和如何用这些天分事奉神,但是我们若靠天分行事,我们与无神主义又有何分别?因为靠天赋的人,认为他们不需要神的灵。我们想有效地见证基督,就必须承认自己的软弱。”(1153页)    

                   三

  我们接下来将思考“见证者”和“殉道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讨论的圣经意义上的“殉道者”(“见证者”),并不是汤因比所描写的那种殉道者,他们“(殉道)是为了殉道者本身迫切要求从‘这不可理解的整个世界的沉重而令人疲乏的负担’中得到解脱。”[8]并且,它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 美学意义上由殉道而生的崇高美,殉道的“崇高美”的典型是谭嗣同。谭嗣同之殉道是因为他看到了各国变法成功是有人舍身流血,而中国变法不成功乃是因为没有人舍身流血,于是,就有了流血舍身先从我谭嗣同开始的崇高行为,此种行为美则美矣,但这不是基督的见证观(殉道观),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并不是殉道者的鲜血和生命使人成为殉道者,并不是殉道这样壮烈的行为做成了主耶稣基督复活见证,而是“神所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同为这事作见证”。

  我们前面提到,作者指出“见证人”和“殉道者”在古希腊语中同为一词。摩根也说:“见证是什么?不是一个人仅开口说话而已。许多人都开口说话,但他们不是在见证,许多见证的人,并不开口说话。见证人乃殉道者,是用他的生命,而不单单是用他的嘴唇来承认他所信的;他是一个证据,介绍信,示范者。彼得站在那一群耶路撒冷的知识分子面前,他实际上这么说:你们若不承认我们的身份,就无权询问我们所说的事。” “我们使用‘殉道者’一词时,想到的就是那些用自己的血来印证他们(为基督所做)的见证之人。他们是如此忠于真理,以致于情愿牺牲性命,也不肯破坏或否认它。但这些为真理而死的人,并不是因着他们的死而成为殉道者;他们是因已经成为殉道者而死。没有任何迫害能产生殉道者,逼迫的旋风不过是揭示殉道者。”[9]

  的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死使他们成了殉道者,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是耶稣基督的见证者了,所以他们必须死,“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歌3:3)只不过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这种生命以一种更激烈、更直观、更刺激人感官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这当中,并不是他们所受的苦难打动了观众,他们所要得着的并不是人们同情他们痛苦遭遇的眼泪,而是与耶稣基督同在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面对死亡和苦难的恬静。因此,他们不为马上将要临到自己的可怕遭遇而自怜,他们不但没有仇恨,还真诚地为行刑者祷告,求神饶恕这些迫害他们的人,他们还真诚地关心别人的生命问题──希望其他的人接受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而领受那上好的福分,只是不要有自己同样的苦难处境。

  耶稣基督舍命的爱就是这样吸引了人。

  “保罗说:‘无论是少劝,是多劝,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像我一样,只是不要像我有这些锁链。’”(徒26:29)正是这种违背人“趋利避害”之本性的恬静,默默地诉说着那位复活之主的真实;正是这种对耶稣基督舍命之爱的效法,吸引着人看见了那位在他们身后支撑他们的主。在另外一个环境中,这样的人也许可能就是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人,但无论他们外在的“记号”如何,他们的生命都无愧于耶稣基督 “见证者”这个称号。

  现代的殉道者朋霍费尔(潘霍华)在《作门徒的代价》中总结道:“主召一个人来,是召一个人来为他死。”[10],他认为这是作为耶稣基督门徒所必须付上的最基本之代价,无论他是否有幸经历用鲜血来见证主这样的历史场合,他都必须是一个“殉道者”,都是一个要在圣灵的引导下,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主耶稣复活的见证。

   “早期教会的思想家俄利根,他是第一位提出在‘殉道’之外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他在谈论有关‘殉道’的书中提出,基督徒并不一定要将肉身的生命为主而舍,他也可以以苦修的方式将生命献上。”(1167页)因为正如我们前面一直所强调的,基督的见证并不是人自己能做的,并不是鲜血、死亡做成了见证,而是圣灵的大能。当代教会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太多人的方法、技巧、思想、言语,而缺乏“神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与我们同做见证。”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从早期教会开始,就有人想用流血殉道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荣耀自己,而不是见证神、荣耀神,甚至有人猜测,殉道者的血对基督的血是否有贡献?人之罪性之深重,由此可见一斑。作者写道:“使徒保罗也提醒我们,神只容许我们以十字架上的耶稣为荣。我们必须谨记,在十字架上流血的是基督,而非我们;所以,基督徒生活不容许自加的痛苦。”(1159页)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主,舍命与否,是神的主权。

   “神无意让所有的基督徒都过同样戏剧化的生活,他呼召我们在平凡中作英雄。这种生活可能无人知晓,也无人认出,但却是神知道的。”(1161页)这也正是为什么历代属灵的“记号”会不断改变的原因,当人注重一个“记号”外面的荣耀,超过了内在与上帝的同在时,这样的“记号”就腐败了,就将会被神抛弃,而其内涵却一直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这世界上,我们是耶稣基督的见证。

  如果说当耶稣基督在世时所行的神迹、奇事是兆头,是标记,使人看见这一切就相信,这是唯有神才能做的事,从而回到《旧约》圣经众先知的预言上,凭信心接受耶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那么我们今天为见证耶稣基督而活,也同样是圣灵的工作。我们也要使别人看见,我们从前就是那在耶利哥城外的瞎子,就是那在美门之外等待周济的瘸子,我们现在得以看见、得以行走全是主的爱和主的怜悯,中国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在耶稣基督里面,我们的生命真的改变了,旧事已过,现在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是新造的人了,使信的人和不信的人都看到,是神改变了我们,归荣耀与神。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神迹、兆头。

  这就很自然地导致了作者在《作者序》里所发问的:“人既然可以为了当工程师或会计师不惜付上代价,那么他对信仰和教义为何不能同样认真。”(1146页)这的确是每个基督徒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属世的工作和属灵的操练上,我们是否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了?我们是否认真地思考了我们的信仰?我们是否愿意过一种让神的圣灵来主宰我们生命的圣洁生活?也许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平凡、琐碎、默默无闻,但我们拥有了上帝与我们个人之间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且我们深深地知道,我们在这世上都是客旅,是寄居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知道神在我们的生命与我们的同在。

  当我们认真思想信仰的重要性时,我们不会满足于将属世的工作和在耶稣基督里永生的盼望置于同一层次,使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经常争战。我们会将永生的盼望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因为这是更为重要的层面。而且当我们这样将属灵的事放在首位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属世的工作会比原来做得更好,因为以前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现在是为了荣耀上帝而工作,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荣耀上帝。从前工作的标准及果效常常因自己的得失而波动,现在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以效法耶稣、见证耶稣的标准来服务人。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以一个见证者和殉道者的身份在做。

                   四

  在这个世界我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必须具有“敬虔”之生活态度。作者特别指出“敬虔”的生活态度是初期教会让罗马人放心不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敬虔在拉丁文中是指个人对整个社会架构的认识(应该是对整个社会和个体生命基本价值取向的认同),包括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宁,这些都是在神的掌管之下的,由此他们拒绝拜罗马的神,所以他们被视为无神论者。”(1156页)早期基督徒认定罗马的神是偶像,而基督徒应该专心将自己的心归给耶稣基督,这就注定了他们必定要为此见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他们认为有更高的独一真神在主宰着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蔑视罗马人那种是罗马的神保佑罗马富强的观念。他们认为有比世界罗马人所夸耀的在这个地上的物质财富丰富繁荣更可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在耶稣基督里面的永生所带来的盼望。他们拒绝罗马人所夸耀的强权之力量,认为有比罗马人所夸耀的强权更有力量的东西,就是耶稣基督的爱。

  由于“敬虔”的早期基督徒在整个人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上完全否定了罗马人的价值观,因此他们被罗马人所迫害也就是再合理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他们被指控为“世人所憎的人”。他们的一切信仰、教义、行为都被罗马人所歪曲、丑化。他们竟然敢否定罗马帝国立国的根本,无疑是“螳臂当车”。的确,早期基督徒遭受逼迫的原因就是“敬虔”,正如普林尼所说的:“不管他们行为(基督徒在生活中与罗马人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见证)的宗旨是什么,只凭他们的桀骜不驯的态度就理当受到惩罚。”[11]他们竟然敢于渺视伟大的罗马帝国所视为神圣的一切,他们认为他们应该服从一个看不见的上帝甚于罗马帝国的王权,而这个世界的原则又是强权至上,一切蔑视王权的“桀骜不驯”之人必须为他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谁不与我们站在一起,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敌人不投降,就坚决消灭他。”虽然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了几千年,但斯大林这句话,的确一针见血地表明了统治这个世界的强权原则。

  在这里,我们与作者的观点有一点小小差异,我们认为“敬虔”的基督徒生活是早期基督徒遭受迫害的唯一原因,作者所举的那些原因都仅仅只是“敬虔圣洁”的基督徒生活的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而且,这并不仅仅只是那个时代的特例,而是历代“敬虔圣洁”的基督徒都必须背负的十字架,我们受迫害,“并且劳苦,亲手作工;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4:12、13)这也正如作者所言,“基督徒喜欢谈论世界末日的到来,他们的信仰使家庭分裂,这种情况就是今天仍然没有改变。”(1156页)对“敬虔圣洁”的基督徒的逼迫,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如果你作为一个基督徒,没有感到逼迫,那就是你的信仰出了问题。

  对于基督徒所遭受的逼迫我们要强调一点,并不仅仅只是环境对基督徒的逼迫,如果基督的敌人仅仅只是环境的话,那问题就简单多了,只要改变那个环境就行了的,可惜这并不是基督的教训,“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约18:36)在《圣经》中我们看到,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但却被那些民众所拒绝。《圣经》这样的记载并不是要显明彼拉多的善,是要使我们看见人罪性之深重,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政府、哪一个群体钉死了耶稣,而是全人类的罪。所以,作为一个跟随耶稣“敬虔圣洁”的基督徒来说,他们在这世间所遭受的逼迫并不是只是某个群体或机构的,而是因为这个世界都伏在魔鬼撒旦的权下。保罗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2)

  “保罗也喜悦他(司提反)的被害”,(徒7:60)在早期教会的历史上,我们也能看见,由于基督的教训从根本上与整个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所以,罗马民众对基督徒的厌恶、仇视、逼迫就是自然而且真实的[12]。罗马政府只不过是这种罗马民众对基督徒的仇视、逼迫的集中体现而已。今天教会的逼迫观有一种误导[13],认为逼迫完全是环境所致,好象只要环境自由了,就是人间天堂了。但在教会史上我们已经看见了,即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甚至教皇成为众王之王,也并没有实现人间天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教皇制度和加尔文在历史上都曾经成为真正基督门徒的逼迫者。

  真正的“逼迫”仅仅是因为“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是因为基督徒尊重神过于尊重人的原则,与是否有“红色殉道者”激烈的形式无关。是由于我们“敬虔圣洁”的基督徒生活已经定了这时代的罪。

  “比如说,今天的基督徒医生和护士,若他们的良心不同意堕胎,他们想在专业上见证主,可能就不得不放弃升级或其他好处。”(1206页)

  魔鬼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努力地造就一个“鱼与熊掌二者可以得兼”的和谐假象:信仰是自由的,信仰是被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事啊,信仰可以轻易地得着,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将信仰主,不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在生活中为信仰主耶稣付上什么代价都是不可思议的。“逼迫”好象只是遥远历史的依稀回忆,或者是只存在于少数的国家中。感谢主,社会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正如钟马田牧师所言,这只不过是魔鬼更为狡猾的一种计俩。廉价的福音决不是福音,耶稣基督是在十字架上以命以血才为我们成就了救恩。任何决志跟随主的人,都必须以“殉道者”的心志背起十字架来跟随主,见证主。

  我们回到前面那个父亲关于自己孩子的困惑之上。的确,他作为父亲所看到的一点也不错,是的,如果他的孩子真的按《圣经》的原则生活的话,他所担心的事情一点也不是多余的。或许已经没有了“红色殉道者”的恐怖气氛,但作为一个“敬虔圣洁”的基督徒必须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的。《希伯来书》第11章中写道:“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但到了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信心的赏赐将引领人进入狮子的口、烈火、严刑、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等等。杨腓利在《耶稣真貌》中,谈到当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但听讲的十一个门徒日后的悲惨遭遇,主早是明了于心的了。耶稣基督的赏赐并不是在物质的范畴,《希伯来书》11章接着说,忍受这些可怕遭遇的人是“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所以,对于那位父亲和所有愿意认真思考耶稣基督信仰的每一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基督徒殉道者的命运是真实的,但关键的是,是不是有“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这样的盼望?是否愿意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种“敬虔圣洁”远离罪的生命?如果有了这样美好的盼望,那就不只是教育他的孩子的问题了,不是从他的孩子开始,而是从他自己现在的生活开始,在这里,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成为耶稣基督的见证,成为一个殉道者。使他的孩子从小就在他的身上看见耶稣生命的见证……  

  面对“如羊羔进入狼群”的“逼迫”,基督徒要承认我们自己“羊羔”的软弱,完全依靠上帝,以基督舍命的爱来面对这一切。正是那种完全的爱──对神和人的爱,我们显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  

  爱仇敌将基督的爱发挥到了极至,基督徒认为自己生命的主权在于神,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毫无主权,那么自己的仇敌也就无从谈起。爱仇敌也使基督的爱与其他一切人的爱区别开来。在周围深深的逼迫中,我们作为基督的见证者,要用无条件的爱去爱那些曾经逼迫我们的人们。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显出我们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也只有基督的爱,才能使我们有这样完全饶恕的无条件的爱。也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消除误解,才能使那些不理解基督爱的世人通过基督徒看见基督的爱。

  罗马人就是在这样对仇敌的爱中看到基督徒所相信的──比罗马强大武力更有力的是基督的爱。“这样对别人舍己的关怀,就是敌视基督教而企图复兴异教的罗马皇帝尤利安也感到惊异;因此,他认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诀是在于基督徒对人舍己的爱,而罗马异教的失败,乃在于对人缺乏关怀。他写信给他手下的大祭司亚撒基雅时说:‘那些不虔不义的加利利人,不单喂养自己的穷人,竟也喂养我们的穷人,而我们自己的穷人竟得不到我们的照顾。’他于是吩咐亚撒基雅带领他的属下信徒效法基督徒爱人的榜样,以求扩展异教。为此目的,他赐下三万斗粮给亚撒基雅,作为周济穷人之用。”[14]  

  中国教会史不长,但也屡屡证明了这一点。柏格理上世纪初在川滇黔边界向苗族传福音时,曾遭当地彝族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并多次实施暗杀,终于得逞,柏格理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事后县衙门逮捕了凶手,被打致残的柏格理躺在病榻之上仍去信官府要求赦免凶手,“当道本欲依法惩凶,而先生反数为之缓颊,且泣曰:‘敌真理之徒,实不知基督福音也,使果知之,方服从之不暇,何排斥之有?’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15]

  这样的爱只以效法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爱为最高目的,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目的,甚至于不是为了宣道的目的。也只有这样动机完全纯洁的爱,才是基督所说的使基督徒与世人所分别出来的爱。并且这样的爱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良善可以爱人,只有我们自己时时活在主的爱里,才能有爱流出去。所以这样的爱必须以对基督的爱为基础的。这是每一个殉道者──无论是“红色殉道者”还是“白色殉道者”,都必须真正活出来的爱,是成为耶稣基督复活的见证,成为光,成为盐,爱神爱人。

  不以宣道为目的的爱并不等于基督徒放弃宣扬耶稣基督福音之大使命,只不过基督徒认为是神天天将得救的人加给耶稣基督用血所赎买的教会。救恩是神的恩赐,只有神而不是我们人的行为才可以使人悔改,所以不能将我们对人之爱手段化。特蕾莎修女与一位部长有一次交谈。“(部长问)‘你们有什么资历?’(特蕾莎答)‘我们只是将爱心和怜悯带给那些没有爱、被人弃绝的人。’‘你会不会向那些人传道,试图改变他们的信仰呢?’‘我们爱心的工作,会向那些受苦的穷人见证神的爱’。”[16]而柏格理爱仇敌之结果是“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福音那大有功效之门,在完全顺服神,效法基督舍命的爱中得以打开。

                   五

  一九九三年,一位苗族牧师对我们讲起了他们教会在“文革”中的经历,他父亲是牧师,坚持事奉神被处决。他和许多苗族信徒在山洞里,在黑夜里秘密聚会。他宝贵的《圣经》是砌在土基墙里才逃脱了被没收的厄运。读《圣经》都是在夜半三更偷偷地读,他说即使这样,却很爱读《圣经》。“现在自由了,可是我们苗族信徒对《圣经》也不爱读了!”谈到这里,他很难过。

  据说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里陈列着一本“文化大革命”期间手抄的《圣经》,这使我们看到在那段时间里神的子民对神话语渴慕。而现在环境宽松了,同时国外教会奉献、国内印刷了大量《圣经》,我们再不需要为读《圣经》付出生命的代价了,不但不需要再偷偷摸摸地抄《圣经》,很多《圣经》还是免费奉送。我们有了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可以得到的《圣经》,但就像那位苗族牧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却失去了我们父辈对《圣经》的热爱。

  “信仰什么是你们的自由,没人管你。但是生活搞上去才是硬道理啊,肚子饿着还谈什么信仰!”“你们的神不是大有能力的吗?为什么你们还活得这么窝囊呢?”宗教干部和周围的人民都这样说。的确,《圣经》也没有反对基督徒改善自己现世生活的努力,现在又是竞争时代,多用些心思在专业上也是可以理解的,读《圣经》和属灵的操练嘛,我不是不愿意,实在是没有时间啊!这就是逐渐自由宽松后的今日中国教会所面临的真实境遇。

  “在某个修院里,一位学生对院长说:‘父啊,请给我一句话。’院长说:‘我给你一句话,你能活出这句话吗?除非你能做到,否则你就别回来见我。’然后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二十五年后这个学生终于有勇气回到院长身旁,然后他说:‘父啊,请再给我一句话。’院长说:‘你要爱人如己。’这位学生从此再没有回来过。”(1169页)

  在外在的逼迫过去之后,作者引述的这个故事不可以不引起每一个真正基督徒的深思。我们是否真的懂得爱神和爱人的真实意义了?我们是否像那些修士坦然承认我们心中没有这样的爱?是否也认为在我们的生命活出基督的爱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并付上生命的代价来操练并经历的?我们做好为了操练爱神爱人“从此再没有回来”这样的准备了吗?

  这个故事使我们看见,明白神的真理并不等于活出神的真理。比明白神的真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在你的生活中活出你所知道的真理。

  活出神的真理需要神的恩典,当代基督徒深受这个时代重理性之风之影响,以为我们人的理性能够完全认识神的话语,以将耶稣基督简单的道理讲得复杂为荣。并且以为只要我们更多地明白神的真理,就能轻而易举地在我们的活出神的真理!我们的生命没有耶稣的样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地明白《圣经》。我们努力地阅读更多的属灵书籍就等于我们在属灵上追求神了,于是,基督徒就轻视了个人与神的“枝子与葡萄树”之间那种爱的关系。在日常生活操练中操练与神同行的生活也被视为不重要的了,这怎么能领我们进入一种以神为中心的“敬虔圣洁”生活呢?

  虽然耶稣基督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但简单的却并不意味着是容易行出来的。“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解释、所有这些知识及其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最为庄严、最为严肃的外表下进行的;据说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正确理解上帝的言词。但你仔细一看,就会看出,这些都是为了反抗上帝的言词。理解圣经中的要求是最最容易的:‘把你的财产分给穷人,’──‘有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给他。’……这些都容易理解,就像‘今天天气真好’一样,这些说法只有当对它的解释汗牛充栋时,才会在某些方面难以理解。即使少有的笨伯也要照实承认,自己能理解圣经中的要求;但我们的亲人却很难愿意理解它并必须照它而行动。”[17]

  理解圣经中的要求并照它而行动,这就是作者希望我们走上的生命历程。

  

  注释:

  [1]《罗省基督教联会会讯》1998年6月赵天恩文《中国大陆:需要与机会》,另可参见中国福音协会所编《教会工人培训手册 总序》
  [2]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349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括号内为引者所加。
  [3]此书见于中国福音协会主编《教会工人培训手册》,该《手册》唯一之缺憾是错别字较多,印刷粗糙,以下凡所引该书引文直接在引文后标注《手册》页码,不再另行说明。
  [4]钟马田《救恩的确据》
  [5]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13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戴德生传》194页以下,《山雨──富能仁新传》
  [7]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10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汤因比《历史研究》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册252页以下。
  [9] 摩根解《使徒行传》
  [10]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四川人民出版社。
  [11]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312页,同上,括号内为引者所加。
  [12]《基督教发展简史》,见中国福音协会所编《教会工人培训手册》814页以下。
  [13] 略。
  [14] 《基督教发展简史》,见中国福音协会所编《教会工人培训手册》811页。
  [15]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66页以下,引文见于《柏格理墓志铭》全文亦见该书297页附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 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 克尔凯郭尔《基督徒的激情》16页以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文中有部分删改]

 非特别注明,本刊文稿均为作者惠寄或经特别授权。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