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之言之行

[ HOME | X-LINK | E-MAIL | DOWNLOAD ]


耶稣基督之言之行

基督生平研究

J. Dwight Pentecost

 

献给他

“他爱我们,

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

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

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

(1:5-6)

 

也献给我的妻子-

她的宝贵远胜于珍珠

(31:10)

 

 

 

大约三十年来,笔者都在教授基督生平的一门课,先是在费城圣经学院,现在是在达拉斯神学院,在这里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这的确是本人的极有荣誉的特权。这一直是改变生命的经历,因为一个人广泛地研究福音书而不被其中所展现之人所改变是不可能的。那些致力于研究耶稣基督的人无法不被他所吸引。本书作者因有这样的研究机会且可能将研究结果与众多学生分享而深有感恩之情。对本人所研究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又激励我遵众人所愿将此材料落笔于文字。

在本人的早期教学中,本人对基督生平的研究是遵循按地理范围研究的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没有显示出福音书的主题,耶稣基督是作为所应许的弥赛亚将自己展现给以色列国的,他也赐给其国民所应许的他要在其中凭和平与公义掌权的国度。从地理范围划分他的生平并没有发展这样的主题。

对一个从字面的意义来研究无误的圣经的人来说,很明显的事实是,耶稣基督是作为以色列国的弥赛亚展现给她的。通过他的所言所行,耶稣证实了这事实,他也将在圣约中所应许的国度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对此作了考虑,因为领袖们的反对而拒绝了。基督宣告了对这国民的审判,并从公开的事工转入预备所选之人来继续他死与复活后的事工。国民的拒绝导致了他的死,通过这死成就了对罪人的救恩,但他的复活表明了他所摆在他们面前所应的国度是真实的。本书所要发展正是这个主题。尽管有许多的有关基督生平的书,这些书一个人一生都不能读完,但没有一本是按照这个主题所写,

在考虑福音书的记载时,笔者没有试图一节一节地解释每一个事件,而是尽力追溯对主耶稣基督其人及其工作的展现,显明每一单个的事件对整个主题的关系。

深深感谢达拉斯神学院允许本人撰写此书,也感谢很多的学生所给予的鼓励,感谢 Nancy Miller 小姐 感谢系秘书办公室成员打印本书手稿。笔者承认过去的一些学者的贡献,书引用了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看见。若无说明,本书所引用经文皆为新国际版本(<>节)。真正祷告的人会祷告神国的建立与他的旨意在地上的成就。

下面,祷告的内容会有各个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11),通过这样的祈求信徒显明依靠神供给食物。

还有,祷告包括认罪,每个人都应寻求罪得赦免:“免我们的债”(12节)。

最后,还有祈求免受那恶者的攻击并求神救我们脱离那恶者的内容:“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13节)。

既然神期待人们赦免别人,那么很明显他有能力赦免。神通过人作工,人若有不赦免的灵,那么这就使神无法回答他要赦免人的祈祷。

藉此,基督是要洁净法利赛人所扭曲的祷告方式。

(c)禁食——马太福音616-18。主下面所讨论的是利赛人的禁食方Plummer说:

第三个法利赛人的作法与基督徒的观点上的明显不同的一个方面就是禁食。就如在前两种情形中一样,主又是以“---的时候”为开始,而不是“如果”---。这假定了真正敬虔之人会禁食的,就象他要施舍与祷告一样。法利赛人每周两次显明他们的禁食,星期一与星期四,这是在对所有人规定的每年的禁食之外的;因此就有了耶稣所举的例子中的自夸(路1812)。他们以他们的假敬虔来让所有人的知道他们在禁食。

有关法利赛人的作法,Smith说:

禁食也是合法利赛人的心意的,他们每周一与周四都禁食;而且这恰好是在会堂聚集的时候,他们主有机会以可咒诅中的假冒中向所有敬拜者显明他们自己。他们的禁食不仅仅是不吃肉不饮水,而且他们不洗不膏自己,他们赤脚出门,头上撒灰,“使他们的脸色十分难看,好叫人们知道他们是在禁食。”就这样,他们为了获取敬虔的名声,他们带着可咒诅的假面具,向所有的人显明他们自己,使人们敬慕他们。

基督教导说神所接受的禁食是守在神面前的禁食。真正禁食的人会用油膏抹自己却要洗脸,这样他就不会使人看出他的敬虔,以这种方式在神面前禁食的人会得到奖赏。

d对财富的态度——马太福音619-24。犹太人的有关钱财哲学以他们这样说法表明出来,“神所爱的,神会使他富有。”中申命记28章中神应许说他会在物质上祝福那些顺服神话语的人,他也说,如果他们背逆他,他会管教他们,叫他们贫乏。犹太人认为财富肯定是神祝福与喜悦的象征。在基督的时代,他们生活中最高的目村就是积聚财富。但基督教导说,物质上的所得会被贼、虫子或是锈所拿去。因此物质上的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而在另一方面,人却可以在天上积攒永恒的财宝。在地上积攒财宝也会这样的危险,就是人会爱他所积攒的财宝,继而他所的爱会牢笼他。

基督教导说人不可能事奉两个主,如果一个人服事物质,他就不能服事神。如果他服事神,他就不能被物质的东西所牢笼。基督这样的教导旨要纠下法利赛人对财富的虚假态度。

e没有信心——马太福音625-34。我们这时看到耶稣认为积攒财宝的欲望就是等于没有信心。如果一个人有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那么他就不会看到他需要信靠神来满足他今天与明天的需要。积攒财宝对法利赛人来说似乎是很聪明的,因为这样他们的将来会有保证。但基督命令说,“不要为生命而忧虑”(太625)。他给出几个原因来说明他这命令,首先,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25节),如果物质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所有的一切,那么他考虑食物与衣服就是正当的;但生命不仅仅限于物质。然而,基督强调了天父对所有的被造物的眷顾(26节)。眷顾不能为自己未来打算飞鸟的那一位定会眷顾他的儿女,因为他们比飞鸟更为宝贵。不需忧虑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人可以通过聪明的计划来使他的生命延长一刻(27)。因此仔细的计划并不能代替信心。

下面基督提到了神对非动物生命的供应。如果神可以美丽地装扮百合花,这美丽的百合花超过所罗门的荣华,当然神就可以给每个人衣裳穿。照顾只存片时的野地里的花的神定会眷顾他的儿女。

这时基督显明了法利赛人对未来的顾虑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这样他们就象没有天父眷顾他的外邦人一样了。对那想要为自己在未来获得安全保障的欲望,基督给了一个与此相反的一个教导,“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基督命令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利益来保障未来的日子的安全,而要将神的工作及他的义放在首位。有关地上未来之事,神没有给我们应许,那么为未来而忧虑是无用的。

f论断——马太福音71-6;路加福音637-42。我们的主现在提到法利赛人将他们自己摆在审判所有人的地位上,并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所有的人。基督命令他的门徒不要论断,这并不是说禁止他们在善恶之间,真理与错谬之间有任何的判别,他也不是主要在探讨行为的问题,而是在探讨行为之后的动机的问题。没有人可以断定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后面的动机。然而,法利赛人声称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来判断其动机。这是基督所禁止的。为了要形象说明判断他人的动机的错误,我们的使用了一个刺与梁木的比喻。刺与梁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就是大小。基督说论断的人所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刺,而忽视自己眼中的梁木。基督是在说一个人很快对别人论断的那一方面恰是自己生命中的问题。非但没有处理自己的问题,论断的人是想要将人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向他人的问题。一个人在洁净他自己的生命之前,是不权利来论断他人的行为或动机的。基督在马太福音76的严厉的警告似乎表明,他没有期待他所宣扬的真理被法利赛人所接受,他并不期待他们接受他所给出的义的标准作为他们自己的标准。

基督就这样详细地说明了他拒绝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解释与实行的原因。因此他们的教义、传统与实行不能产生使人在神国里被接纳的义。

c. 对要进入国度之人的教导

§ 56 马太福音77-29

基督预料到,尽管法利赛人拒绝他的信息,但仍会有一些人接受他的话语。因此他将他的讲道转向那些想要进入神国的的人。在这一部分的讲话中,他提到好几个重要的问题。

1)祷告

马太福音77-11

我们的主先前否定了法利赛人对祷告的实行,现在他对那些对他有信心的人开始教导祷告的真实本质。他提到祷告的恒切,这些话可以翻译成,“要一直恳求,就会给你;要一直地寻求,你就会找到;要一直敲门,门就会为你打开”(参太77)。基督解释了作为恒切祈求的结果,信徒会得到所求的。恒切祈求会得回答的原因是基于神的本性。一个父亲的责任就是供应他的儿女,一个信实的父亲不会嘲笑他儿女们的需要。神作为天父有的信实不会使他拒绝儿女们摆在他面前的祈求。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的吗?11节)

真正的神的儿女不会象法利赛人那些用不住重复的话语来祷告,而是会恒切地祷告,直到神供给他们的需要。

2)真正的义

马太福音712;路加福音63143-45

清除法利赛人得义的传统之后,基督现在描述了真义的特征。一个想要有义的人必须要向别人行他要别人向他行的事。这基本上是律法所要求和先知所劝免的。如果人们待邻舍象待自己一样,那么就没有邻舍会受恶待。听到我们的主如此教导的犹太人会不得不承认,这是对律法中要求的义的概括。耶稣告诉年轻的富人显明他无私的爱(太1921)并在后来教导法利赛人这样的爱(2236-39)。爱人如己就完全了律法。

因此我们发现基督没有要人有法利赛人的义,而是要人有律法的义,以此为进入他国度的基础。

3)进入天国的方法

马太福音713-14

有关神对进到他的面前的要求,群众面对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法利赛人的解释,一是耶稣的要求。基督现在劝免这些人通过他所展现的窄门——听他的话语并接受他其人来进入国度。因对他的信,他们会得到使他们被神所接纳的义。另外的方式就是按法利赛人的方式。基督将他们的教导比喻为一个引人被拒绝于国度之外并进入灭亡的宽门。基督的要求十分苛刻但却是从神而来的。只有那些通过他而来的才能进入他所展现的国度。

4)有关假师傅的警告

马太福音715-23

基督将法利赛人归类为假先知(太715),他们声称为神的代言人,有他的信息以他的方式来指导国民。然而,他们并非如他们表现的那样,他们似乎是羊群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他们是来毁灭羊群的凶暴的豺狼。区别假先知与真先知的就是他们的生命。要根据法利赛人果子来判断他们,他们不是义的。如果他们是义的,那些他们就会显明义果子。实际上他们结出坏果子,表明他们与他们的体糸都不是义的。

基督对他在这里所指责的虚假的体糸宣告了审判。他说,“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79),他借此宣告对法利赛人的审判,这其中也就有了对跟随他们方式的人的警告。口里承认并不够,法利赛人声称他们是神的仆人,但基督警告他们,“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21节)。唯一可以进入的是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耶稣在约翰福音629中提到神的旨意是他的“工”,并说这工就是“信他(神)所差来的,”也就是基督。尽管有法利赛人的反对,这国度肯定是建立起来的,当国度被建立起来的时候,许多人会来寻求进入,但只须那些信靠基督的人才被接纳。

那么我们在这事上看到,基督以严厉的词句在警告那些跟随假先知法利赛人的人。

5)两个基础

马太福音724-81;路加福音646-49

基督在这里的讲道中所展现的真理使人们需要对他的话语及他是谁作出了一个决定。接受他话语并信靠他的人被比喻为在岩石上建房子,当房子被检验的时候,它经受住各种检验,因为它是建立在坚固在根基上。在另一方面,没有在合适的根荐建造的房子当试验来临的时候,这房子会被毁掉。那些听到耶稣的话语的人的命运取决他们对耶稣的信息的反应。他因此再一次邀请这些人放弃法利赛人的教导、解释与实行,他要他们接受他的话并信他。耶稣就如此回答了好到何种程度才能进入天国的问题,他的回答十分清楚:一个人必须象神一样好,他必须符合在律法所规定的神的好与圣洁。法利赛人的统系不能给以义,但基督将自己献上作为权能的救赎者,并邀请人们信他的话及他自己。

这样的教导与群众所听过的任何教导都是十分不同,因此他们都希奇他们的教训(太728)。他们对他讲话的内容感到惊奇,对他讲话时带有的权柄也感到惊奇。 Shepard 说:

难怪在耶稣讲完话之后,群众表达了他们的惊叹,他们完全被打动。这教导与他们所习惯的文士的教导完全不同。在MishnaGemara书卷中记载的这些的教导样本显示,这是一些对许多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枯燥乏味而无甚关联的文章集合。他们的教导狭隘、教条、陈旧、无新意、无力、不能感到人的心促使人去行动。这些文章讨论薄荷、大茴香、经文匣的穗边与长度。因而忽视更重要的事情。耶稣的教导与此相反,带有敏锐的直觉,剌入人心的最深处,激动人的意识将使人有所行动。他知晓人的生命,他与人同乐与人同悲。这些恩典的话从他的口里满有恩典地讲出来,听到的人就惊叹说,“从来没有人象这人这样讲话。”难怪当他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有众多的人跟随他。

基督的话与“教法师”的教导也是不同的。Farrar写道:

文士(Sopherim)从以斯拉的时代就是独特的群体。这名字是从sepher或是“书”而来,意思是“经卷学家”——就是那些解释并抄写律法之人,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数计律法中所有的字母而从sapher“数计”这个词派生出来(Dberenbourg, Hist. Pal. 25)。他们的功用就是抄写、朗读、修正、解释并保护律法。是在后者这保护律法的功用中他们发明了“围栏”,在Dibheri Sopherim “文士之言” 的名称之下,它形成了“长老传统”(太15:2;加1:14)的核心部分,或称为口头律法(The Torah shebeal pi,或称为“嘴唇上的律法,”与Torah shebeketab, 或称为字面上的律法相对)。任何对其的违背都被Mishna宣告为比违背圣经更为严重的事件(Sanherdrein, X, 3)。Sopherim经卷正文只从以斯拉开始,到公元前300年时公正者西门的死结束,起而继之的是Tanaim,或称律法的教师---福音书中的[文士与教法师],这一直持续到公元220年,他们的工作是将经卷的话语变成“Halachoth,”或“行动规则,”主要是要形成一个 seyag latorah 或“律法的范围。”Tanaim颇享从先人所继盛誉,他们的前辈有极高的社会地位(Ecclus, xxxix. 1-11)。但这名称---[文士]仍然继续存在,尽管其内含比先前略为逊色。陈腐无新意,完全依靠先前的权威是拉比式教导的最明显的特征。它很少超过那些谨小慎微、古怪离奇式的评论的水平。R. Eliezer 实际上夸口说他从来没有创意过什么新东西;Hillel之所以有 Nashi或称公会的总管的位置,仅仅是因为他记住了 Shemaia 与Abtalion所作的一个决定。

同一位作者对“律法师”的知识的基础Talmud书卷作了如下评论:

最近有很多作品来褒奖Talmud书卷,冠以Talmud名称的文学作品有十二厚卷之多;如果从这部浩瀚亽百科全书式的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不能引用出几段雄辩之文,一些美丽的比喻及正直的道德思想,那将是十分奇怪的事。但对我来说似乎无可争辩的,别人也可以作出判断的是,在Talmud书卷中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与拉比们对其所引用的堆积如山的垃圾相比,简直是少而又少。

因为基督斥责了法利赛人式的传统与习惯,那么在他与那些宗教领袖们之间就有一条不可弥补的鸿沟。

17. 在迦百农基督的权柄得到承认

§ 57 马太福音85-13;路加福音71-10

基督向群众讲道之后回到迦百农之后,他遇到一个百夫长寻求他的帮助。

Edersheim说:

这外邦人的百夫长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驻扎在迦百农的军营的官长,是在希律安提伯的掌管之下。我们知道这样的军人主要是从撒马利亚人与外邦人的该撒利亚人中招募来的,也没有任何一点证据表明这个百夫长是一个“归信的义人。”马太与路加的记载与此提法不相符合。一个“归信的义人”不会有什么原因使他不来直接就近耶稣,他也不会称自己不配叫耶稣亲自来到他舍下。但这些语言与犹太人对外邦人的看法十分相符,因为外邦人的房子被认为是污秽的,进入他们房吕的人也会被污秽。在另一方面,“归信的义人”在各个方面与犹太人是平等的,因此马太所记载的基督有关犹太人与外邦人的话并不适合用在他们身上。所在百夫长就是一个学习爱以色列并敬畏以色列的神的的;他建造会堂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适宜的地位,也是出于受与敬畏,令人惊奇的是,在十八个世纪后的今天,其废墟中的可见的檐口、支柱、小生境上的精美雕刻表明了他对会堂的奉献是多么地慷慨。

他称耶稣为主这事实表明他对基督其人的尊敬。Edershiem说:

他直接表示出他的盼望,这与他的性格是相符的,他的军旅生涯对此是很好的写照,对此Bengel称在他的军人的直率中美丽地显示出他信心的智慧。当他学会敬畏以色列的神并相信耶稣的绝对无限的能力的时候,他做到这一点是绝无难处的,也绝不会象那些文士或其他的犹太人专找耶稣的把柄。甚至不必要假定,百夫长对耶稣无限的信心中有对他神性的了解。总的来讲,在整个主的传道历史中,对我们的主的神性的相信是经历了他本人与见到他的作为的结果,而不是经历他他的作为的条件与假设,就如在五旬节时圣灵降临之后与他住在教会中的情形一样。

根据这些事实,在百夫长这里的问题是:不是,耶稣能医治他的仆人吗?而是,他会这样做吗?更确切地讲:就他所知,既然以色列中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税吏还是罪人,都没有遭他的拒绝,那么他这个外邦人会被阻得到神的祝福吗?他是“不配”还是“不适”得到这福气呢?因此,这里所展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它不仅仅与基督工作本性有关,也与外邦人能否得祝福的事有关。

基督表明了他愿意去医治那仆人。百夫长的回答显明了他承认基督的权柄。

他是一个军人,他的是思想是军事化了的,他说,“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他借着他所了解军营的组织结构描绘了属灵层面的事情。尽管下属军官要服从他的上级,他对他的士兵还是有权柄的;而且只要他发命令,他的命令就要被执行,那么他所认出的所有的权柄都服在其下的耶稣岂不会更能作这样的事吗?他没有必要靠近病人:他只说话,天使就会立刻去完成他的使命。

作为一个有权柄的人,百夫长知道一个人不必在场才能使命令得到执行,有权柄之人只需要发布命令使事情成就。百夫长在耶稣的身上看出权柄,并承认基督不必要亲自去他的家中,他只需要发布命令。这表明了对基督其人与他的权柄的极大的信心。

基督回答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太810)。象这个外邦人所显明的信心还有许多的外邦人也会有的,因为基督又说,“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坐席”(11节),耶稣指的是外邦人会“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但若没有信心,亚伯拉罕的肉身子孙在天国时是没有份的。那些听到天国之消息而又拒绝王的人也就是将他们自己排除于天国之外了,他们会永远地归在黑暗中(12节)。

基督回应了百夫长的信心,他向他保证,他的仆人会得医治。这一段奇妙地预测了,因以色列的不信,他们会被弃绝。它表明救恩会临及那些相信的外邦人,他们会与那些以色列中有信心的人在国度一同有份。

18. 在拿因基督的权柄被承认

§ 58 路加福音711-17

医治了百夫长的仆人之后,基督去了一个称为拿因的村庄,它位于迦百农西南二十五英里无的地方。与基督同行的有他的门徒与很多的群众。基督此行似乎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使他又有机会显明他权柄的真实性。当他们到达城门口的时候,基督遇见一队去墓地的送葬之人。这个寡妇可能为众人所知并在城中深得敬重,因为城里的大群人都与她同行。身为忧伤之子的那一位自己悲痛,他深知那丧子寡母的悲伤。他除去她的悲伤,并不是用一句安慰的话,而是通过显明他是复活与生命。Shepard说:

“不要哭泣了,”他温柔地说,

然后向前触摸那开口的柳条棺木,

抬棺材之人立刻停下来。触摸死人是污秽中最厉害的一种,根据拉比主义,这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后果。耶稣并不害怕那想象出来的污秽,而立刻清除了这样无用的传统。一种迷信式的恐惧临到众人。

那个因死而无能力听的人听到了耶稣的话,那无生命之人坐了起来,走出棺材。基督的命令就是他的能力,当他命令说,“起来”(路加福音714),死人就活了。这个神迹所带来的结果是即时的。

一股敬畏抓住在场所有的人,他们开始不停地赞美神。他们一致所得到结论并使他们赞美的原因是,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大先知。在九百年之后他们记得在以利亚与以利沙传道的时代,他们立刻认定借着先知“神已经又来到人们中间。”这有关他的消息传遍整个犹大及周围的乡村。

就这样对基督其又有了新的见证。

19. 十二使徒的见证

§ 59 马太福音935-111;马可福音66b-13;路加福音91-6

基督被天父所派来传讲一个信息。在前一个情形里(太423-25),基督在他的巡回布道中已走遍了加利利,宣讲天国近了的好消息。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基督在各城各村游行,他进行教导并宣讲天国的好消息。这个信息被所行的神迹所坚固,因此整个地区都对他的话与作为都有见证。基督继续吸引广泛的注意,当众人对他好奇的时候,他们是他怜悯的对象。他看他们为无牧人的羊群。有很多声称为牧人,法利赛人说:跟随我们的传统,我们会领你们进入生命。撒都该人说:跟随我们的规章,你们就会成为神国的儿女。不同的帮派都拉人跟随他们。许多人声称是牧人但却不是真的牧人,人们有广泛的属灵的饥渴,这可以从对基督的讲道感兴趣而看得出来。基督看见工人的需要,他看神“为庄稼的主”(太938),因为他是那必须浇牧已种下的种子的那一位。耶稣指示门徒向神祷告,求他派收割的人到成熟的庄稼地来。

因人们有广泛的兴趣,我们的主召他所拣选的门徒进前来赐给他们他所显明的弥赛来的权柄。门徒作为他的代表,他们被赐予他的权柄。在这里马太提到了十二使徒。这并不表明任命他们的时间,因为这是先前发生的事(参§53),这只是十二使徒被派出扩大他自己一直进行的使命。

在基督派出他们之前,他给了他们一些指示。首先,他告诉他们该向谁传道,他们事共的对象完全是以色列失迷的羊(太105-6。)

以色列是神通过亚伯拉罕、大卫、耶利米立约的国民,他向他们应许一位权能的救主来施行救赎与统治。旧约预见了对外邦人的祝福(创123;赛603;摩912)。但对外邦人的祝福是要通过以色列的弥赛亚,这样的祝福在弥赛亚来统治他的圣约之民之前是不能临到的。在十二使徒进行事工的时候,需要向以色列国宣讲他的王已经来到的信息。以色列她自己需要相信,然而祝福会从以色列流各地上的万邦。

我们下面注意到十二使徒要去传道:“天国近了”(太107),这是以色列人一开始从约翰那些以及耶稣一直公开宣讲的信息。接着耶稣吩咐他们要作为弥赛亚的代表来行使赐予他们的权柄——他们要行基督所行的同样的神迹。他们要承认这权柄是神在恩惠中赐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充分地使用。还有,当他们传道的时候,他们要相信所有支持他们的力量都来自于派遣他们的那一位。他们不要为旅途预备什么,他们不能还钱或是多余的衣服,而是要由听他们的话语并借神迹而相信他们是从神而来的那些人来供应。听他们话的人会表示对他们的好感以此来显明他们相信所听到的信息及传信息的使者。

Edersheim说:

不要带物件、鞋子与钱袋的吩咐恰好与拉比的圣殿命令相符,他们规定进入圣殿区域时不能带物件、鞋子与钱袋。在这两种情形下象征性的原因可能是一样的:避免被人看来是在从事任何的生意,整个人都应全身心地服事主。

这种不作准备的情况就会使人完全依靠主。

在这种不利的情形下唯一且是足够的支持就是神保证的帮助,尽管他们无知且卑微,但他们不需要担心,也不需要为护卫他们自己作准备,他们会有从上而来的保护。

Plummer说道:

在三福音中大概的意思是相同的:“不要作详细的准备,就这样去吧。”他们不必象那些去作生意或是去游玩的人,而是简装而行。这并不是说他们有意地增加他们行程的难度(通过禁止携带物品与鞋子),而是要他们不要为需要而忧虑,目的是不要有忧虑,而不是禁止舒适。他们所关注应是他们的工作,而非个人欲望。

他们进入一个村庄的时候,要找出有好名声的人,并要求他们的款待。如果他们在一个名声不好的人的家里受到款待,那会有损他们的见证,因而损害他们的事工。他们一找到合适的家庭,就要一直住在那里,即使有合适的人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方便,他们应感谢着接受这样的招待。如果他们来到一个无善意的村庄,他们就要去别的村庄,审判就会因他们的敌意而临到那不接待的村庄,但人们不接待会表明他们对这些人所带来的信息存敌意或是拒绝。

基督现在事先告诉了他们要受到的待遇。

门徒在他们的事工时被称为“狼群中的羊,”Midrashk书卷中用这个词来指以色列处在一个存敌意的世界中,又说:那大牧人是多么伟大,他拯救他们,征服群狼!类似的,Midrashk书卷中也提到“灵巧象蛇,驯良象鸽”的嘱托,以此来描述以色列在神面前象鸽子一样驯良,对外邦人象蛇一样灵巧。这些门徒,就如真以色列一样,会在以色列中遇到如此甚至更大的敌意。他们会被交给各地的公会,会受到法官判定的惩罚。除此而外,他们会被带到官长与君王面前,主要是罗马的官长与希律的王子面前。这逼迫是如此的确定,它会使最亲密的亲戚关系破裂,使所有的人恨恶他们。

十二使徒已经预料作为他们传道的结果,他们会得到耶稣因传道所得到的同样的公众的欢迎,但实际情形不会如此。因这些警告,基督给了他们一些鼓励,圣灵会使他们在这些逼迫面前有合适的话语(太1019-20),他们不会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再一次他安慰他们说,“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1023)。在旧约中,人子来不仅仅与义人得的祝福相联,也与对恶人的审判相联。审判的权柄给了人子(约527)。基督在这里宣告那审判会临到那世代。Edersheim说: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在基督传道的任何一个阶段,这预言与应许被提到的时候,不管是一次还是经常被提到,它们都指的是犹太人的事情,逼迫都是从犹太人而来的。这一点在18节出现,18节那里说门徒要对“对他们---作见证,”这些人会把他们交给人,这里明显就是犹太人,也要“对外邦人作见证。”门徒们的传道范围主要是犹太人;不仅如此,传道也是在这样一种时候,就是仍然还有“以色列的城的时候”,就是在犹太国在最后被毁灭之前。那么这里所提到的就是犹太人进行逼迫,门徒在以色列各城进行传道的时候,这时候结束于耶路撒冷被毁之时。相应地,这里提到的“人子来临”和“末期”一定也是一样的意思。据我们所看,根据但以理书7:13,这是在审判中的来临。进行逼迫的犹太权贵拒绝基督,据他们的原因,是为了拯救他们的圣城与圣殿脱离罗马的毁灭,对这些人及那些基督传讲他要来的信息的人来说,对他们的城及国家的审判,对他们的社会团体的毁灭,就是在审判中“人子来临”,也是犹太人作一个国民所期待的唯一的来临---。

---如此看来,提到第二来临的这一段,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其表面的意思。使徒们的传道还没有完成,他们还没有走遍以色列的各城,人子就来到了。不仅如此,在场的人当中还有人在未死味之前,在这城与国被毁灭之中目睹以色列所拒绝的耶稣作王的显现。

因自我保护的意识,十二使徒很自然会躲开迫害,但基督警告他们不会害怕那些可以杀死他们的人。而是应该害怕那“惟有把身体和灵魂灭在地狱里的”(太1028),就是神自己。

他们的传道会受到天父的保护,他知道他们的需要。因他们对他们无限的价值,他们被保证会得到保护(29-31节)。基督给了这些人一个应许,“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32节)。这些人作为他的代表被派出去传扬他的信息,他们认同于他其人与他的话。他们对他的顺服表明他们的信心,这会保证他们会得到天父的接受。在另一方面,那些不认他的人,就象法利赛人执意要行的,在天父的面前,他们所不认的那一位也不会认他们(太1033)。

既然基督是和平之君,并来向这国民宣讲和平,那么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宗教领袖没有接受他。基督以下面的话作了解释,他说他来不是带来和平而是刀剑;他来是带来纷争,他会将那些有最亲近的血缘关系的人拆散(太1035)。是基督自己来拆散人的,人们被他们对基督的态度所分开。基督提到爱父母的时候用的是犹太人的一个谚语(太1037)。爱包含的不仅仅是感情,也有顺服的成份在其中。基督是在要求那些要被接受进入国度的人无条件地顺服,基督要求他的门徒要背起他们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1038)。在基督生命中的十字架就是对他顺服神的考验,在基督生命中,十字架对于他就相当于在伊甸园中知识树上的果子对亚当一样。一个人的十字架就对他所启示的神的旨意。在这时刻,神的旨意就是,人们接受基督的话,并相信他。这也是决定他是否被神所接受的一个试验。

被派来的那一位,及派他来的那一位是如此不可分割地等同,那么接受被派来的那一位就是接受派他的那一位(太1040)。基督声称他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的父的(约1410),与他认同的人就是与派他来的那一位认同。接待一位先知并相信他是先知的人会得到先知的奖赏(太1041);接受义人并相信他为义人的人会从神那里得到义所得到的同样的奖赏。基督是在说,当十二使徒在某一地方传讲神的信息的时候,那里会有人认为他们是神的先知且是义人。那么这些人会从神而来的信息,且会相信他们所介绍的那一位,这些人会神国里得到奖赏。以神的名所作的事神都会记得(太1042),听到十二使徒传讲的信息之人所做的任何事都会是他们得奖赏的根据,因此所有接受他们的信息并接受他们的人都会得到奖赏。带着这些指示,十二使徒被派出去在整个加利利传扬天国近了的好消息。

 

III. 有关王的争论 §§ 60-73

在前一部分有关基督生平的内容中,主要的特点就是基督借他的神迹来证实他传讲的信息的真实性,他藉在许多不同的领域行使那权柄显明了那神所赐给他的权柄。对此有两种反应,众多的人欢喜地听基督的讲道,并似乎要接受他为权能的救主。另一方面,宗教领袖们找到拒绝他的原因,并在安息日的问题上这种拒绝逐渐公开化。在我们进入下一主要部分之时,我们发现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争论,宗教领袖们继续向基督挑战并公开抵挡他,群众对基督广泛的接受也开始产生了疑问,这是因为人们已习惯于跟随那些他们认为是他们的牧者的人,尽管基督已向他们启示,那些人是假牧人。福音的作者们为我们记述了不断展开的有关王的争论。

A. 对先锋的拒绝

§ 60 马太福音112-29;路加福音718-35

约翰在被囚期间听到过基督一直在所行的神迹

在死海东北角的Machaerus的监狱中,约翰已听到弥赛亚的工作,——那些马太所形象描述的工作。安提伯将他下监,部分是政治上的原因,因为他在民众中引起兴奋(Jos. Ant. XVIII. v. 2),部分是因为希罗底对他的憎恨。但是将这人监管之后,安提伯并没有恶待他,他有时与他谈话,并允许他的门徒来看他。因此约翰很容易知晓耶稣在做什么。

约翰派他的门徒来问耶稣他是否将要来的那一位,不是他们需要等别的人(太112)。

与“将要来的”开成对比的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可能人们必须盼望的“你”。“ 将要来的”是弥赛亚。

Plummer问了这个问题,

特土良(Marcion, iv. 18)认为,约翰因为耶稣的生涯似乎与他所预告并不相符,因此自己的信心正在减弱,这种观点对吗?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实际上并不可能发生。约翰有确信的证据表明耶稣是弥赛亚,他此时没有什么怀疑。而且如果他确有疑问,还派人去耶稣那里干什么?一个假弥赛亚不会说他是假冒的。因此更有可能的是,约翰的耐心正在减弱,而不是他的信心正在减弱。他希望耶稣更公开更坚定地显明他是弥赛亚。“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作弥赛亚之工而不声明有弥赛亚的地位似乎是虚妄而不协调.

既然弥赛亚是要消灭压迫并将以色列从外邦人手中拯救出来,约翰在等待那一位他相信为弥赛亚来作他要作的工的时候,他似乎有些没有耐心了。所有耶稣告诉他的证据已经先前显明给这国民了,基督所行的神迹是超自然的,而非自然的。这些神迹符合于旧约中弥赛亚的概念,旧约中提到弥赛亚要眷念有需要之人。耶稣没有给约翰什么证明,但却将他一直为这国民所作之事告诉了他。

基督这时向他周围的人们提到有关约翰其人及他的地位,他将约翰比喻为一棵坚稳的树,不被风所摇动;约翰并不是在轻风中摇摆的芦苇(太117)。约翰并没有寻求肉体的舒适,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没有显出拥有物质财富的证据(8节)。耶稣宣告约翰是一个先知,也就是从神而来还着神的信息的使者(9-10节);约翰自己就应验了玛拉基书31中的预言。耶稣给约翰很高的荣誉,将他升高至一个比以往任何人都高的地位。约翰比任何一个宣告过弥赛亚来临的先知都大,因为他将弥赛亚引见给以色列。

当约翰在犹太的旷野传道的时候,他的观众们出去绝不是去看一个象在风中摇摆的芦苇似的人物,他们这时也不要认为他所派出询问的使者会因他在Machaerus狱中受到的关压而带有一丝的软弱的迹象。约但河谷的芦苇在风中摇摆,但约翰的性情却是山中的橡树一样坚固。他们出去也不是去看一个穿着奢华细软衣服的人,就象是安提伯的宫中的朝臣一样的人。他不需要提醒他们约翰所穿是骆驼毛的衣服,也不用提醒他们约翰艰苦的生活,以蝗虫野蜜为食。这位坚忍的大地的儿子,并没有在派遣他的使者之事上显明他背叛了他先前的忠心,也没有谄媚安提伯来寻求自己的自由。

那么究竟他们为什么出去看先知,约翰被公众看为是先知,在这一点上人们是对的。耶稣用他自己的见证肯定了他们的看法。约翰“比先知大多了,”他引用了玛拉基书的预言来坚定这个宣告。

面对对约翰的信息与传道的拒绝,基督宣告约翰已经成就了玛拉基书的预言。基督说,“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太1114)。一天使曾向约翰父亲宣告过,“他有以利亚的心志,行在主的面前”(路117。)现在基督宣告玛拉基书的预言已经成就了。

约翰曾想知道耶稣是不是弥赛亚,耶稣的回答是,约翰成就了玛拉基书的预言——弥赛亚的先锋。这清楚地宣告了他自己弥赛亚身份;约翰作为先锋是旧约中最后一位先知,这位以利亚式的先知会以新的方式来讲话。

基督劝免众人要听并接受约翰有关弥赛亚的见证,基督完全知道领袖们对约翰信息及他体人的信息的反应,他看到对他及他的信息的不断增加的敌意。这们应该将马太福音1112理解为如下,它教导,从施洗约翰到那时天国遭到攻击,而且强暴的人在继续攻击它。这一节并不表明约翰信息得到接受,好象天国在扩展,而是在说明在这国之内对约翰与对耶稣的抵挡。

一些听过有关国度的好消息的人拒绝了这信息,因而,他们被排队于国度之外;其他人听到并接受了这信息,他们就有了比约翰更大的权利,因为他们会在天国里。约翰的死是要阻止他以肉身进入弥赛亚所应许要在地上建立的国度。

基督在马太福音1112所讨论的是拒绝的问题,而非是接纳的问题,这似乎可以从16-17节中主所作的比喻看得出来,他将那世代比作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来玩而不管别人作什么的孩子们。就象在玩乐之中拒绝他的建议的孩子们一样,约翰来禁食的时候,犹太人也是这样拒绝了他。当基督来且没禁食时,他也同样被拒绝。换句话说,不管什么事发生,那世代总是要找毛病。但尽管有不断的拒绝,还是有人能看到耶稣所展现的真理,借着对他话语及对他本人的相信,他们成了他的儿女。他一直教导的真理因某些人的接受而发生功效。因此“但智慧之子,总是以智慧为是”(太1119)。

B. 对加利利各城的咒诅

§ 61 马太福音1120-30

  1. 对不信的定罪

马太福音1120-24

根据前一部分所看到的拒绝,基督对在其中行神迹的城宣告了咒诅,他的话表明,犹太人的心要比外邦人的心刚硬,因为如果那些神迹行在外邦人的地方,外邦人就会相信他的信息并且信靠他。基督清楚的指明了因拒绝他而临到人的审判就是与神的国无份。非但不能进入永生,他们的份是在“深坑” (太1123)或是“阴间”(希腊语),就是死亡的地方。惩罚的程度是根据人见到光而拒绝光的多少。因为这些人们有基督的话与他的工作的光照,他们所得到的审判会大于没有见过那些见证的外邦人。

2 对不信的解释

马太福音1125-27

为什么受过旧约圣经训练的犹太人拒绝耶稣呢?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成就弥赛亚的预言;其他人则认为基督不能证明他所声称的。但基督在这简短的一部分里解释了以色列不信的真正的原因,责任不是在他而是在他们。基督看这国民是瞎眼的,直至眼睛被开启才能看见。因为他们的祖先固执地拒绝了神通过律法给予他们的启示,所以瞎眼就临到以色列国民。他们在背逆中转离了律法,并弃绝了对神的敬拜而去事奉偶像,因而这国民就变得瞎眼了。当基督说天父将他所传讲的真理向被所传讲之人隐藏时,他提到了这瞎眼。

法利赛人认为他们自己是聪明有学识的,因为他们是圣经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与神有正当的关系,他们拒绝基督对他们讲的话。基督说天父将他所传讲的真理启示给那些象小孩子一样接受他的话语并信靠他的人(太1125)。若不通过子没有能知道父,基督是来启示父(约118)。如果人不接受他的启示,就不会对父的认识,因此基督宣称:“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太1127)。很明显耶稣会向任何接受他话语的人启示父。

3 邀请人相信

马太福音1128-30

甚至在人们的不信与拒绝中,基督仍满有恩典地邀请听的人来信靠他,他邀请他们接受他的轭。

当时最常用的比喻之一就是“轭”的比喻---,用来表示对一职业或责任的顺服。因此我们在书中不仅读到有“律法的轭,”而且还有“地上的政府”的轭,及通常的“公民责任。”Cant. i. 10中的解释十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比喻的理解:“他们担负天父的典章之轭的颈项是何等美丽;那在他们身上的轭就象是在田地里耕犁的牛的轭, 为主人为自己生产粮食。”这个轭也许在他们抛弃“神的”轭之时被他们所抛弃了,因而使他们自己被掳。在另一方面,“将轭负在你身上”---意思就是坚决而自愿地顺服。

他们不仅要顺服他,也要学他的样式,也就是努力效法他。Edershiem说,

神国所要求的真正的智慧,就是负起他的轭,这是容易的,是轻省的担子,而不是象拉比叫人所负的担子;对此真正的理解,就是通过学他的样式。在通过负轭而进入天国的智慧中,在通过效法他而得知识中,基督他自己就象那些“孩子们”真正的老师。因为他心时柔和谦卑,他所教导的,他去行了;他教导他所行的;因此到他这里来就能得到真正的心灵安息。

与法利赛人重担相比,那些负基督的轭并学他的样式的人会发现,顺服他是容易的,他所给的担子是轻省的。这是真实的,他们与之相联合并效法的那一位就是有这样的特性,因为他柔和谦卑,或是顺服。他将他因信靠神而得地平安也赐给那些信靠他的人。

C. 被一罪人接待

§ 62 路加福音736-50

尽管许多法利赛人来听耶稣的讲道,但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邀请他到他们的家中吃饭。在先前的一些情形中,基督在税吏与罪人的家里吃过饭(太910),他这里接受了一个法利赛人的邀请,这人自认为与罪人不同。

Shepard 形象地描绘了这情形。

在这个情形下,一人妇人来到,她有罪人的名声及面容,头发披散,表明她的罪。无疑,她听到过这位与税吏和罪人作朋友之人的名声,她也许听过他在各街中传讲这令人欣喜的信息:“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难道她不是处在良心激烈的争斗中吗?难道她不是正在被罪恶的过去压毁她她的生命吗?她决心不管面子而来找耶稣。她知道他正在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坐席,她带来一瓶真哪哒香膏---极其昂贵的香料---穿过幕帘,溜了进来,来站在耶稣的后面,他脚附近的地方,不断地哭泣。一个妇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出现在这种情形下都是不合习惯的,何况她还没有带面纱。她的行动表明她是一个慷慨、情感丰富、性格冲动的女人,她是别人堕落的牺牲品。

她因她有罪的生活而站在那里哭泣,听到耶稣恩惠的话语使她更为感动。她也遭遇到西门的冷视,她在这里做什么?她羞愧、悔恨、悲伤,低下头来,泪水落在耶稣的脚上。好象是在道歉,而且没有手帕,她开始用头发来擦耶稣脚上的泪。在犹太人中,一个女人在公众面前让头发披散下来是可羞愧的事,但是她象失大尼的马利来在他死之夜(约12:3)一样作出了她的牺牲。然后她用破碎的香膏膏抹他的脚,并在悔恨与敬畏中不断亲吻他的脚。

福音书没有说这妇人是谁。Shepard 说:

内容详细的福音书没有提到被耶稣救离羞愧生活之妇人的名字。不知对错,基督教历史中的拉丁支派之传统认为,她是耶稣从其身上赶出七个鬼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另一种传统则认为她与伯大尼的马利亚是同一人,这一看法则有矛盾之处。拉比们认为醉酒与淫欲是鬼附的表现。抹大拉是一个富裕之城,名声不佳,因淫乱而遭毁灭。福音书没有说出这妇女的名字,难道不能看出正是耶稣的灵接受了这曾经过着道德低下的生活而被弃但已悔改的妇女,使她过上一个归神为圣的生活吗?从这里我们看到福音的得胜之处,就是将情欲的邪灵从一个凭借天然的美貌过着堕落生活的人里面赶出去,并使她热情地把自己奉献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就是我们在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所看到的一样。

名为西门的法利赛人没有责备她违背礼节,而是借机显明他对基督的拒绝。他看出基督声称是从神而来的真理启示者,他认定如果耶稣真的是从神而来的先知,他就会知晓这妇女的品性与名声;他就会阻止她的这些情感的流露。那么基本上是,西门不知道为什么基督接受罪对他的情感表露。

基督表示要有话说,西门表示愿意倾听。因此基督就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欠一个债主的钱,一个欠他五百个硬币,是几天的工钱;一个欠他五十个硬币。两个人都没有钱还债;因此债主就免了两个人的债;基督问西门,“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742),西门说出了唯一可能的反应:“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43)Edersheim解释了这例子的影响:

如果获益多,那么爱也多;如果获益少,那么爱也少。反之爱多也说明获益多;爱少说明获益少。那么就让他用这观点来衡量这妇女吧,将她的行为与他的行为作一个对比。洗客人的脚,给他欢迎的吻,并特别地膏抹他,这在宴会中确实不是必要做的事,但这些行为确实表明了特殊的关心、情感与尊敬,而此法利赛人并没有显示出任何这些爱的表现。而这个女人的对主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根据西门的推论,他自己得到甚少,而这女人获益甚多,或将先前的形象说明用在此时的情形中:“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她对她“许多的罪并非不知,而是甚知。根据西门先前的承认,这解释了她许多的爱是因她多得了恩免。在另一方面---尽管主没有清楚说明,这也了显示西门少的爱表明他恩免得的少。

西门的回答带出了我们主对他的问题的反应,西门并没有承认他是个罪人,也没有在信心中转向基督,其实他因他的罪而欠债于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女人承认她的债,她转向耶稣并将她爱的礼物倾倒在他身上。基督接受了她因信心所献的礼物,然后他对她说:“你的罪赦免了”(48)

她从他那里听到的,她对他的了解,她都相信了。她已经相信他在父的爱中所带来的“和平的消息” 及天父对堕落与最需要之人带来的怜悯;在作为将人带入与天父和平的使者基督的里面;在他给她突然所带来的天国里面,从敞开的天门中天光照亮在她的身上,从天而来的声音到达她的耳中。她都相信了:天父、作为启示者的子、作启示工作的圣灵,她的相信拯救了她。当她来到宴席当中,带着爱的感激与敬畏服事的心谦卑地站在后面时候,她就已经得救赎了。她不需要再得赦免,因也已经得赦免了。因她的得赦免,她从心而流的泪水流淌在他的脚上,用头发擦试,并不断地亲吻膏抹。所有这些都是她爱心的自然流露,她听说了他所事之后,就真诚而来,并在主的身上找到心灵的安息。

信心将这女人带到耶稣面前,也是信心将她拯救。当她的信心被她的礼物证明为真诚之后,她的罪就被宣告得赦免了。

在这个宴席上客人象西门一样,都是法利赛人。当听到基督宣告赦免的时候,他们与那些法利赛人的反应是一样,他们惊叫,“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521)。耶稣基督并不只是说出神的话并行神迹,他现在甚至声称有神赦免罪的能力。现在法利赛人得考虑这个证明他其人的证据了。

D 王的见证

§ 63 路加福音81-3

基督此时又去了加利利地区,十二使徒与他同行,与他一同传讲天国的信息。还一些妇女还着供应跟随他们,这些妇女已经相信基督并在他与门徒们的巡回布道中供应他们。这些妇女不仅在物质上帮助基督,也可说是基督的见证人,她们可以见证,当她们担负基督的轭的时候,她们确实发现她们罪的重担被除去了,因为她们已经从捆绑中得释放,并进入荣耀的自由中。

E 领袖们对基督及他的礼物的拒绝

§ 64 马太福音12223-37;马可福音320-30

我们现在来到法利赛人、国民与基督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马可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一大群人围绕着基督。对他的要求太大,以至于他没有时间吃饭。基督的“朋友们”(321)认为他需要保护自己,所以他们想要管他。他们说他癫狂表明他们认为他的热心已到了不正常的地步。

在这种情形下,基督遇见了一个被鬼附的人,他又瞎又哑(1222)。基督将这人从撒但的捆绑下释放出来,除掉苦害他瞎哑病。这十分清楚地证明了基督可以成就他所应许之事。如果他们愿意负他的轭,他可以将法利赛人的重担从受捆绑之人身上除掉。他可以成就他的应许使他们心灵得安息。这神迹使众人惊奇,他们问,“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1223),他们期待的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我们可将他们的问话这样说,“这不可能是大卫的子孙吧?”问起这问题并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而是因为法利赛人已经拒绝了基督。他们已经被教导他们是羊群,应该跟随牧人,所以他们不能想象在没有法利赛人的允准下接受基督,因此心中就考虑基督所展现的证据及法利赛人对那证据的反应之间的矛盾。他们表示出如果法利赛人允准,他们愿意接受基督,但既然法利赛人不赞同,他们就觉得不得不拒绝他了。法利赛人很快解释了使众人相信的神迹。他们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1224)

这个人尽管没有权柄而且也没有受过教育,却在鬼王别西卜之下赶出鬼。他们相信邪灵的世界,象天使的世界一样,是一个很大的军队,下面分级管理,每一级都有头目与属下,它的等级及管理都是在撒但的命令之下。别西卜---“污移之神”是出于犹太人的讥讽而给别西卜的名字,---“皇室之主”---是腓尼基人的神。他们相信这个神被给予了叫人得病的权柄,他们判定耶稣是他之下,为了人们相信他诱惑人教导,在假意地从病人身上赶鬼。他们不会承认他的能力是从神来的,当时流行的思想使他们断定他的能力一定是从魔鬼来的。

法利赛人没有想要否认基督行了一个神迹,但是对因神的能力明显是神迹之为,这些法利赛人却有不同的解释。

对我们来说,一个确定的神迹不可争辩的证明了基督所声称的;对他们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可相信神迹,却不相信基督。对他们来说,问题并不是那些是不是神迹,而是凭借什么能力,或以谁的名,他作了这些事?从我们观点来看,他们从神迹的角度对基督的态度似乎不仅仅是邪恶的,而且是理性上不可解释了。但我们的立场却与他们的态度不同。而且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是他们对基督其人及其教导的敌意使他们的否定基督的声称。耶稣借着什么能力作了这些事,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通过撒但,或是鬼王。他们认为耶稣不仅仅些时是被鬼所附,而且一直都是被鬼所附的,也就是说耶稣是撒但的行动工具。而且根据他们的看法,这个鬼就是鬼王别西卜。因此他们认为,的确是撒但在他里面或是通过他作工,而且,耶稣非但没有被认出是神的儿子,却被看作是撒但的倾向化身;非但没有作为弥赛亚被接纳,却被作为黑暗国度的代表而被弃绝。所在这些,他所启示和传讲的国度恰恰被与他们所认为的天国相反。因此正是拉比主义对基督福音的反对构成了他们对基督的行为的基础。

因为这国民的命运取决于对基督其人的解释,他提出了三个证据来表明法利赛人的解释是错误的。第一个证据是,纷争导致毁灭,而合一才能保持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从撒但那里得到权柄来抵挡撒但,那么撒但的国度最后就会垮掉(1225-26),撒但不会授予权柄来毁灭他自己的国度的。

第二个原因承认了以色列国民中有通灵者,以色列中的一些人可以赶出污鬼,而且以色列人认为这些人是神赐给他们的。甚至法利赛人都承认神的能力以些方式来彰显,并为有能灵者的存在而感谢神。基督的看法的是,既然法利赛人承认赶鬼的能力是出于神,他们就不应该认为他赶出鬼是因他被鬼所附的(1237)。基督的话所包含的意思是,如果他借撒但的能力赶鬼,他就不能将所应许的神国展现给他们,“但是,”他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1228)。既然基督确实借着神的能力将鬼赶出,那么就应该认定他所展现赐予的国度是真实的,他也是这国度真实的王。

第三个证据提醒人,在一人强盗进入有守卫的城堡之前,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制服守卫的(1229)。其中的含义就是,如果基督能进入撒但坚固的营垒,并将人从他的控制之下拯救出来,那么明显的他比撒但要强大。撒但不可能给基督一个比他自己的能力更大的能力。

借着这些证明,基督是要向群众显明法利赛人对神迹的解释是错误的。

基督要群众作了一个决定(1230),他警告他们如果他们接受法利赛人的解释并拒绝他,那么那世代就会面临可怕的审判。他在这里提到不能赦免的亵渎圣灵的罪,对这个罪的赦免在这个世代是不会有了,这个世代的意思就是神国被提出展现的世代,而不是在未来的世代,也就是所有他们的弥赛亚的盼望要实现的世代。

那么就产生下面这个问题:不能赦免的亵渎圣灵的罪是什么呢?基督已明确地表明了进入他所展现的天国取决于对他其人与其话语的相信,他先前鼓励他的听众要相信他的话语并接受那些话(72426)。因此他们对他的话语作出反应是很重要的。

如果这国民拒绝他有关他自己的见证,他们也可能会通过他天父的话语来相信他的话,天父证实了基督的真实性(1410)。基督的作为就是天父的作为,这些作为支持了在基督受洗时天父所说的话,就是他喜悦他的儿子。如果一个拒绝了基督与天父的话,他仍然还可以通过圣灵的见证来相信基督。圣灵最后给基督其人与他的话语作见证,如果一个人拒绝了这最后的见证,那么神就不能给他更多的见证了。尽管拒绝基督的话是罪,但他仍可能通过圣灵的见证来相信基督。如果人拒绝了最后的见证,那就再不会有什么见证来使他归信基督了。因此将基督的工作归于魔鬼这罪是不可赦免的,因为实际上这工作是圣灵所作的。

明显的是,人只能在基督本人在世期间犯这亵渎圣灵的罪,在这国民有了通过他借圣灵所行的神迹所显示出来的关于基督其人的证据之后,人才能犯这罪。今天没有这样的环境,因此,这同样的罪在今天是不能犯的。

基督在警告以色列中这个世代,如果他们拒绝天父与圣灵关于他其人与他的工作的见证,那么就再不会有什么见证了。他们的罪将不会得到赦免,且那世代要面临现时的审判。那审判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时临到。那么这个罪就不被看为是个人性的罪,而是以色列国民的罪,这罪将整个世代遭致神的审判。

Edersheim对此事件的意义及法利赛人的解释对这国民的最终结局的影响看得十分准确,他说: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解释了以后到十字架这一期间的历史。

如此看来,法利赛人抵挡基督的历史看起来不仅仅是前后一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在道德上是有解释的。他们的罪是将属于圣灵的看作是撒但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是属于他们的父魔鬼,他们不知道,不明白也不爱光,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他们不是光之子,而是黑暗之子,没有明白他就是光。现在我们也可以明白对基督不断增长的抵挡。他们一旦认定基督所行的神迹是出于撒但的能力,并且他是代表那恶者,也就是选择了理性与道德上的方向。将基督每一次的能力彰显看为是魔鬼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断以更多的顽固与敌意来抵挡,甚至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是我们的历史的自然进程。

基督对他的听众要求与约翰的要求是一样的,“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心的相称”(38)。一棵树所结的果子显明树的本性。抵挡基督的法利赛人声称他们是义的,因此基督要求他们通过结果子显出他们的义来。他警告他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来”(36)。不经意所说的话并不是随意的笑话,而是他们对基督的评论。如果众人听到法利赛人的解释并重复他们的解释,那么他们就是神的审判之下。

一个人对基督其人的态度决定他永远的命运。

那么这件事标志着基督生命的转折点,从这里开始一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这一段时间,在福音书中整个国民都是以拒绝基督为弥赛亚的态度出现。宗教领袖们非正式的拒绝最后演变为正式的拒绝,他们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F. 宗教领袖们对神迹的要求

§ 65 马太福音1238-45

法利赛人与教法师完全知道耶稣声称为从天派来的弥赛亚,他们熟悉证明他其人真实性的众多的神迹。但现在他们来向他挑战,要他行一个神迹来证明他是他所声称的。基督解释了他们要求的原因,这不是出于他们的信心而是出于他们的不信。他们已经拒绝相信他的话与他的神迹,这表明他们是邪恶的。他们是“邪恶淫乱世代”(12:39)。基督宣告除了约拿神迹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迹给他们来证明他是所声称的那一位。基督通过那颇遭非义的先知所说的话,无可争辨地他对这里所记载之事的权柄。

他会给他们一个神迹,就是约拿的神迹。当他出现在尼尼微时候,他自己“对尼尼微人来说就是一个神迹;”他鱼腹里三天三夜,且活着出去向尼尼微人传讲信息,这事实就向他们证明神是由所派来的。如此之事会再发生一次,在“地中心”(是希伯来语在“地里”的说法) 三天三夜之后,他的复活就是神向这个世代对他的使命的证明。尼尼微人没有疑问,而是接受了约拿的证明;除此以外,所罗门智慧的名声也使得士巴女王从远方而来;前者的情形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他们的罪;后者的情形是她需要并渴望得到比她拥有的智慧更好的智慧。但这些正是这个世代的人所没有的;因此尼尼微与士巴女王会起来,不仅仅是作为无声的见证人,而是要定他们的罪。因为约拿之事所代表的所罗门的智慧为其预备的实际,已经在基督里向他们展现。

基督通过一个形象的说明显示了以色列国民因拒绝他与他所给他们的而有的光景。基督说当邪灵离开人身之后,它寻求安息的地方但却寻不见,它还记得它先前所居住的身体,就决定返回。回去后它发现那人已摆脱邪灵控制,就决定重新进去,但它这次要带七个比它更恶的邪灵与它同去。这次这些邪灵进去并占据那身体作为它们的居所,因此这人光景比先前的更坏。这形象有说明清楚地显明了基督对以色列近期历史的看法。施洗约翰来发现以色列被邪灵所占据;这国民充满了不义与罪。约翰传道使人们悔改认罪,其结果就是以色列国中清除了邪恶,众多的人在期待着神国的来临。但是在国度建立之前,以色列国民又返回到因约翰的传道而清除的罪中,现在国民离神更远了。它比约翰传道之前变得更邪恶,因而落在更重的审判之下。因为宣称接受约翰的见证的国民在信中远离了约翰所介绍的那一位,其光景比约翰传道之前更糟糕了。

与其它的国家相比,以色列就象一栋房子,从其中被赶出偶像之鬼---就是他们所惧怕的“别西卜”。然后房子里那些偶像污秽之物被清扫干净,装饰了法利赛人人装饰品。然而,在房子被清扫干净之后,更强大的那一位---神并没有在那里;只有他才能抵挡那强者,管理其中的秩序。因此魔鬼又返回,发现它所离开的房子清扫干净,但却是空的,而没有防守。以色列的遇昧之处就在于此。他们已经清除了所有可恶之物,但他们知道鬼魔只是鬼魔之力的显现,一个邪恶的国度是存在的。因此这个房子清除了外邦的污秽之物并装饰了法利赛人的自义之后,里面却没有神,这只会使它更加适于撒但的居住,使它在其中更加安稳;因为借着其中干净与美丽,他作为邪灵的存在与统治就不会被人怀疑。基督继续他的形象比喻,说,这样它“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骄傲、自义、不信及类似的东西,七这个数字是泛指,因此最后的光景---以色列中没有偶像的污秽,并用法利赛式的装饰,就是对律法的研究与实行,来装饰起来---这光景确实比先前有可恶之处的光景更加糟糕。

G 基督对国民的拒绝

§§ 66 马太福音1246-50;马可福音331-35;路加福音819-21

当耶稣向众人讲话时,他的母亲与弟兄来找他要和他讲话;但是群众甚多,他们不能靠近他。就有话传给耶稣说他的母亲与弟兄在人群外,或是房子外面,并想要和他讲话。基督作出一个十分奇怪但却含义颇深的回答,他问了这个问题,“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1248)。对这问题自然的回答应是:那些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但他没有承认血缘关系是真正的关系,却指向他的门徒,就是那些凭信心接受他的人。他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和母亲了。”( 12:50)。这种关系不是由自然出生而确立的,而是根据超自然出生的结果来确立的,这些人借对他的信心而与他发生关系。以色列国民因与亚伯拉罕的关系而声称当弥赛亚来临的时候他们与弥赛亚是有关系的。但基督拒绝了血缘联系构成属灵关系,那些要被接受与他有属灵关系的人是那些借信心与他有关系的人。在那些群众中,有人声称与亚伯拉罕的关系是进入天国的基础。基督则说进入天国必须凭借对他的信心,而不是借偶然的出生。那么在这一段,我们发现法利赛人认定基督是被鬼附的,这拒绝了基督的国民因他们对基督的拒绝,而落入一个比先前没有听到国度之事时更糟糕的处境中。现在将神国给他们的那一位弃绝了那拒绝他的国民。

这一段清楚地预测了神要将以色列国搁置一旁,它为启示神的新的国度计划预备了道路。

H 从拒绝的角度 §§ 67-71

1. 当时代国度的进程

§ 67 马太福音131-53;马可福音41-34;路加福音84-18

当三件事发生的时候,耶稣仍然呆在同一间房子里,这三件事是,(1)鬼附之人的得医治,这事使得法利赛人指责耶稣是被鬼附了;(2)法利赛人要耶稣显神迹来证明他所声称之真实性;(3)基督弃绝了以色列国民。基督现在离开这三件事所发生的房子,退去到海边

这也许是因为他想从躲开这一天颇费口舌的冲突去休息,也许是人太多,他想要去海边找一个更大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听到他讲话。马太记载说,如此众多的人群聚集在他周围,他需要上一条船坐在那儿教导众人。我们读到,当他教导时,“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133)。先前基督并有用那么多的比喻来教导,在这里基督对比喻的使用是大有意义的,当有机会的时候,他的门徒来问他,“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133)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用转借的方法来教导。为了要人能在一个不知的领域里发现真理,某一件人们所熟悉的事从可知的领域转到不可知的领域使人们对其知晓。比如可以使用一个暗喻这样的修辞手法:“我就是门”(109),比喻也可以十分简单,象“你们要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1016)。比喻也可以很复杂 ,包含一个陈述语句,并表达一个主要的要点,尽管同时还有其它的要点。有时还有寓言,寓言是一个陈述,里面有许多作者旨要表达的平行的含义。我们的常使用比喻,但只在很少的情形下使用寓言(如在约翰福音10章,他使用了一整篇牧人与羊之间的寓言) 。尽管寓言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或是非真实的,一个比喻却总是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性。在寓言中的转比是意义上的,而在比喻中的转比却总是通过一个历史事实。要解释任何一个比喻,圣经学生必须首先清楚地辨明比喻中的真理所在,然后他可以将这真理应用在不知领域中要学的真理之上。比如,人要学明基督所说的“我就是门”(109)其中的真理,他必须明白门的本质、功用及目的。门在现实生活中所给人的,就是基督在属灵的领域所给人的。在将知识应用在未知领域之前,必须了解所知领域中的事实。

为要回答门徒问为什么要用比喻这个问题,基督回答说,他用比喻首先是要向一些人启示真理,再就是某些人隐藏真理(1311-15)。如果一个人不考虑历史情形,那么基督的回答就是愚钝的。在整个基督传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将自己作为权能的救主展现在国民面前,这国民已经借基督所行的神迹看到其真实性。基督要求这国民对所显明的证据作出回应,宗教领袖们早已表明要拒绝基督其人并反对其神迹的意向,因为他们认为基督的神迹是出于撒但的能力。基督对那些拒绝他并在不信中抵挡他的人再无话可说。在另一方面,一些人已相信他的话并接受了他,这些人需要教导,基督这时所面临的是一个不信之人与相信之人的混合体---就是那些已接受他和已拒绝他的人。基督并没有想将信的人与不信的人分开,然后只教导那些相信的人。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教导,使那些相信的人会明白,使那些拒绝的人,尽管他们听到,不能明白。有知识的钥匙的信徒可以解释他的教导,不信的人没有那知识的钥匙,因而不能明白他的话。有知识的钥匙的会使用那钥匙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知识的钥匙的人会失去他曾经有过的知识。这就是基督给他的门徒关于他为什么用比喻这个问题的解释。

要合适地解释一个比喻,人需要学习比喻所在的历史背景。耶稣使用比喻来回答那些听过他教导的人的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特别提出来的还是耶稣所理解出来的。耶稣也使用比喻来解决那些他想要传讲但人有困难理解的那些真理问题。那么在解释比喻的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我们的主当时正在探讨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问题被特定地提出来,但在另一些情况下,问题是孕含在先前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就是需要解释了,因为如果解释中显现的真理没有解决那问题,那么这就是假的解释。只有那解释解决了问题才可被接受。这个原则对任何一个人对比喻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检验标准。这个原则也会决定在一个比喻中应该有几个地方可以得出一个类比。只要对一个比喻中的部分解释有助于解答正在讨论的问题,这种解释就是可以的。

在对解释比喻的考虑中,很重要的是要遵守基督下面的话:“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比喻本意是要教导有关国度的真理,我们的主不断使用下面的话,“天国好象”(24节等)。真理总是可以应用在信徒身上的,可以从比喻中学习中得到真理,也可以将真理应用在今天的信徒身上。然而我们必须从我们主的比喻中注意到,他的比喻旨要传讲国度的真理。

有关神与亚伯拉罕(121-371314-161518176-8)、大卫(撒下716;诗891-4)、耶利米(3131-14;结3625-30)和摩西(28-30)所立之约的应验的问题,旧约先知提到的很多。以色列国民等待着弥赛亚的来临来成就这些永恒无条件圣约。弥赛亚要将神的子民从他们的罪中拯救出来,从他们的压迫者手下解救出来,并建立他在其中以和平与公义掌权的国度。这就是以色列的盼望,神所派的先知一直传讲这信息,以此来鼓励并安慰他的子民。约翰所传讲的信息在国中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宣讲说,“天国近了”(32)。对以色列来说,这意味着约翰要介绍所应许的王,他将以大卫的后裔出现,坐在大卫的王位上,统治大卫之家。基督传讲同样的信息,因为他象约翰一样宣告,“天国近了”(417)

耶稣在他第一次去拿撒勒时,向他的拿撒勒同乡传道,读了以赛亚书中的一段,他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421)。当时拿撒勒人的反应预示了这国民的反应,因为那些听见他声称为弥赛亚的人拒绝了他的话与他本人,他们当时想要将置于死地。这国家宗教领袖们一直顽固地拒绝基督的话与他本人。在马太福音12章,这拒绝在领袖们对鬼附之人得医治之事上达到了高潮,当时他们宣称基督从撒但那里得到能力,这表明了他们的对基督的拒绝。基督接着警告人们不要接受那种解释,并提到如果国民坚持这种顽固态度,就会有审判临到他们。基督将这国民弃置于一旁,就是那些在血缘上与他有关系之人,并宣告只有那些凭信心与他发生关系之人才能得到他的接受(1248-50)。那么在基督的心中,这国民的命运已经确定了。

基督后来会宣告神的国已经从以色列手中拿开了,并给那些能结出义的果子的人(2143),耶路撒冷会遭致审判(2437-39)并会落入外邦人的手中(2124)。从这时起基督再也没有公开传讲天国近了的信息;而是表明了国度已经被推迟了,他所预示的不是作王,而是十字架。他来为以色列成就的在神的圣约计划中的预言被推迟到另外一次的来临。因而就有了下面这个问题:大卫式的千禧年国度是神国在地上的影像,当千禧年国度被推迟,那么神的国会怎么样的呢?神的国在地上会取什么样式呢?在目前这个时代神的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基督提到过“天国的奥秘”(1311),他指的不是圣约中的大卫式的或千禧年国度,会有这样的国度,这在旧约中不是个奥秘。它清楚地显明了千禧年国度的特征。但是旧约并没有启示说,在弥赛亚提出的国度与以色列接受王与国度的完全祝福之间会有一个完整的时代。以色列的旧约末世论将时间分为两个时代---目前的时代,就是国民等待弥赛亚来临的时代,和要来的时代,这是一个祝福的时代,从弥赛亚的来临时开始。旧约没有启示说,这个时代会结束于以色列拒绝而不接受基督,也没有显明王有必要将因他的统治而有的祝福推迟至某一未来的事件之时。

马太福音13章中的比喻中的时间段是从以色列对基督的拒绝到将来对弥赛亚的接受。这意味着当基督还在地上的时候,这个计划就开始了,一直到他以大能和大荣耀返回地上时为止。这一时期包括从使徒行传2章中的五旬节到被提时,也主是恩典时代(或称圣灵时代,或称教会时代)。尽管这一期间包括教会时代,但它超过教会时代,因为马太福音13章的比喻中的时间先于五旬节并延伸超过被提时。因此这些比喻主要所涉及的并不是教会的本质、功用和影响,而是表明了至今尚未启示的神在其中掌权的结构,这是在一个先前尚未启示的时代,是因以色列对基督的拒绝才有了这个时代。

在基督的这些讲话中有九个比喻,每一个比喻都给我们有关现今的时代国度的一个特征。现今时代的第一个特征是播种者播种,对此播种有不同的反应,耶稣所描述的情形对他的听众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知道,他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解释。因为在基督的以前的教导中没有对比喻的使用,所以这次他仔细地解释了其中的两个,作为合适明白其它的比喻的引导。

考虑我们主自己的解释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主所教导的三分之一是通过比喻的,若没有他对比喻的解释,我们很容易会误入歧途。在比喻中的种子(133-8)代表话,或是“有关国度的信息,”而土地赐代表个体听众的“心”(19)。在圣经中心经常表明个人的心智能力,那么这里就是一个被听到的信息在被传讲,但对这宣讲有不同的反应。一些种子根本表现出生命的迹象(撒在路边的);一些种子快速发芽(撒在石头上的);一些种子似乎是要结果子,但最后没有结果(撒在荆棘中的)。那么还有的种子结果子百倍、六十倍、或三十倍(23)。在每一个情形中,种子都是一样的,播种者也是一样的,地点也是一样的,决定结果的是土壤的不同。尽管这个比喻通常被称为“撒种的比喻”,但也许将它翻译为“土壤的比喻”更为合适。

通过这个比喻,基督做了几件事,一方面他解释了他的听众的不同的心态对他作为好种子播种者的所作事工的不同反应,一些人拒绝听;一些人听了而高兴地接受了好信息,却没有持守;一些人听了,但很快就因生活的忧虑及对物质财富的贪欲而将真理忘掉。但一些种子结出丰盛的果实,因为土壤预备得好。基督不仅仅解释了对他传道的不同的反应,也在他教导有关来世真理的时候显明了人们对他的门徒的传道的不同的反应。对他们的传道的反应也就是以色列对他的传道的反应。但让我们从这个比喻中看到目前的世代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会有话语的播种,对这话语会有不同的反应。

马可记载了耶稣有关撒种的第二个比喻。这第二个比喻(426-29)旨要教导,结的果子不仅取决于播种者,而且也取决于种子本身。这个比喻是,一个人在他地里播种;然后,不考虑他作了什么,这种子发芽,长出嫩枝,长大,结实,最后他获大丰收。因为十一个门徒将要被派将一个信息传遍地极(2819-20),他们很容易会认为这丰收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基督想要清楚的表明,任何的丰收都取决于播种,然后让种子里的生命成长,在丰收季节结果,以此来显明这种子到底如何。

第三个比喻是种在麦子中的草(1324-29)。这比喻是要补充第一个比喻,并教导在播种神的话语之时会有虚假之种的播种。土地是种了好种子,播种者期待着他的劳苦能有收获,后来人告诉他有不好的东西播种在地里,他说是一个敌人来在那地里种下杂草的种子。

根据常人的观点,这些毒麦代表植物学上所称的“有须的毒麦”(Lolium temulentum),是一种有毒黑麦,在东方十分常见,“在长穗之前完全与麦子相同”或者(根据一些人的说法)称为“蔓延的麦子”或“睡草”(Triticum repens),它的根在地下蔓延缠绕正常的麦根。但这比喻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记得,根据古代犹太人(现代的东方人确实如此)的思想,这些毒麦并不是与正常的麦子的种类不同,而只是一种麦子的变种。不管是神话中还是象征性的,拉比主义认为,在大洪水之前甚至土地都犯有通奸罪,因此当麦子种下时长出毒麦。因此听到耶稣讲道的那些犹太人会认为这些毒麦是麦子的变种,最初产生于大洪水时,是因地的堕落而有,但是现在,哎呀,他们的地里到处都是;与麦子根本无法区分,直到结实的时候才看得出来:有害、有毒、而且若不想要正常的麦子无用,还得要将它们与麦子分开。

播种毒麦明显是紧跟在播种好种子之后,然后两种种子一同发芽生长,在等候丰收期间,明显可以知道在麦地里有人种了草,草的存在明显会挤压麦子的生长。仆人关心他们的劳苦的结果,他们建议将草从地里除掉。然而主人知道,不可能将草从地里除掉,除非将麦子一同拔出来。他们的根缠绕在一起,因此不可能在不毁坏麦子的情况下将毒麦除掉。因此仆人们被命令让两者都长熟,在麦子收获季节就可以将好麦子与无用的草分开,将草收集在一起烧掉,将麦子收集在仓里。因此基督是在提醒人们,在他们播种好种子的时候,要防备撒但播种假种子,或是假道理的工作。

基督在这个比喻中被看为是播种者,他解释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1337),在这个比喻的地就是世界,因为基督的目的是要他的真理传播在全世界。播在全世界的好种子就是“天国之子”(38)。因此我们看到,那些有真理知识的人会分散在全世界,这样真理就可能通过他们传播出去。与些同时,撒但也会将他的使者派至世界各地播种假种子。这个比喻预示了在末世的一个审判,就是将得救与未得救的人分开,因此象先前所提到的,这些比喻是有关国度的。这预示了神的儿女们传道的收获,这传道会使很多人进入主在地上的建立于他第二次降临时的千禧年国度。但那些拒绝他的话并跟随撒但的话的人就会被排除于国度之外。因此麦子被收进的仓就是应许给以色列的千禧年国度。

第四个比喻,是芥菜种的比喻,启示了国度的这个新结构会有一个几乎不可见的开端(1331-32),比喻中所强调的是小的种子与结出的巨大的果实之间的对比。“象芥菜种一样的小”是犹太人的一个谚语,表明非常小的量。Edersheim说:

---“象芥菜种一样的小”这种提法,已经成了谚语式的,不仅我们的主,就连犹太人与常常使用,用来表明最小的量,比如象一滴血,一点污秽或是天空中的一丝阳光---。

如芥菜种式的成长在当时也是一个事实,而确实在东方可以看得到.

这是此比喻中第一也是首要的一点,另外的一点,是有关鸟被吸引栖身在其上,“宿”字而意义是在那里“搭窝”,或是在其荫下栖身,这一点是次要的。当然,在这幅图画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白,这个特点就是,鸟会被吸引到芥菜树之处。我们知道在巴勒斯坦,芥菜种与其它食物混在一起,或单独作鸽子的食物,其它的鸟当然会被吸引过来。这大致的意思会更容易明白,就是,一棵树的繁多的枝叶会给天上的鸟提供栖身之所,这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旧约的比喻,在旧约中它用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给天下的各国庇护之处。

因此这比喻会叫人看到这一点,以谦卑不妥协的姿态出现,作为微小的种子种在世界里的天国,会生长超过所有其它的植物,并给天下的万国以庇护之处,这一点对犹太人充满了奥秘,对门徒却十分容易解释。

在一年之中,从那个微不足道的种子长出一个大得可以叫鸟栖身的大树。但以理书4:12和以西结书316使用一个大树的比喻,在大树中鸟来栖身,来象征一个可能保护许多人民的大国。

先前的王国都是借军力建立的,巴比伦被马代波斯的军事力量所毁灭;马代波斯被亚力山在和他的希腊军队所毁灭;希腊帝国败于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之下。那么各帝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帝国比前一个帝国展现更强的军力的历史。然而,在基督所显明的现今时代要出现的国度却不是这样的情况。起始微小,它会成长,直到长出众多的枝叶给所有来栖身之人以祝福。基督会任命十一个门徒成为他的使者(1718)。这将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开始,然而基督预言世界会借这微小的开始听到他的信息。

就这样,这比喻教导了国度的新结构,尽管它起始微小,但它最后会扩展到地极。

第五个比喻是要表明国度的计划是如何在目前的世代发展及运行。一些人将这个提为酵的比喻,但这样的提法将重点放在酵上或是它所代表的,而实际上这是酵在面里的比喻(1333)。因此这比喻强调的是酵所做的或酵是如何作工的,三斗面是一个家庭主妇为一家人所做饮食的面量。当酵放在面里后,它就开始稳步、持续、不可恢复的一个过程,这过程一直持续到整团而都发起来。基督借此在教导,天国不是通过外面方法来建立,因为没有什么外部的力量可使面发起来。相反,新的国度将会借内部的力量持续不断地运作,直至整团发起来。这里的所强调的是圣灵与他对世界的传道。基督后来会在约翰福音1526167-11节再一次提到这个。Edersheim说“当人在里面接受神的国时,就象是藏在里面的酵,但却会逐渐地扩展、同化并改变整个我们普通的生活。”

第六个与第七个比喻,共同显明了通过这个世代神所得到的,在藏在地里之宝的比喻里(1344),基督表明了,以色列中众多的人会通过目前的世代成为神所赎买的“宝贵的产业”(195;申142;诗1354)。在马太福音13章中的比喻中基督已经解释了地是指世界(38);因此这个比喻描绘的是因被管教而被离开地土,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神特殊的产业。当提多入侵耶路撒冷将人民从他们的土地上驱赶出走时,这成了事实。为了叫比喻中的那失去财宝的人重得回他所失去的,他有必要购买财宝藏其中的田地,基督借着他的死做了这一点:“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一22)。直到基督第二次来这财宝才会成为它合法拥有者的财产(24:31)

在商人寻珍珠的比喻里(1345-46),基督启示了,神仅仅从以色列中得到财宝,也会从外邦人中得到财宝,这一点可以从珍珠出于海中这事实中判定出来。圣经中海常常代表外邦人的国,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神通过赎买,在外邦人所得财宝归给了神。

第八个比喻启示了,国度的这种形式会结束于一个将义从与不义之人分开的审判之时,从海中拉起的网里面有各样的鱼,一些有用,一些无用(1347-48),因此有必要将有用与无用的分开。有用的被装在篮子里,无用的被扔掉。基督教导说,这世代会在审判中结束,在这个审判中会决定谁进入千禧年国度,谁被排除在外。义是进入天国的必要条件,义人被带入天国,不义之人被排除在外。恶人的命运不是天国的祝福,而是永火的审判。有关在建立千禧年国度之前的审判的相同的真理在马太福音251-30节也有教导,在那里耶稣预言对以色列国的审判,在31-46节也提到,在那里耶稣描述了对活着的外邦人的审判。这里所预言的审判不是对死人的审判而是对活从的审判,它会发生在基督第二次降临地球时。

最后一个比喻是一个家主的比喻(1352)。它教导,国度新结构中的一些特点与先前启示的千禧年国度的特点是相同的,它也教导,其它的特点完全是新的,与所启示出来的千禧年国度中的形式没有对应。在这个比喻中,家主进入他的仓库,拿出东西来满足他家人的他所知道的需要。基督一直在宣传的真理比作是家主的财宝。基督提出了先前启示过的可以称为旧的的一些真理;他也启示了其它先前没有启示过因而是新的的真理。

那么,当我们探讨这些比喻时,我们发现根据以色列结基督的拒绝,他预见了千禧年国度的推迟。他宣告要引入国度的新形式,其期间是以从色列对基督的拒绝至再来时对基督的接受。这目前的时代国度的新形式的特点是,对话语的播种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土壤的预备(土壤的比喻)。从播种而来的丰收是播种下去的种子中的生命的结果(种子自己生长),也有播种恶种的(杂草的比喻)。国度的新形式开始于微小之处,但却会成长壮大(芥菜种的比喻)。国度的能量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面中酵的比喻)。神会通过现今的世代收特殊的财宝归他自己(隐藏的财宝瑟无价珍珠的比喻)。国度目前的形式会结束于一个审判,这审判会决定什么人是义有权进入未来的千禧年国,也决定什么人是不义之人,并将他们从未来的千禧年国中排除在外。

2 对自然的权柄

§ 68 马太福音81823-27;马可福音435-41;路加福音822-25

对主来说这是精疲力竭的一天,马可记载,当晚上来到的时候,他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435)Shepard 描述了这情形:

他们从迦百农出发,也许想要在湖东北边的伯赛大-朱利亚斯附近停靠,在那里的山上他们能找到安息的地方,那里离城里很近,可以搞到食物,并在那里完全的休息一些时间。

在船上他很疲倦,就在掌舵人附近的船尾躺下睡了,这是这卷福音书唯一记载的一次耶稣睡觉。

带有人性的耶稣疲倦困乏,沉浸在深睡中,微风吹拂,小船轻摇。这是一幅人性的救主于一只小船里安息在美丽的加利利海之中的图画。在他的附近,有的门徒在谈论着一天所发生的事,其它的门徒在驾着小船行驶在安静的水面上,这一天的最后一道光线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夜晚于这宁静景象之中降临。点点的星光闪亮于叙利亚的夜空,给这航行在这宁静的海面上以前行的亮光。

但这安静诗一般的景象肯定快要改变,温和的东北轻风突然转强,湖的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上起了厚云,天空变得越来越暗,只一会儿的功夫,一股狂风从北部的黑门山上沿着约但峡谷吹泻下来,临到他们。暴风时刻增狂,最后变成了一股巨大的风暴(seismos),将海吹得如同地震一般。这时海浪剧烈地吹打着小船,很快就要将小船灌满水了,一次又一次地风浪几乎要将小船淹没。他们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而我们的主躺在舵手的位置上,在沉睡之中。

这厉害的风暴在这些当中产生了恐惧,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加利利的风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的是渔夫,他们意识到了他们危险的境地。路加的记载说,“甚是危险”(823),在惊恐之中,门徒们喊道,“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了”(825),基督先是责备了门徒,他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26),然后他斥责风浪。

即使主在睡觉时,他仍然是主,但是他们没有明白他是大自然的主,他现在站在狂吼的风浪中,在他的威严中平静安稳,没有丝毫的惊惧和疑惑,他象对人讲话一样对风浪说,“住了吧!静了吧!”他斥责风浪就象它们是动物一样。立刻风浪就平静了,这是个神迹!在风停止之后,浪总是逐渐消退,但这一次湖却立刻平静了。

基督在这里显明了他借口中的话创造世界的同样的权柄,他创造世界的权柄可以控制在自然的因素,有一天所有的大自然会顺服他的权柄却会他的控制之下。基督在这里通过这个神迹显明了他是创造的主,然而有一天创造物会归于他的掌管之下。基督问,“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实际上是要他们相信他和他的话,他先前对他们说过,“我们渡到那边去吧”(435),这话显明了基督的旨意,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拦阻他旨意的实现。当这些称他为“主”或“夫子”的时候,他们是承认他其人,对基督与基督话语的信心会将他们从恐惧中救离出来。这国民的领袖可以拒绝他与他的话,但这神迹却是要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他与他话语的信心,这样信徒就可能在前途任何的经历中可以忍耐。

3. 对鬼魔的权柄

§ 69 马太福音828-34;马可福音5:1-20;路加福音826-39

在风平浪静之后,耶稣与他的门徒来到路加称为格拉森人的地方,格拉森位于彼里亚境内,其中还有格拉什,这是底加波里的城市之一。马太说他来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加大拉是位于格拉森境内加利利海东北部六英里远的地方。因此在这处记载中没有冲突,一个提到的是大的范围,一个提到的是具体的地点。 Rarrar描述基督上岸后的景象。

他在这里所遇到的是人的怒气、疯狂与堕落,甚至比海上的风暴更加可怕惊惧。他刚一上岸,从岩石洞的坟墓中跑出一个烈怒疯狂的人,这完全是因鬼附。在他们所夸耀的古代文明中,没有医院,没有收容所,没有精神病院,这个阶层的人十分不幸,他们与交往十分危险,只能从他们的同胞中将他们赶出去,并用残忍的方法将他们束缚。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不可教化,他们就只能在巴勒斯坦众多的山洞中栖息,这些山洞被犹太人用来作墓地。明显的是,这些污秽可怕之地,人们对其有恐怖的联想,这会加重其糟糕的状况;这个人长期处这种苦难之中,已没有控制他的可能性了。有人试图要将他捆绑,但在他的疯狂中,他行使超自然的力量,总是将捆索挣开,将其打碎;现在他被抛弃于这荒山凄凉之地,日夜叫喊,四处游荡咆哮,用石头砍砸自己,对自己与他人都十分危险。

这人光景是因鬼附,因为他足可能控制自己的器官,从远处认出耶稣来。当他认出他时,他仆倒到耶稣的脚下。在他里面的鬼认出基督,并大声叫喊。象先前的情形一样,鬼魔们认出基督,称他为“至高神儿子”(57),他们也承认基督作为审判者的权柄,因为他们请求他不要折磨他们。他回答了基督所问的有关身份的问题,说,“我的名字叫群(军团)(9),这表明这人被众多的鬼所附。一个罗马军团由六千士兵组成,由些我们可看出他里面鬼的众多。这些鬼预见了他们未来的审判,因为他们“再三地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10)Shepard提出了这请求的意义。

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去地狱有三个门:沙漠(数1633)、海(拿22)、和耶路撒冷(赛319),在这种思想的印象中,这被鬼附之人求他“不要把他们送到远离这地区的地方。”这人心中想到的是不是东部的旷野呢?这些鬼魔通过这人请求耶稣不要把他们送到无底洞就是深海(创12711),就是鬼魔所居住之处(启91-11)。

不愿去无底洞,他们请求被允许进入附近吃草的猪群,基督允许了他们。当这些鬼魔进入猪群时,这群大约有两千头的猪群冲下堤岸进入湖里淹死。对此通常提出的一个反对就是,基督似乎对他人的财富并不关心,然而我们必须记得,在基督的生命中的这个时候,整个国民都在争辨他这个人;这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他们所作的决定。在这个国民的领袖们的抵挡面前,基督借此机显明,他有足够的权柄来控制一大群可以毁灭这么多猪的鬼的行动。领袖们将基督的能力归于撒但。然而,基督表明,他可以通过一句知,就能命令鬼魔,使他们听从他的权柄。因此,他不是受撒但的控制,而是控制撒但的仆役。

放牧猪群的人将全村的人召集来并见证了这神迹的结果,当人们聚集来看到耶稣所行之事时,他们“就害怕”(515),这些人害怕有这样的权柄的人在他们中间;他们请求他离开他们的地方。尽管得医治的人想要继续与基督同行,但他告诉他返回家里,通过他的话与他已经改变的生命来见证神在他们中间的工作。

4. 对疾病与死亡的权柄

§ 70 马太福音918-26;马可福音5:21-43;路加福音840-56

因为耶稣在彼里亚不受欢迎,他返回迦百农地区,当他的船靠岸的时候,一大群人聚集在他周围。我们可以推测,耶稣借此机会教导人群,这时,睚鲁,一个管会堂的人,因他迫切的需要而仆到在耶稣的脚下。他的女儿要死了,他请求基督,“求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523)。睚鲁很要可能是先前百夫长所派求耶稣医治其仆人之人中的一个。如果是这此,他是有证据,知道基督可以医治病人。Edershiem说:

因为他的孩子快要死了,他也听过耶稣所行过大的神迹,因此他一定是希望耶稣会在他的身上的行这医治的神迹,对于这一点,当我们记得耶稣是如何经常地在这个管会堂之人的邀请之下在会堂中讲道,及他的话语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不会感到吃惊了。没有必要假定他是那些为百夫长请求的长老中的一个;因他目前的请求的方式与此假定十分矛盾。但毕竟,他所说的话完全是当时的犹太人可能对一个拉比所说的话,而且他对其讲话的拉比被所有的迦百农的众人认出是耶稣,这些众人并不相信那些犹太的法利赛人对耶稣的可怕的指控。尽管我们不能找到任何一个大拉比按手医治的例子,但是按手医治与祷告结合却是与当时犹太人的观点相合的。

基督回应了他的请求,向睚鲁的家走去,睚鲁的请求表明他对基督的信心,现在这信心经历了考验。既然他的女儿正在死去,似乎他们需要急速赶到他的家;但是耶稣另外一人的需要,而打断了他们的行进。一个妇女病了十八年,使她不洁净,因为她无法与同族人相处在一起。尽管她从许多的医生那里寻求帮助,并且花尽了所有的钱,她还是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路加提到她这种情形是无法医治的(843),她对基督的信心使她穿过人群,“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燧子(44)”。这妇女的行动是大有意义的,一个臣民触摸国王的长袍是表明忠心与对他权柄的顺服。因此这妇女的行动表明她承认基督的权柄。这是她请求帮助的基础,这是信心的触摸,书中记载说“血漏就立刻止住了”(44)

传统认为她是一个外邦妇女,这似乎合理,因为一个犹太女子很少会冒险进入人群中,这样会使所有的人因她的不洁而受到污秽。

Edersheim说:

使这女人遭受十二年痛苦的疾病,会使她成为利未式的“不洁”。在巴勒斯坦,这种病一定不是罕见的,而且如现代科学所发现的那样,它是极为棘手的疾病,根据为这病所开种类繁多的处方及处方的特点也可判断出这一点。在Talmud书典中的一页中,记载了不下十一种处方,其中最多只有六种具有滋补作用,而其它只是迷信的产物,寻求那些方法是因无知。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在所有这些处方中,当得病妇女服用时,人要对她说:“从血漏中起来(Qum)吧。”在主进行医治的情形中,并不仅仅是他采取的方法,而且他没有说在医治睚鲁的女儿时所说“起来”这话使人惊异。但这里我们注意到与拉比们魔法式的医治方法的明显不同,他即没有采取那些处方,也没有对那个在他后面摸他的衣裳燧子的妇女说“起来。”

摸了他的衣裳燧子之后,这女人想要不知不觉中离开,耶稣问是谁摸了他的衣裳燧子,门徒认为这问题有些不全情理,但耶稣知道这是出于信心的一摸,而不是人群的拥挤。这女人公开地承认了是她触摸了他,并讲出了原因(847),对她的信心的回应,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48)

也许她想不被人知觉地离开,但却没成,耶稣知道有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他转身来,对于他问是谁触摸了他的问题,他的门徒不解,彼得则提到有众多的群众在拥挤他。但他继续寻视四周看是谁作的这事。摸我的是谁?他说,“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这时,这妇女害怕战悚,意识到已经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知道不能再隐藏,就进前来仆到他面前,在所有的人面前告诉了他事实真相,她触摸他的动机、她这些年来所受的苦,及现在她得医治的喜乐。耶稣立刻对这坦率的回答作出了回应。

“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继续在身心的无病中保持完全吧!”她得到有怜悯的身体的医治,并罪的得赦免。若是她就那么从人群中溜掉而没有承认一切的话,那么她的罪就得不到的赦免了。

就在基督与这个女人讲话延迟期间,从睚鲁家传来消息,说他的女儿已经死了。基督讲了一句话来鼓励睚鲁,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850)。他们到家里,基督向那些哀悼者宣告说那女儿只有睡了,人们知道她已经死了。对人来说,身体的死亡是不可恢复的,但对神来说,它只是一个状态,每个人都会从其中醒来的,因此它可称为睡。基督进入了孩子停留的房间,拉起她的手,根据旧约律法,这样作会惹致污秽的,但非但耶稣没有受污秽,他给了那尸体以生命;基督命令说,“女儿,起来吧!”她主站起来了。基督表明了他持续的爱,叫人给她食物吃。就这样,基督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权柄,就象他先前表明了他对自然与鬼魔的权柄一样。

5 对眼瞎的权柄

§ 71 马太福音927-34

以赛亚描述了弥赛亚要带来的祝福:“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象鹿;哑吧的舌头必能歌唱。”(以赛亚书355-6)。耶稣不断地在以赛亚所预言的范围内行神迹,来显明他弥赛亚的权柄。比如,他遇见两个瞎子时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的祈求很有意义:“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的吧!”(927) 既然大卫的子孙是弥赛亚的头衔,这些人实际上是在表明,他们已经听到了耶稣对自己的显明,并呼求他行一个弥赛亚式的神迹。尽管基督在满足的人们的需要时在人没有信心时行一些神迹(参路2251),但对行弥赛亚式的神迹的要求,他要求人的信心。因此基督问他们,“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28),他们承认说,“主啊,我们信。”他们再一次提到弥赛亚的头衔“主”(参诗1101)。作为对他们信心的回应,基督满足了他们的请求,除掉了他们的瞎眼。有人说得很好:

在基督的时代,人们首先学会相信他其人,然后相信他的话;在圣灵所作的工作中,我们首先相信是他的话,然后是他其人。

这个神迹不仅仅是对基督其的启示,因为只有神才能恢复人的瞎眼,但也表明了弥赛亚来为以色列所做之事。犹太人灵里是瞎眼的,不认识神,弥赛亚来向他们启示神(118),因为他们没有在信心中转向他,他们的瞎眼没有被除掉(5)。尽管他是弥赛亚并可以向这国民启示天父,但这国民不会从他的来临得到益处,直到他们象这些瞎眼之人在信心中转向他时。国民的领袖已经表明了他们拒绝基督的决心;因此他这样命令这些瞎眼的人,“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930)。基督先前已说过除了约拿的神迹,他再没有什么神迹给这国民了(1239)。因此基督没有想要这些人成为国民的见证人。

当基督离开这房子的时候,一个被鬼附而哑巴之人被带来他的面前,基督医治了他(932-33)。这进一步表明了应验了以赛亚有关弥赛亚的预言(355-6)

这些神迹使众人惊异,人们不得不承认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他们的反应表明了他们愿意因他所声称的而接受耶稣。但再一次法利赛人将耶稣的能力归于撒但,而没有归给神。在如此的证据之下法利赛人仍然顽固的拒绝。

I. 在拿撒勒被拒绝

§ 72 马太福音1354-48;马可福音61-6a

据圣经所记,耶稣最后一次返回了拿撒勒,象先前所做的一样,他进入了会堂,再一次承担了拉比的角色,开始教导。会堂是专门学习圣经的地方,因此无疑基督教导了圣经。在他的教导的反应中,会众需面临他是谁的问题。耶稣是在一个木匠家里长大,没有在拉比们所接受的学校里受教,因此众人不能明白他从那里得到的这些圣经知识。他们的问题显明了他们的态度,“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62)。拉比式的教导包括传统解释的照搬,因此众人对他知识的来源有怀疑。他们衡量他的话与他作的事,他们承认这样的知识不可能追溯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可能教导他律法的知识(67)。他们会知道,在这同一家庭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们中,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可以表现出如此的知识,作如此的事。因为基督没有在一个可接受的教师手下受过教导,因此众人就反对他的话语。事实上,“他们就厌弃他”(63) 。尽管整个犹太地与加利利地,甚至在这些以外的地区的众人接受耶稣的话为先知的知话,但似乎拿撒勒村对他的传道完全没有反应。这些人的不信使基督不可能再行神迹,来证明他向他们所宣讲的话语的真实性(5)。有限之人的不信“束缚了无限的神的全能”。在拿撒勒的反应表明瞎眼是多么地黑暗,及这些人是多么地不能接受光。

J. 希律的死

§ 73 马太福音141-2;马可福音614-29;路加福音97-9

耶稣的名声此时传遍了加利利,甚至传到在提彼里斯的希律安提伯的宫殿里,大希律的邪恶、狡诈并骄奢淫逸的儿子来说,他自己就是一个罪恶野蛮的怪物,在他的父亲三十二年前死的时候,加利利与彼里亚的领地就落入他的掌管之中,在那之后他很快就与阿拉伯酋长Aretas的女儿结婚;但在他于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的罗马家里作客时就落入希罗底的诱惑中,她是他兄弟的妻子,她不是仅满足于财富,而有野心于王位。这诱惑的结果就是,Aretas的女儿获准去Machaerus并跳到她父亲那里,与此同时,安提伯就在这乱伦与通奸式的婚姻中与Aristobulusr女儿,也是他的侄女希罗底结合了。

耶稣已经由约翰向以色列介绍为是王,耶稣也将自己展现为王,根据此事实,希律先前没有注意到他,确是很令人吃惊。Shepard 解释说:

以些之前他没有听到耶稣,这似乎很奇怪,皇家听到属灵消息(Bengel)很迟。他没有听到或至少没有关注有关耶稣的工作这事实可以解释为是,他有一段时间不在那里,而是在罗马,还有以他的失败而告终的他与他的岳父,阿拉伯王发生的矛盾,以及他忙于建筑楼宇,还有,象约瑟福斯所提到的那样,他喜爱安逸宴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犹太人中的宗教生活及其它的事物不关心。

当希律确听到有关消息时,他寻问有关耶稣的消息,并要他的策士们解释,一些人因为耶稣与约翰的信息相类似,就说他们是同一人;其他人说耶稣是以利亚,因为犹太人期待以利亚在弥赛亚之前来到;而且犹太人知道以利亚斥责罪,并呼求人们悔改,以避免要来临的审判。还有一些人说得更不确定,上述的解释都要求复活的神迹来证明。一些人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承认耶稣是作为神的使者而来,这些人说他与先前在他们的先祖时代兴起的先知相象。听了这些解释,希律选择了第一种,也许是因良心不安,他接受了一个复活的可能性,他相信耶稣是他所斩的约翰。记载解释了导致约翰死亡的情况,似乎有两种原因解释约翰的被囚。Hoehner 说:

福音书作者与约瑟福斯都提到安提伯囚禁约翰的动机,约瑟福斯的记载很简短,他说安提伯害怕几乎叫约翰鼓动得要骚动的人们。因此安提伯认为需要根本上解决这件事,避免骚乱的发生。因此,约翰在Marchaerus被囚并在那里被杀。

在另一方面,福音书作者们关于约翰的被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因为约翰责备安提伯与希罗底的婚姻是违反律法的,也确实是这样,既然希罗底与安提伯的兄弟结过婚。

Shepard形象地描绘了与约翰之死有关的事件。

很有可能的是,斩头是发生在加利利战役期间或是在其结束时,Swete认为约翰被杀的消息似乎使耶稣结束了巡回布道,但马太所用的过去时表明,耶稣的巡回布道是在那之前的时间发生的。约翰的门徒去告诉耶稣,他听到后就乘一条船退去(太14:12f)。斩头也许是发生在Marchaerus,这地方是位于靠阿拉伯边界上的彼里亚的最远处,是在这里他将约翰囚禁在营垒里,原因是约翰责备了他与希罗底的不正当的婚姻关系,他派人去将约翰逮捕,也许是在埃嫩,约翰传道活动的中心,然后将他捆索,秘密沿着约但河东岸带到他严密防守的宫殿,他的宫殿是建在无可攻破的高处,俯瞰死海。这些也许都是约翰被杀之前一年的事。约翰被囚在监狱里,他被应许可能得自由,因为希律不断地找他谈话,有很长的时间明显是被约翰所影响。但这被囚之人“因希罗底的缘故” 一直被关押。约翰是个无畏的先知,高贵之人与低下之人的罪他都斥责。一些人认为希律请约翰他的宫殿是通过狡诈的方法,然后将他囚禁在狱中。这完全与他的狡诈本性相合,但如果他是这样作的,它与逮捕是毫无二致的,其后的动机都是因为约翰斥责了他乱伦似的婚姻。情况似乎是,约翰事先被希律召来私下谈话,看看他的态度是否可以改变,但是多少次严峻的先知都是说“你不可娶她”(利18:16)。在我们现今这个世代,对奸淫式婚姻是太需要这样勇敢的斥责了。马可又形象地说道,“希罗底怀恨他,”根据希腊谚语,她就是“厌恶他”。她想要杀他但是当时不能。她心有意,但没有能力,因为她注意着他,等待她的时机。

唯一使她不能实施她的恶毒计划的就是希律害怕约翰,他害怕摩西律法的咒诅会临到他。他知道约翰是圣人,是义人,没有作过任何错事,因此他“保护他”免受希罗底的诡计的陷害,他高兴听他讲论,并根据他的建议作很多事。

但阴谋险恶的耶洗别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在希律统治或更有可能是他的生日宴会上,他在Machaerus的宫殿为他下属的领主、军营里的官长社会高层权贵们大摆宴席。希罗底的女儿撒罗密被她的母亲诱惑成为一个以低俗取乐的舞女,当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这十七岁的少女带着迷人的美丽进来,在放荡半醉的狂欢者面前表演舞蹈,这舞虚浮放荡,使希律和客厅中睡椅上脆弱的宴客们极为高兴。她进前在客人中间表演希罗底事先安排好的淫荡的舞蹈。

半醉的安提伯落入狡诈的希罗底的圈套,她所请求不到的东西现在通过她的狡诈而得到。希律起誓答应给这个少女任何她所要的东西,甚至是他的国的一半。这女孩子正如她母亲所期待的,去问她她该要什么,“施洗约翰的头,”回答是。无疑地,这女孩子从这可怕的要求中退缩,因为我们从马太的记载中知道,她母亲将推向前,立刻叫她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她很快地带着可怕的轻率与匆忙进来提出了这个血腥的要求。

这半醉的分封之王发现他被欺弄了,十分难过,他一定是想从这个可怕的谋杀中抽身,他完全有可能否认了他所起过的这个愚蠢的誓言,打破这个誓言会得到人的遵敬的。但是因他的骄傲及酒醉的客人们众声的批评胜过任何一点的良心的发现或是公义感,因此他派刽子手立刻去地牢,将约翰斩了头---。快速报复的名声落在安提伯与他的奸妇情人希罗底的头上。即使在这时,良心的愤怒在不断地追逐着他,他肯定耶稣一定是死里复活的约翰。不久之后,邪恶的野心家希罗底领他去了罗马想要得到给了希罗底的兄弟亚基帕的王的头衔。但他非但没有得到这个头衔,反而连他自己的统治权与丢掉了,他被贬到离西班牙边境不远处高芦的Lugdumin,后来他与希罗底在那里无声无尊地死去。撒罗密与她的叔叔腓力结婚,就是Trachonitis 与Gatanea的分封王,但很快她就成了寡妇,从历史上消失了。传统说她很早就可怕地死掉了。

在福音书中,约翰的死预示了耶稣向其展现为权能的救主的国民对耶稣基督的拒绝。

 

王对十二使徒的指示 §§ 74-97

A 使五千人吃饱

§74马太福音1413-21;马可福音630-44;路加福音910-17;约翰福音61-13

这一期间有六个月,从春季到秋季---,就在主被钉十字架之前的一年。在下六个月里耶稣主要的目的是给他的门徒特殊的指示与训练。共有四次从希律的境内离开的退修---,原因是:犹太人领袖的敌对,使工人们离开低地的炎热到山地休养,得到他们的工作报告,给十二使徒特殊的指示与训练,并避开狂热拥他为王的群众,以及希律安提伯对他可能有的妒忌与诡计。在退修中耶稣与使徒们过海去了伯赛大-朱里亚斯、推罗与西顿边境、及加利利海东南部的底加波利附近、及西里西亚-腓利派地区。这次巡回的大部分范围是在分封王腓利的辖管范围之内,他是希律家族中算是对人最无害的一位。

领袖们指控耶稣被鬼附(太12:24)及施洗约翰死(太14)在基督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个转折点,他不再从一公开的布道,而是致力于教导十二使徒如何继续天父交托给他的事工。

在前一章中所描述的情形中,耶稣决定立刻离开迦百农;这也许也是为了他的门徒的缘故,他们也需要休息;也是为了众人,他们有可能在约翰被杀之后会有骚动;目前来讲是使他自己及他的跟随者们从希律的管区之内退离。为了这个目的,他选择了这个地方,在安提伯管区之外,靠近迦百农的地方。这是伯赛大(我们可称之为鱼城),在加利利东部分边境,恰在分封王腓利的辖管范围之内。起初这里是一个小村壮,腓利将其变为城市,以该撒女儿命名为朱里亚斯,它座落在约但河的西岸,就在河流进入加利利湖的入口处。

为要休息,耶稣暗暗乘船离开迦百农,然而众人发现他的目标就步行而去,他们先于小船到达,在耶稣到的时候他们在那里等着。

当时的情形是,逾越节近了,所以一定有许多人开始动身去耶路撒冷,绕加利利湖,经过彼里亚,这也部分解释了如此众多的人流。这也许与约翰的被杀有关,他们愿意聚集在耶稣那里,因此也确定了书中所记载的。

耶稣和他和门徒十分想得到休息,基督一看见这些群众就动了同情心,作为一个忠实牧养群羊的牧人,基督向这没有牧人的群羊讲道,“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可6:34)。这对彼得后来提到的用神的话牧养群羊的需要的话题有一些启示(彼前5:2)。

当基督考虑这些人的属灵需要时,门徒考虑的是肉身的需要,他们看到这些人饥饿需要食物。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结束教导,这样他们就可能离开去附近的村庄买食物。但基督不仅关心他们的属灵需要,也关心他们的肉身需要,他吩咐十二门徒供应他们的需要。门徒们听到这吩咐都持怀疑的态度,他们很快地计算出提供这些人食物需要一个人八个月的工资(可6:37),这些钱当时是得不到的,当然在那样荒芜的地方也就得不到那么的食物。基督问他们自己手中有多少食物。

当安德烈去看那个打鱼的小孩所带的食物还有多少时,他知道了就回来说,“他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他又在半信半疑中说,“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只有在第四个福音书中才提到这话,我们本能地感觉到这话触及到真理与生命,也是这位福音书作者提到另个两处深具意义之事,而且其意义比乍看起来有深远得多。

当我们读到这五个饼是大麦饼,我们就知道主与他的门徒都甘愿吃用那种最差的食物,的确,大麦饼是人口皆认的最低劣的一种食物。因此就如Mishnah书卷中所提到的那样,所有其他人的祭是麦子的,而被指责为犯奸淫罪的妇女要用大麦献祭,因为(R迦马列所讲),因为她的行为是牲畜性的,那么她的祭也是牲畜性。

他们的回答就是承认他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完成基督托付给他们的责任(37节),但当他们将所有的给主之后,这食物就大大增加,这样“他们都吃,并且都吃饱了”(可6:42),还剩下很多。尽管行这个神迹是为满足众人的饥饿,但耶稣主要还是在教导十二使徒有关他们所预备的事工的本质。他们会遇到众多的无人牧养灵里饥饿的群羊。“给他们吃”会是他们的责任(37节)。基督的跟随者他们自己并没有能力来满足人们属灵的需要,但当他们将他们所有的交给主时,主会接受并大增加其量并用其来满足众人的需要。这事工是属于主的,但却是通过作为他代表的门徒来实行的,并不是门徒所拥有的使他们成为好牧人,而是他们所交给主要主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东西才是重要的。要释放所交托给他们的事工,门徒们必须依靠他,使他们能为他所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饥饿群羊的牧者。

B. 基督拒绝众人拥立他为王

§ 75 马太福音1422-23;马可福音645-46;约翰福音614-15

基督派他的门徒过湖去伯赛大,他留下遣散人群。在与他们会合之前,他去到附近的山上去祷告。然而,人群不愿散去。他们因在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中所看到的证据而寻找耶稣,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确信耶稣是摩西所提到的先知(参申1815)。耶稣知道人群是要他作王,无疑,众人得知受人欢迎的先知约翰被杀十分难过,他们知道希律是想通过约翰的死来抵挡耶稣作弥赛亚王。跟随耶稣的群众渴望有一个王来将他们从罗马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用一个和平公义的国度来代替罗马的残暴统治,因此他们想要拥立基督为王。尽管基督展现自己为王,他还是退到山中去,这样人们就无法找到他。既然国民的领袖已经拒绝了他,那么他的国度得要延迟,直到国民在信心中归向他。尽管人们承认耶稣是展现自己为王,但他们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C 借风暴对他们的指示

§ 76 马太福音1424-33;马可福音647-52;约翰福音616-21

耶稣是有意要门徒乘船在海上行,因为这会使基督不仅有机会向他们显明他的权柄,也会给他们有益的指示。他们离开的海岸,航行之中,剧烈的风暴席卷了小船,他们的性命受到危及,在夜里他们与风暴长时间搏斗,到“夜里约有四更天”的时候(648),也就是早晨3-6点这期间,他们只划行了三到三英里半这么无的距离(619)。风暴阻止他们完成基督给他们的吩咐,尽管他们“被浪摇撼”(1424),但他们并没有返回或是放弃,而是继续“摇橹甚苦”(648)。很难想象他们是处于多么的劳累、害怕、挫折之中。他们是因基督的命令而在船中的,他们正在努力到极限,然而他们还是不能顶风前行来完成基督让他们过那边的吩咐。就在早晨的时候,耶稣在水面上向他们的走来,拦阻他们的海对耶稣不是障碍,所有他们的害怕变成了对他的害怕。也许因为对风暴的害怕,或是光线昏暗,他们没有认出耶稣,他们以为他是个鬼,这些以为要死的人以为他是死人的世界而来,将他们带入安息之中。然而在这风暴之中,他们听一个熟悉的声音,给他们带来安慰,基督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650)。彼得立刻作出了回应,说道,“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1428),基督发出简单的命令,说,“你来吧”(29)。彼得显明了对基督的惊人的信心,他敢相信如果是基督的旨意,他可以做任何基督能做的事。先前彼得已得到权柄来行基督所行过的弥赛亚式的神迹,这里彼得看耶稣行在水面上是神迹,就求基督使他也能做基督正在做的事。彼得显明了他的信心,他相信当他顺服他的命令而行的时候,基督会托住他,因为风暴还没有退去,风也没消,浪也没有静。突然,使彼得曾恐惧万分的东西不再使他害怕了,因为基督的命令,彼得可以满有信心地面对它,因此彼得就跨出船走向耶稣。我们不知道他走了多远才意识到他在什么地方,及他的信心给他带到的环境,突然害怕又抓住了他,这时他开始往下沉,于是他向主呼喊,“主啊,救我!”(1430)。第30节强调的是“开始,”彼得一意识到他正在往下沉,还没有等水将他淹没,就呼求主了。基督立刻作出回应,他伸出手抓住了他,阻止他继续下沉。

基督这时解释了彼得下沉的原因,彼得先前服从了基督的命令,他开始凭信心行走,但是凭信心开始行走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凭信心停下来。当彼得停止凭信心行走后,即使是在神的旨意中,也是基督的面前,他还是开始下沉。基督将彼得带到船上,这时“风就住了”(1432)。那些在船上的人看到了耶稣在水上行走,他们看到彼得在水上行走,他们也看到在彼得在信心软弱而下沉的时候基督拯救了他。现在他们对这些事的反应就是呼喊道,“你真是神的儿子了”(33)

这事是要向这些人启示,对基督的顺服并不除去完成他旨意的所有的障碍,当障碍临到的时候,即使门徒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他们靠自己还是不能克服那些障碍。但基督知晓所有的难处,信心中一定会产生试炼,起初使一个门徒顺服的信心一定要在顺服神旨意中整个过程中持续下去。

D 在革尼撒勒被人所接受

§ 77 马太福音1434-36;马可福音653-56

当船靠岸时基督得到的接受,似乎概括了因他在整个加利利的事工而受到的广泛的接纳。耶稣在许多地方所行的证明他为权能的救主的神迹广为人知,不管耶稣走到哪,有需要的众人都来求他的帮助,没有一个带着需要而来的人没有得到满足的帮助(656)

基督在物质的领域所做的只是一种预示,如果人们在信心中转向他,他也会在属灵的领域满足他们的属灵需要。

E. 有关生命的粮的教导

§ 78 约翰福音622-71

在行了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之后,耶稣叫人散开(645-46),基督需要避开到山上去,直到他需要在水面上与门徒相见的时候。群众继续在湖周围的各个地方寻找他(622-23),他们最后认定,基督一定是回到了迦百农,所以他们就聚集在那里(24),基督知道人的心里想什么(225),他知道众人寻找他的原因。他解释说,他们寻找他,不是因为他所行的神迹,而是因为他们吃饼得饱。基督将自己展现为王,并显明他可以将丰盛的属灵祝福赐给他的子民。但这众人所渴望的并不是这属灵的祝福,而是想得到弥赛亚可以给他们的肉身与物质上的福气,他们想要不用劳苦就可以吃到他的饼,他们认为物质上的福气比他来给他们的属灵的祝福对他们来说更有益处。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饼,这显明他们将肉身的满足是生命中最高的目标。Edersheim说道:

他们所期待的是一个神的国,但并不是在圣灵中的公义、喜乐、和平之国,而是在宴乐中的,一个可以在旷野给以色列以神迹设摆宴席的国度,一个可以以神迹征服外邦人的国度,更进一步说就是一个感觉上的现实主义所期待的极妙的弥赛亚宴会,或是它所寻求的成功,先知们所描绘昔日的光辉首先被以字面意义来解释,然后被夸大,最后先知们所描绘光辉的诗一般的描绘,变成了一幅令人生厌的不协调的对弥赛亚有如果期待的属灵漫画。

基督警告他们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必坏的食物上,而要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永生的食物上(627),他们可以为他们的肉身提供食物,并不需要弥赛亚为他们作此工作。但只有神子才能给人以永生,他来正是给人们这个永远的生命。

有关生命之粮的道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他谈论的第一部分(约6:22-40),耶稣他让他的听众注意到他是从天上而来的生命的粮这个事实,他向人肯定他自己里面有生命,并会这生命赐给相信他的人,他也清楚的表明他道成肉身的事实。

当耶稣将永生给众人时,他们问,“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28),根据犹太人的思想中,有永生与进天国是同样的事情,是可互换的概念。根据法利赛人的传统,一个人通过行为进入天国,这行为包括遵守法利赛人的传统,那些听过基督给他们永生的众人将这个看作是基督在给他们国度,他们想要知道他们必须作什么才能进神的国。基督回答说进神的国不是通过行为,他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29),基督是在要人们相信他,在登山宝训中,他已叫那些想要进入天国的人们注意他的话,他鼓励他们相信他的话。现在他要人注意他本人,并教导说进入天国是取决于对他的相信。众人意识到基督行了许多神迹来证明他是“人子”(27),也就是,弥赛亚。现在他们又要一个神迹,吃到前一天基督通过门徒所提供的饼与鱼,他们今天要基督给他们一个类似的神迹。他们提醒他,尽管他给了他们饼,但那是地上的饼,而摩西是从天上给他们饼(31)

前一天晚上在旷野用神迹使五千人吃饱,以及对此联想到有关弥赛亚之事,自然会使他们想起吗哪。作为天使的食物的吗哪是从天上之光中滴下(他们如此想象),“从上而来的甘露”---是神奇的食物,根据所吃之人的情形,适合各种年龄人的口味,但外邦人吃起来却是苦的---他们期待这弥赛亚再一次这吗哪从天上赐下来。

我们注意到使五千人吃饱所带来的结果:

通过一个比旷野中的吗哪更明显的神迹,人们的狂热达到了顶点,成千的人决定放弃去逾越节的行程,在那里那时拥立这位加利利的教师为王。如果他是弥赛亚,这是他合适的称呼,那么为什么如此极力而有效果的抵挡被拥立为王呢? 他们不知他对王位的含义,而自然的认定,他拒绝是因为害怕、担忧及缺乏自信。无论如何,他不可能是弥赛亚,因为谁不愿意作以色列的王呢?这种狂热,一旦被压,就再也不能被点燃。因此在先前跟随耶稣的人们中对他有不断的误解、疑惑和离弃,渐渐变成对他的敌对、仇恨至死。即使对那些不持态度的人,耶稣及他的话与行为都一直是个奥秘。

基督得提醒他们,是神而不是摩西给的他们吗哪,他们在心中将耶稣与摩西对比,而实际上基督与摩西不是同等的,而是神,却与神同等。尽管吗哪是从天而来,它只维持肉体的生命;并不给人永远的生命。基督声称是从天而来的神的粮并给世人以生命(633),众人渴望这粮,基督就公开地宣告说,“我就是生命的粮”(35)。就象他告诉那井边的妇人的他要给她水叫她永远不渴一样(413),现在他也告诉众人他要给他们粮满足他们叫他们永远不饿(635)

这并不是新的信息,基督先前对他们讲过,但他们拒绝了(36),基督意识到那些天父已经拣选的人会来就他的(37),那些天父已经给了他的人不会再不信而远离他的(39),而是会相信他,并接受他永生的礼物。基督对天父有完全的信心,可以满有权柄的说,“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40)

在这段讲道的第二部分(约6:41-51),他描述了他自己是给世人生命的真正的粮,他更向他的听众宣告了他救赎的死,就是他作为生命的粮肉身的死。

最令犹太人生厌的话就是耶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641),当他们将他与摩西相对的时候,他声称是从天上而来,这引起了耶稣是谁的问题。他们认为从是约瑟的儿子,他们推断他不能象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从天而来,而是自然传代而来。

基督对此的证明是,他可以向他们启示父(46),基督声称是作为父的启示者而来(118)。只有从父而来的才能向人们启示父,他声称是通过他的生活正在作的。如果他确从而来,那么他就是生命的粮。因为摩西在犹太人的心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基督提醒他们那些在旷野中吃了吗哪的人没有得到永远的生命而是死了(649)。在鲜明的对比中,他将永生赐给他们,那些吃了他所给的食物的人永远不会死,基督特定地说,“他必永远活着”(51)。然后基督再一次将自己展现为生命的粮给他们,说,“这饼就是我的肉,”这种解释使他的听众疑惑不解,因为他们难以想象从他的身体中取肉吃;但基督告诉他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53-54)

基督用身体消化的过程来教导属灵的真理,吃进身体里的食物被消化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同样,人要得到这永生的礼物,就必须与耶稣认同并接受他,并借信心与他合一。他宣告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他里面”(656)。吃到肉身里的食物成了吃的人的身体的实际的一部分;因此那食物会永远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信靠基督的人也是如此,基督住在那个人里面,那个人住在基督里。基督就这样让这众人知道只通过他他们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

在这段讲道中,基督描述了他来要给人的生命,首先,他不断提到这是永生,永生这提法指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本质。生命有两种:(1)非创造的生命只属于神,它是一个永远的生命;(2)被造的生命是每一个生物在创造时神所给予的生命,这种生命会结束,而且因为罪在死的时候它确会结束。当基督给人生命时,他不是在给人创造的生命,而是属于神的非创造生命,神与那些相信他的人分享他的生命;信的人拥有永远的生命。

第二,基督描述了这生命是属天的生命(632),这提到它的起源,它是一种来自于天上的父的生命。

第三,这种生命是满足的生命(35),拥有这种生命的人永远不渴不饿。

第四,这种生命是复活的生命(40),死不能结束这种生命,而会因复活而永远持续下去。

最后,这种生命是在一个人的里面(48),基督是这生命,在你里面的基督就是生命,因此,“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约一512)

头一天欢喜接受基督所给的饼的众人现在拒绝了他从天而来所给他们的粮。我们读到,“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是:‘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60)。这里的“门徒”指的是整个的人群,并不仅仅指提十二个门徒。基督先前已经告诉过这些不信他的人,他的话会在复活时得到确认,现在他对这群人说,“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62)。复活与升天证明了,基督在给他们天上的粮的时候,他是在给他们真实的邀请。

尽管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的传宗接代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只能通过超自然的出生而来到神的面前,因为“叫人活着的乃是灵”(63)。基督声称他的话是圣灵的话是要给那些接受的人生命。基督的教导要求人们众人接受他的话并信靠他得永生,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约翰记载道,“从此,他的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很多自称为他的门徒的人发现他的话太难接受就离开了。十二个门徒当时也是在那些中间,但他问他们是否也要象其他人那样离开,彼得承认了他与十二个门徒的对他与他的话的信心,他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68-69)

十二个门徒确认了他们对基督无疑的信心,认定他是神的圣者,他们接受了基督的礼物,就是永生的礼物。

F 有关污秽的教导

§ 79 马太福音151-20;马可福音71-23;约翰福音71

从耶路撒冷而来的宗教领袖们对耶稣所行所言的兴趣仍然很高,在这里所记载的事件中,我们发现耶稣受到许多从耶路撒冷来到迦百农的权威人士的挑战,他们仔细观察着所有耶稣的言行,他们发现耶稣的门徒没有遵守在吃饭之前洁净的仪式,这些仪式由来的原因是,律法要求要与外邦人分离,因而犹太人感觉到外邦人不洁。

这里有必要简单提及正统犹太教所“接受并持守”的其它传统。他们遵守十八个规条,意要避免犹太人与外邦人接触。任何与外邦人的接触,甚至是触及他的衣服,都会沾染这样的污秽,以致于正统的犹太人从市场上回来后都要洗涤。只有那些知晓复杂的有关容器(正象在Mishnah法典中所提及的,不管它在什么地方,有多大)污秽的条规的人,才能知道该怎样来遵守巨细的令人生厌的具体作法。受到污秽的陶器需要打碎;那些木制、角制、玻璃制或铜制的容器要用水浸洗,如果容器是外邦人那里借来的,就需要浸洗,放在开水中,经火或至少是擦试。

Shepard法利赛人有关洗手的传统:

马可提到法利赛人的这个传统习俗,不仔细认真的洗手就不能吃饭,这已成了人们中间的常规。的确,这些洗浴之礼已变得众多繁琐,十分捆绑人。在饭前饭后,以及不管什么时候他们从市场上回来,都要根据特定的规定来洗浴。所有的杯子、盘子、铜制的容器还有桌子甚至桌布都必须彻底地清洗。法利赛人将他们的规定遵守到一个地步,他们用他们的仪式规定完全遮蔽比圣经基本的道德原则。当一个法利赛人清洗了圣殿的金蜡烛台时,撒都该人嘲笑地评论说,“很快他们就要认为该清洗太阳了。”

法利赛人声称这些口传的传统部分是从摩西传下来的,部分是士师们的判定,部分来自于有名望的教师的解释与观点。这些传统的主体继续增加,直到耶稣之后的时期,最后在Mishnah法典中得到确定。传统的规定与限制受到犹太人的尊敬高于圣经,当圣经与传统发生矛盾时,那么后者就被认为有更高的权柄。法利赛人说圣约是根据口传的律法制定的。在Talmud法典中又增加这样的内容:“我儿,要看重拉比的话语胜于律法中的话语。”犹太教这种对口传律法的态度,也一直都是罗马教庭中受尊敬的态度,罗马教庭认为“口传传统与圣经同等的重要。”

拉比们认为安规定清洗手十分重要,轻率洗手是该死的罪。“宁愿走四英里去洗手,也不能忽视洗手。”在饭后忽视洗手的人是象“谋杀犯一样。”Hillel与Sahmmai是耶稣时代之前的两个著名的作为对手的有关犹太人传统的教师与英雄,他们在十八条规定上完全一致,这十八条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更改。这些规定旨要避免犹太人与外邦人所有的接触。触摸外邦人会沾染污秽;因此从市场上回来之后需要彻底地洗浴。尽管Hillel与Sahmmai两个学派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洗手的传统上却是一致的。他们说,“这是从所罗门而来的,必须极其尊重,任何生长在以色列的土地上的人,在清洁中吃日用的饮食,讲着时代的希伯来语,早晚带着经匣祷告,都肯定要在神的国中吃到食物的。

门徒们在饭前饭后没有按规定洗手,耶稣的门徒不在乎法利赛人的传统激怒了法利赛人,尤其是文士。无疑这些自以为是的批评者们看到,在五千人吃饱的时候,门徒们没有洗手。

Edersheim详细描述了对遵守这个仪式的注意:

从natla, antila, 或是antelaya这些通常的玻璃的容器中取水是习惯,这些容器必须装至少一log的水,相当于一个半“蛋壳”的量,少于此量不会用来浇灌。水被倒在双手上,手上不能有什么如砂砾灰泥之类的东西,手要举起来,好使水流到腕部,保证整个手都被洗到,而且不能让手所弄脏的水不能再流回到手指。类似地,每一只手都被另一只手擦拭,如果另一只已经被水冲洗过,否则就得用借助头来擦拭,或甚至是借助墙壁。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的强调,在头一次的“洗拭中,”这是当手按照利未规则没有被污秽的时候,这是最初所要求的足够的洗试,这个时候水必须流到腕部(lappereq, ad happereq),如果水流不到腕部,那么手就是不洁的。相应地,马可的话意思可以是,法利赛人“除非洗手到腕部”,否则他们不会吃饭的。

当法利赛人与文士来到耶稣那里时,他们疑问门徒是否遵守了摩西律法,而是对他们是否遵守先人的传统有了疑问。

现在让尽量意识到基督对这些有洁净的规条的态度,也要明白他态度的原因。在回答文对他的门徒的指责中,他即没有辩护他们的行为,也没有为他们破坏拉比的条例而道歉,这至少表明了对传统主义的,这是更引人注意的,既然象我们所知道的,文士的条例是被宣告为比圣经本身更珍贵,比圣经本身更重要。

基督在马太福音158-9回答了领袖们的问题,他将这些问题与圣经相对比。他引用了以赛亚书2913,在那里先知显明了神不会接受这国民的敬拜,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外面的仪式而不用心来敬拜他。法利赛人的传统不能得神喜悦,因为这些传统与神的律法相背。

主对传统主义的敌对态度在他回答对忽视“洗手”的仪式的指责中显得最为明显。在这里我们必须记得,拉比的一条原则是,当圣经对某事不需要确认的时候,文士却需要对其确认,我们也必须记得,任何Halakhah(传统律法)都不得与圣经相矛盾。基督继续表明,在很重要的一点上,不仅如此,在很多这样的问题上,Halakhah与圣经完全不符,也就是用他们所接受的传统确实“废了神的话”,基督如此之见对传统主义是沉重的打击。拉比主义对自己就是定罪了;它所表明的,是要被拒绝的,因为与神的话不合。



[ HOME | X-LINK | E-MAIL | DOWNLOAD ]

Copyright 1999, The Bridge of Gospe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