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牧资料>>教会建造 字体大小:- +  打印
中西合壁的北美华人教会
作者: 林慈信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前言:北美华人教会的繁复性
  北美八百个华人教会都是二元文化(也许该说是多元文化)的团体。在北美的华人,已不见得分辨得出自己的人格习性哪些属「华」、哪些属「洋」了;而教会哪些受中国传统薰陶、哪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自是更难辨认。
  中、美文化都非同质文化,也都各有其理性层面(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古诗,毛 泽 东辩证式的唯物论,北美的科技、医疗)及非理性层面。
  本文将讨论北美华人教会的若干事工,以说明我们如何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目的是透过圣灵来看这些现象,而非裁夺孰是孰非。倘若华人教会的弊病在圣灵的光照下显露出来,就让我们勇敢地认错、悔改吧。
  北美华人教会速写
  本文所讨论的,是北美郊区型的教会,即使有些教会座落于华埠。此乃因今日华人教会成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儿女亦就读于著名学府。教会的主要人力资源是负来此的留学生或前述专业人士的儿女。今日的专业人士也是昨日的留学生,学成、定居、并开始成立(或坚立)教会。教会里少则四方之一,多则二分之一的信徒是在北美信主的。然而,教会的属灵光景与领导方式,却仍深受一九四九年以前奋兴式、基要式及聚会所式的传统所影响。
  在北美的华人牧者有三类:⑴在亚洲受神学训练的牧师,至少有十年事奉经验。⑵生长于北美的华裔牧师,最近才被请上讲台来牧养业已长大成人的牧师,长执的儿女。⑶身兼二元文化的牧师(大多来自香港),操两种语言,三、四十岁,渐渐执掌一、两百人(或三、四百,甚至六百八百)大小的教会。
  这些教会的文化特色如下:
  1.讲道:训诫式或解经式?
  华人信徒习于训诫式,趣闻寓言式的讲道。传道人旨在劝导会众讲究道德、操练品行,并「在灵性上长进」。讲道时不断穿插故事,口气是权威性的。讲章内容是讲员的生活体验或事奉心得,不太强调解经或教义。
  中国式讲道颇受儒家及通俗文学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圣哲拥有神秘智慧,而讲说俗文学者旨在藉史实或故事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欧美宣教士引进的敬虔作风,使得中国式讲道更具现实及反智识色彩。这种讲道的长处是强调品德、实用、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不过,越来越多年轻牧师(不论生于北美或海外)接受「解经式」的讲道训练。我不太愿意称之为「西式」讲道法,是因有人会将此认知性或智慧性的「西式」想成是源自希腊、罗马的「文化包袱」。我并不认为圣经要我们在「训练式」或「解经式」之间挑一种。
  解经式讲道往往先研究经文结构、动词、原文,找出主题、目标,再从报章杂志、各种事工动态、文学作品或当代文化去找讲解。讲章以圣经为内容,藉着应用,解释来助人达成行为上的改变。
  这种讲道法来自西方社会,教授找资料来分析、然后讲授;决策者盱衡局势,据此衍生策略,达成目标。这样的讲道有助于信徒解答圣经问题,并在今日过基督化的生活。但是短处则是只靠言教,而忽略身教。中国式讲道所讲究的身教及典范,被纳入「门徒训练」的范畴。
  我们是可能兼取其长:用解经式讲章来劝导信徒过圣洁、有别于世俗的生活,并教导他们顺服基督。训练、祷告、静默、研经成为毕生致力之事。各种书刊、录音带、解经书已不乏中译问世,颇方便有心的牧者自修之用。
  2.布道:「一次决胜负」或「循序渐进」?
  许多港、台的教会每年办一次布道会,著名的讲员、恳切的祷告、动人的诗歌、有力的福音信息,交织成「一次决胜负」的场面。与会者非面对悔改信主的快择不可。未信者往往是被亲朋好友邀来赴会的,布道会重在收割。经过布道会,家族、教会更加坚固。信息是关乎永生、来世的。
  近来,华人也采用西式布道法了:重点在平素的交谊与对话。藉着共同嗜好、社交、运动、人生或学术的话题,很自然地谈到信仰,或一同查经(有不少福音性查经资料可采用)。这种布道法注重个人交情。今生、现世的好处(成就、友谊、人生方向、希望、鼓励、接纳)都可以在基督耶稣里得到。决志前就得考虑作主门徒的意义。一篇布道信息是长期松土、关怀、倾听、讨论、打球后的结果。
  中国式布道是透过家族、邻里进行的,布道会好比婚丧喜庆似的大活动。西式布道以个人为单元,就像当代心理学家着重个人需要,学校、辅导、甚至整个社会,都看重个人的发展与成就。
  我们一方面牢记福音的中心信息,一方面也鼓励所有基督徒都发挥恩赐,以基督的爱去结交朋友、邻舍。如此便可撷长补短:布道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传讲布道信息也是不可忽略的,是合于圣经所吩咐的作法。
  3.培植:只管孩童或兼顾成人?
  华人教会在教育、团契方面,向来是以青少年及儿童为对象。主日学班级最高的一班是为高中生设的,因此上了大学或进入社会后,流失率不少。
  培植工作靠周三祷告会(其实是家庭崇拜──在家里讲道)和牧师的探访工作来进行。牧师负责所有的探访需要。
  渐渐有教会把基督教教育当一生之久的历程,成人也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许多华人教会增设夫妇团契,婚前协谈、关注单身信徒、关怀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是重要而不容易的事工。小组查经及祷告也日益被采用。
  查经班让教会得以走出反智识、反教义、反神学的过去,也使许多年轻的基督徒有机会系统化研经、并领人归主。
  华人教会颇具中国家庭的传统:成人是主体,孩童是继承人,道德、传统、家族的团结皆系于牧师。西方教会则配合学校制度,看重信徒全人,一生的发展及需求。
  在知识性的查经和周三祷告会之间,该如何取舍?如何教导新婚夫妇和未婚者跟随基督?中年夫妇,年长者的需要呢?
  4.牧师角色:道德的维系者或异象的执行者?
  最后,我们讨论牧师的领导方式。过去华人教会把牧师看成僧侣:不受尊敬,不领高薪,只是陪衬。十九世纪时,宣教士在中国栽培被逐出家门的初信者(有许多是因信主而被逐),以及信了主的助手(秘书、翻译员),使之成为牧师。最早的一批华人牧师,薪水只有宣教士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不论是在中国社会或宣教圈子中,华人牧师的地位都很低,自我形象当然也低。这些牧师受的训练是祷告、读经及繁重的布道工作。「圣经学院」训练出来的牧师在下列三方面都很弱:一般大学的文理工科、英文、神学。但却擅长于:在困境中生活,祷告、倚靠主,与传统式、个性强的领导人配搭事奉。
  时下的年轻传道人,却在四年大学后外加至少三年的神学院训练。他主持推动决策:让长执们对全教会有通识眼光,然后训练平信徒领袖,组织各部门。讲道和探访是不可或决的,明确的牧会哲学亦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打从聘牧过程开始,牧师的薪资和福利(假期、保险、退休、进修等)都可拿到桌面上来谈,并可每年再予调整。他是社会的一份子,地位不逊于长执。他可能具备工程、医生、会计师等专业资格。
  传统华人牧师得维系家族及社区的价值观,他得忍受各种困难(包括贫困!也因此许多师母必须出外工作),也常终生服事于某教会。年轻牧师较无毕生效忠于某教会或吃苦耐劳的观念。两、三年任期的现象颇为普遍。根据某些美国宗派的统计,牧师任期平均是一年半!
  平信徒应礼遇牧师,牧师也应长期认同教会及当地社区(城、镇)。年轻牧师应再思「忠诚」这观念,权利及义务应予平衡。在圣经光照下,不同角色(维系者或执行者)得重新评估,并使之切实可行。
  结论
  华人教会因其多元性,其前途之艰难、复杂及挑战性是可预见的。会众的来、去各有不同:单亲家庭、殴妻、虐待孩子、离异、新移民、被放逐的知识分子、异族通婚、有自杀倾向的少年、吸毒、年轻寡妇、老年人…我们如何面对这无数的需要,而找出有效的事奉策略?
  我们远比自己所想像的来得中国化(即使是生长于北美的华裔),也远较自己所知的来得洋化(即使是新移民),我们都得从头回想自己身上的文化复杂性,然后谦卑地去欣赏其他的中国人。如此,我们也许不再去计较次要的,而只专心致力重要的:例如传讲神的话语,为基督得人,建造基督的身体,全时间从事福音工作。
  「怎样做」是可以变的,「为什么做」却永远不变。

来 源: 中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