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今日在北美的华人教会中,大部分都是始创于六十年代的,它们都是昔日学生福音工作盛行时代所结出的果子。一个小伙子,口袋中只有二十块钱,以最低的学费进入州立大学念书,在大学餐馆中洗濯碗碟赚取生活费,周末就开设查经班。不久,他的朋友信了主,成为基督徒,他们就成立「基督徒查经小组﹙CBSG﹚」或「华人基督教团契﹙CCF﹚」;其中有些杰出者,例如加拿大缅尼吐巴省的温城英杰,日后发展成为绚烂的普世性事工;其它虽没有如此瞩目的成就,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美加建立的一家家华人教会。

七十年代是巩固期,华人信徒从关注校园学生福音工作,转向建立教会,寻找一处适合敬拜之所,物色牧者牧养年青的华人会众,组织执事会,计划发展预算,培训主日学及团契师资,购地建堂等。到了八十年代,我们足可以引以为荣的,就是在北美有七百多家华人教会,都是享有丰富经济、人力及灵力资源的群体。

八十年代,华人教会跨越教会之四壁,放眼普世差传事工。除了心中不断有负担,要向中国大陆、欧洲、南美及东南亚的华人传福音之外,超越文化的差传事工也不断引起大量华人信徒的关注;加上北美社会之多元化特性不断增加,形成了真正的普世化社区,促使华人教会更深入地思想:如何以最有效及最快的方法领万民归主呢?

从建立教会,到布道,以至普世差传,我们已谈了很多,且是令人兴奋的;然而,这只是情况表面而已。

除这情况的表面外,我们还应深入探观今日华人教会复杂的内在状况。记得三十多年前,笔者第一次参加基督使者协会所举办的学生夏令会,那时我们采用的交通工具不是公共汽车就是乘顺风车﹙今天仍有很多学生这样作﹚;当到达会场后,我们就有许多工作要做——分配床褥,替入营者补购肥皂、牙刷等,营刊还未钉装,津贴基金还未足够……虽然如此,能够与东岸各地的华人学生相聚,却是件极兴奋的事呢。
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乘坐飞机前往多伦多、华盛顿等地方参加冬令会,当抵步时,欢迎我们和敦促我们支付注册费等的是一副计算机,然后被分配到有计算机化门钥、有线电视﹙!﹚和名牌厕具的酒店内住宿;在备有专业音响和灯光设施的会议厅中,我们可以听到年年巡回在国际华人会议中演说的讲员所传递的信息,又可在展览厅中买到录音带等、然后带着层层叠叠的宣传品﹙正如教牧每天收到的大堆邮件一般﹚和数本所谓「好」书,跳上回航的飞机,飞返家园,在教会或团契聚会中报告有何收获,最后,一切又回复日常的平静了。

当廿一世纪来临时,生命就显得更多姿多彩了。然而和三、四十年前比较,我们是否已更成熟,更委身于基督,为福音事工而更甘于冒险呢?还是我们为了个人的舒适与利益而更近近计较呢?我们更像蛇而少像鸽子,,执着于个人权利而少愿舍命呢?我真是有点怀疑……

还有第三个层面:悲观的灰面。通常,华人教会或查经班的会议议程都是一大堆的重要、有用和热门的课题,例如华人文化与福音的对话、朋辈辅导、如何在教会中组织差传委员会、计算机与教会等。可是,布道往往被摒诸于门外!我们宁愿更多关注门徒训练、研经,而不愿多谈布道!我们说——而且经常这样说——在未出外布道,向上结果前,我们必须先装备自己,往下札根。这是甚么病症呢?

我相信,在布道的三个范畴上——宣讲信息,人力动员和布道动力——我们正要面对一个史无前例的危机。除非我们肯认真地探讨现在可悲的景况,否则我们只会继续留在昔日教会之睡梦中,高呼着「平安!平安!」而其实没有平安!在以下所讨论的十个范围之中,笔者将探讨其中的危机或问题,并提出可应用之《圣经》原则。
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