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影视评论 字体大小:- +  打印
从电影看父亲形象
作者: 瑞罗拔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缺乏父爱的好莱坞制片群,夸张地反映了父道式微的现实。
  
  凯文史贝西因主演《美国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而赢得一九九九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令许多影迷大感意外。他在剧中的角色──李斯特波翰──是个粗俗又自私的家伙,成天耽溺在对高中小女生的性幻想中,而这女孩竟然还是他女儿的同学兼好友,他根本没有对家人表现出关怀或负起任何为人父者该有的引导之责。
  
  好父亲已绝迹?
    
  我们从好莱坞近年出品的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像李斯特这样性格扭曲的人,因此史贝西之所以能赢得奥斯卡金像奖,不完全在于他的演技,真正的原因在于他虽身为人父,却是那么怪异,而评审们欣赏的正是他充分诠释了社会的「真实面」。
    
  父亲如此不正常,多么不可思议啊!自从一九八二年亨利方达因主演《金池塘》(On Golden Pond)中的垂死老父,而在逝世后获颁特别奖。直到十七年后,罗伯特班尼利才因主演《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中舍身护子的父亲而获奖。这期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三位饰演才智极高,但却精神不正常的男演员,两个是有自杀倾向的酗酒者,一个是残忍的杀人狂。
    
  奥斯卡没有青睐任何一位从电影开场到结尾,以传统父亲的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的男演员。在这十七年中,正面的父亲形象未能得到奥斯卡奖的认定,可以说是好莱坞文化刻意忽视了「父亲」这个应受尊重的角色。
    
  美国「全国父道组织」(The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主席洪维德说∶「如果在已上演过的影片中随便挑一部,你可能就会挑到没有父亲角色的电影,因为很多电影根本就不注重家庭生活。即使你选的电影里确实有个家庭,也很可能这个家里没有爸爸。就算有个父亲在那儿,你也许会发现他的角色是负面的。」
  
  「好男人」与「好父亲」
    
  这情形是洪维德的组织在一九九九年开办「爹地奖」(Daddy Award)时发现的,这个奖的宗旨是为了在该年出品的电影中,对父亲形象有积极正面刻画者给予肯定。
    
  洪维德认为得奖的两部电影──《豪门风云》(The Winslow Boy)和《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的确配得此奖。在全国超过两千位提倡父亲形象的选票中,其它一些内容颇有争议的电影也上了榜,这更显示,银幕上实在缺乏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仁慈亲切的爸爸形象,以致于令人无从选择。 
  
  电影反应社会现实
    
  现代影片中父亲的分量越来越少,这个新潮流要追溯到五十年代电视开始盛行之际。影评家梅麦克说∶「因为电视成为所有家庭喜爱的娱乐方式,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因此电视对电影产生巨大无比的影响。有正面形象的父亲角色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他们只是从电影转移到电视,而今在电视中也消失了。」
    
  「我们都看到家庭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现象也反映在电影中。」圣地亚哥电台主持人和影评家米哈理这样解释。换句话说,离婚、单亲及以母亲为家长的家庭越来越多。因此,在电影情节里,这种情形也就愈来愈普遍。
    
  洪维德也认为,影剧界不一定都刻意要诋毁父道或美国家庭,好莱坞只是夸张地反映一般社会状况。今天若是40%的男女电影工作者是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很难写出自己所不了解的故事脚本。
    
  类似的逻辑大概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愈来愈多银幕上的父亲具有不稳定的及毁灭性的性格。
    
  虽然身为心理医师,洪维德认为没有任何可靠的方式可以估计出,究竟有多少美国人是在被虐待或与父亲感情疏离的环境中成长的,但这比例必然有相当程度会在电影中反映出来。结果就造成电影工作者将他们对父亲已有伤痕的观点投射在影片中。
  
  愚蠢的父亲?
    
  影评家米珂蕊说,在她十二年的评论生涯中看到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从一九七○和八○年代的电影中,就开始描述女性单独抚养孩子的情形,这削弱了男性在家中的权威。
    
  拥有宗教教育博士学位、住在波士顿的全职父亲柯麦克,于一九九五年在《专职爸爸》杂志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他与女儿观看几支迪斯耐卡通片后发现的令人困扰的趋势:影片中年轻男孩的父亲常又勇敢又可信赖,反观小女孩的爸爸却往往是对一切毫无概念的人。
    
  《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中海龙王专断无情地毁坏女儿珍藏的物品;《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中贝莱的父亲虽然是个很聪明的发明家,但是对生活中其它事情一无所知。《阿拉丁》(Aladdin)剧中女主角的父亲非常有权威,却是个不断被愚弄的呆瓜。这些父亲都远不及女儿聪明能干。虽然他们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但是这样的刻板形象带给文化的冲击却是严重的大事。
  
  荒谬的父亲?
    
  此外,还有一种银幕上的父亲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九九年几部风评甚佳的电影──《天使的孩子》(Angel’s Ashes),《心灵角落》(Magnolia)和《美国心.玫瑰情》,剧中父亲不正常的言行举止带给他们儿女和社会极为恶劣的影响。
    
  七○年代末期的《星际大战》(Star Wars)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虽然Luke Skywalker有Darth Vader那么邪恶的父亲,却能成为英雄。在Vader临终前,父子俩也解开心结相认了,但是对已经很让人存疑的父亲形象并没有多大助益。
    
  另一部已成为电视和电影的经典之作,一九七九年的《The Great Santini》,主角是个海军上校,也是个要求严格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孩子无法表达关爱之情。《美国心,玫瑰情》男主角的邻居皮兹也有类似的性格,他服役于海军陆战队,把家人当新兵一样对待,而他的命令和操练却是既荒谬又无效果的。
  
  亲子只如好友?
    
  即使剧中的父亲是搏人同情的角色,也不一定就会有正面影响。就像《冒牌老爸》(Big Daddy)的主角,为了赢取女友的好感而领养一个小男孩,但他教养孩子的方式太愚蠢,没有多少人认同他是个好父亲。
    
  一些温馨感人的喜剧,如一九八九年的《Parenthood》,九一和九五年的『岳父大人』(The Father of the Bride),照我们的标准来看,剧中对父亲的描述还是不够完整。这些爸爸虽然忧虑孩子的事,也愿意为儿女的幸福多付出一分心力,但他们非常努力地作孩子的朋友,却忘了作儿女的父亲这件事。
    
  其实,这些「战后婴儿潮人士」(baby-boomers)长大后会拍制这类电影并不令人惊讶,这一代的人在教养子女方面总想做得比他们的父亲更好。他们知道作父亲的责任非常重大,也会在儿女需要时守候在旁,但是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却教他们抗拒绝对的权威。因此这一代银幕上的父亲会支持子女,却忽略了应该负起的引导责任。
  
  鼓舞人心的征兆
    
  虽说目前电影的趋势让父亲的形象跌到谷底,但还是有令人振奋的迹象。洪维德所倡导的提升父爱组织,奖励的两部电影,虽未造成票房记录,也没得到主流的重视,但却给影剧界注入一道清流,期盼将来《爹地奖》也有机会颁给高知名度的电影。
    
  米珂蕊提到几部可以代表好莱坞新走向的影片,《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和《黑洞频率》(Frequency)在这方面有十分明显的诠释。后者甚至经由某种奇妙的境遇,让已过世的消防员父亲和成长后生活一团混乱的儿子重写一遍历史,使儿子变成有生命活泉、充满幸福与光明盼望的人。这部电影所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坚强仁慈亲爱的父亲和子女一生的幸福有莫大的关连。
    
  还有一部更令人振奋的电影──梅尔吉布森的《决战时刻》(The Patriot)。他在剧中饰演有七个孩子的鳏夫,一生致力于养育子女,不惜任何代价保护他们。有些基督徒认为片中战争的场面太激烈而不宜观看,这种看法当然言之成理,但是没有人可以反驳他以爱的威严或道德观来影响孩子。观众可以从这个爸爸身上看到,他是如何塑造孩子以对家庭及社会有所贡献的。
    
  米珂蕊说∶「我极欣赏这个敬虔祷告的人,他以孩子为重心。在历史上的那段时间内,他是个好父亲的表征。」她希望梅尔吉布森在这部电影里感人的表现能获颁奥斯卡奖,她并盼望未来能见到更多正面阐述父爱的好电影。
  
  何谓银幕好父亲?
    
  美国「全国父道组织」提供几点准则给参与2000年电影「爹地奖」提名的小组成员:
  辰捋P:父亲参与家庭活动的程度有多深?譬如一起吃晚餐、上教堂、参加孩子的运动及学校活动。
  参与∶父亲花多少时间单独与孩子在一起?
  鼓励∶父亲有多关心子女的身体、精神、智力和发育?他也关心孩子道德和性格的发展吗?
  指引∶父亲的治家和应变能力。
  优先级:是否把家庭及其父亲角色摆在第一优先?是否能为家庭做某种程度的牺牲?
  
  编按∶本文中所推荐的影片纯由「父亲形象」之角度出发,不等于就适合全家共赏。
  Robert Rivera着,岳景梅翻译改写
  《Daddy (Not Quite) Dearest》
  Used by Permission of Focus on the Family
  

来 源: 《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