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牧资料>>教会建造 字体大小:- +  打印
拆掉围墙的教会
作者: 朗-赛德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朗-赛德著 薪人译

  在领人归主上,大有能力的教会,必定是借着实质关怀,以爱领人进入天国,没有例外。─史密斯牧师
  
  美国丹佛市的熊谷浸信会(BearValleyBaptistChurch,以下简称熊谷),是一所很普通的教会。假如你在一九七○年间,走进主日崇拜,你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寻常。这是一间约有百名白领中产阶级的教会,年度预算不到七万美元。座落于另外两所教堂之间,她的拓展空间实在很有限;传统保守的会众,也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意愿。
  然而,七○年初,开始出现一些不寻常的转变。狄勒包(FrankTillapaugh)牧师上任后,开始传讲关于平信徒的复兴与解放。事实上,他是在教会同意解散所有委员会的条件下,才答应前来牧会。他不希望会友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各式会议上;他鼓励会众走上街头,服事贫穷和心灵破碎的人。

  走出城堡的第一步
  就这样,事情开始改变。这些向来注重内省和「属灵」事务的会众,开始寻思一些有创意的传道方式。慢慢地,一个事工接着一个开始了。到一九八二年,熊谷已经有专门为无业游民、难民、艺术家、前科犯、年轻妈妈和外国学生办的各样事工。会众增长至一千,不过,这时他们仍然在原来可容纳三百人的小会所聚会,每个主日分四堂崇拜,因为他们不想把钱花在兴建大教堂上。而教会的各项事工,已遍布整个丹佛市。
  这样的成果,是不是适用在其它教会呢?狄牧师的答案是绝对肯定。他说︰「坚守圣经权威的教会,即使硬设备有限,也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成为庞大事工的基地。不过,教会必须相信,成长是可能的;而且不需要增添新设施,不需要搬到郊区,不需要打电视广告,就可以办到。因为,教会拥有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石油,不是煤炭,乃是以圣经为最高权威,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生活的一群人。每一间信仰圣经的教会,都拥有这项宝贵资产,就是这一群具有爱心,能被信任,对神启示的绝对价值观委身的基督徒,然而这项资源却在锐减中。」
  熊谷又如何扭转局势呢?狄牧师对这所位于大城市的教会,有清楚的异象︰首先,他不赞成「城堡教会」的心态,就是只注重教会内部事务的闭关作法。他帮助会友了解,真正的事工是出到营外,去帮助任何有需要的人。

  动员平信徒
  其次,是信徒皆为祭司的观念,使一般平信徒站到第一线服事,是最重要的关键。当狄牧师来到熊谷的时候,这个只有百名会友的教会,竟然有二十个常设委员会。现在,这些都消失了。直接服事有需要的人,这样的「前线事工」,远比枯燥无聊的委员会,讨论地毯用甚么颜色,来得更重要,更能叫人振作起来。
  分辨不同团体的需要,也很要紧。狄牧师协助会友,将丹佛市划分成不同的「目标团体」(Target Group)─就是将具有某些共同特殊文化或社会特性或有共同需要的一群人辨识出来。
  熊谷开发一项新事工时,也极注意会友的负担和呼召。不管教会领袖们对新事工的异象有多清楚和急迫,他们总是要等到有一批平信徒领袖,也有足够负担、精力和恩赐,才开始募集款项和发起新事工。
  比方说,熊谷的教会领袖们,一直盼望在当地开始单身事工,然而一般会友都无此负担。他们等候并祷告了六年。然后,在极短时间内,有三人挺身而出,愿意开始这样的服事。很快地,他们在当地一家馆子开始了单身者的周间聚会。从那时起,单身事工就成为熊谷最主要的服事项目之一。「一项事工,即使需等待六到七年才开始,也无妨碍。但当神一旦预备了合适的人,我们就不能受限于现有的组织架构,而阻碍了神的道路。」
  下一步,是寻找接触「目标团体」的最佳方法。这通常意谓着走到有需要的团体当中,而不是硬要把他们拉到教堂。教会乃是要响应人们真实的需要。
  信赖平信徒也是重要的关键。熊谷的领袖,认为他们的角色在于装备平信徒起来服事,而不是事事由他们主导。传道人和牧师的职责在鼓励、协助提供资源和年度的培训,以装备所有参与前线事工的义务同工。
  熊谷的成长实在是不足为奇的。在七○年代的九年之间,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老会所很快就爆满了。经过一番争辩,他们决定整修会所,而不是搬到郊区再盖新会所。不过整修后的会堂,也只能坐三百人,因此他们就分堂崇拜。到共分四堂,其中两堂是传统式的崇拜,有很棒的诗班,另外两堂则比较不正式。偶而,他们就在市区租个大礼堂,让四组会众有机会在一起聚会。
  熊谷相信大多数教会都能作到他们所获致的成绩︰「任何一所在城市的中型教会,都有能力成长数倍。」
  新的事工带进新的人,新的会众就意谓着更多可投入战场的生力军。一个接一个的事工,就这样在丹佛的大都会区展开。
  熊谷在关注无家可归人士的事工上,显示了他们随从圣灵动工的服事态度。教会里有四对夫妇,阅读了一本关于神与穷人的书之后,大受感动。他们乃向教会领导阶层,提出建议︰他们愿意在日常奉献之外,每月再多奉献六百美元,作为开创照顾无家可归人士的事工之用。同一星期,狄牧师的侄儿安迪(Andy Cannon),打电话来,说他正准备离开曼非斯城,搬到丹佛。原来他在那里就是服事街头流浪儿的。就这样,教会虽然尚未筹得足够款项,但是他们先以信心跨出第一步,雇用安迪为街头事工牧者。不久,就有两位作生意的弟兄,奉献一栋价值五万美元的大房子,除了给安迪和他的家人住,还可容纳三十余人,他们将这地方命名为「创世中心」。

  从收容所到街头学校
  住在这儿的人,都得严守中心在三餐、查经、工作分配和见证等事上所排订的时间表。「大街上的耶稣」是他们称呼集会用的咖啡室。在男女关系上,他们制定极其严格的规矩,因为许多人长期在街头上,过的是男女混杂的生活。这样严格的管理,在头六年,造就了十九对相当稳定的婚姻。
  八○年初,市政府变更地目,「创世中心」所在地成为购物中心。不过,安迪的街头事工,已经扩大成为一所教会和一间给高中辍学生上的学校。到一九九
  「敞开团契教会」(Open Door Fellowship Church),已经有百名欣欣向荣的会众。会友一半是街头人士,一半来自郊区的中产阶级。
  一位富有的捐献者,自愿租下教会旁的一栋屋子,「丹佛街头学校」就这样成立了,这是专为高中辍学生开设的。狄牧师另一位侄子汤姆(Tom Tillapaugh),是名教科学和数学的老师,搬来丹佛与安迪同工。他们召集了数名高中生,就开始这项事工,汤姆认为︰「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成功的要素在于,求主差派一群肯舍己的基督徒来服事,实际地帮助这些孩子。」
  马棠乐(Dee Oldham McDonald)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马老师在一九八六年,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毕业,前程似锦,因为她是具有特别天赋的黑人老师。她在熊谷的布告栏上,看到「丹佛街头学校」急需老师的广告,就这样忠心地站在这岗位上直到如今。
  今天,「丹佛街头学校」收有四十五名学生,还有一百五十位在候补名单上等待入学。学生中,西班牙裔占60%,黑人占25%,白人则为15%。校本部共有八间教室,一间实验室,和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教室及大礼堂。另外两所分部,一在丹佛,一在科罗拉多泉市。汤姆同时还帮助西雅图和卡林堡建立类似的街头学校。
  街头学校的年度预算高达30万美元,经费大部份来自非政府机构和人士,他们因基督信仰而支持这些计划。由安迪主领每日的圣经课程和主日崇拜,「圣经课程实际上成为辅导课,」汤姆如此认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建立孩子们的性格和道德价值观。」熊谷的许多会友,不只在经费上支持这项事工,而且还义务担任辅导。学校的篮球、排球队伍,就借用熊谷教会的体育馆作为训练场地。他们也与教会的青少年团契保持密切关系,让孩子们有基督徒同伴为友。在传统教会里,许多人持这样的看法︰「办教育是公立学校的事;基督徒只要带领人归主就可。」汤姆对这种观点无法认同,他相当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他说︰「整全的教育──是结合学业、技能、灵性、情感和身体的教育。」
  「丹佛街头学校」的孩子都是来自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他们的成长经验脱离不了毒品、酒精、未成年妈妈,多半没甚么是非观念,极度缺乏盼望。汤姆时常请毕了业的同学回来作见证──证明改变是可能的。一群全心奉献的老师,尝试培养孩子在道德上的良知。
  同工们,不只白天教书,晚上和周末也都和孩子一起,兼代父母的角色。汤姆说,「我们告诉孩子,『耶稣爱你,我也爱你』他们真诚地相信。」近几年,学生们信主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超过半数的学生继续念大学。莉萨的男友带她来「丹佛街头学校」的时候,她只有十五岁。父母酗酒又吸毒,根本不管她死活。她在高中时辍学,纵情于毒品和宴乐。汤姆说她是「试图在男友身上,寻找父爱。」莉萨被带来的时候,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在她离开的时候,还怀了双胞胎。这些年间,她给大家带来的困扰着实不小。曾因行为不检,遭受开除,但是离开两星期后,她又哀求学校让她回来,因为这是唯一她能得到真爱的地方。
  学校成了莉萨的家,慢慢地,她有些改变。在学最后一年,她接受了主,并且加入熊谷单身团契,开始接触一个崭新的世界。莉萨毕业后,进入计算机学校就读,团契里的弟兄姐妹还帮忙她带孩子。今天,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最近她回学校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这位满怀信心、能言善道而又穿着入时的专业少女,述说基督怎样改变她的一生。
  丹佛的「内陆医疗中心」是由鲍威廉医师主持。到一九九四年,位于丹佛最贫穷的少数族裔地区的医疗中心,一个月服务千名以上的病人。九名医师和二十名护士,都是义务服务,所以中心能低廉收费。同工们总是和病人一起祷告,
  并邀请他们上教会。这所医疗中心也是熊谷开展的事工。像其它许多事工一样,最终成了独立机构(一九八○年中)。不过大部份经费来源和义工,仍然来自熊谷教会。

  城市与郊区教会间的桥梁
  杰夫是「迈尔海事工」(MileHighMinistries)总干事。这个机构,是为了协助熊谷名下几项事工而成立。杰夫在一九八二年移居丹佛,那时还只是一个西部乡村歌曲乐队的成员,加入熊谷后,受到圣经挑战──耶和华的心在穷人和被欺压的人中间,这对他是全新的信息。他和乐团都深受感动,响应了熊谷援助高棉难民家庭的计划。杰夫协助安置这个破碎家庭,帮助他们脱离帮派纠葛,杰夫这样说︰「神使我的心更加柔软,关注穷人的需要。帮助一个家庭只是任何人都能作到的小事,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我感受到他们的切身之痛,我听从牧师所说︰神要我们有所响应。」早在一九七○年末,熊谷就想成立一间独立机构,将旗下几项事工统筹管理,如咖啡屋、医疗中心、照顾游民的事工等等。后来在一九八八年,因着葛理翰布道会,使丹佛的许多教会有一起同工的经验;于是包括熊谷在内的十所教会主任牧师,同意担任这改名为「迈尔海事工」的董事,从此成为完全独立作业的机构。
  「迈尔海」的功能在于联系大城市的教会与郊区会众,藉此帮助贫穷的城市教会。十位董事中,三名来自城内教会,其余七名来自郊区。一个月聚会一次,他们花半小时开会,两小时祷告和敬拜。他们的目标在提供各项资源,建立并坚固大城市内各项事工,藉此巩固城市教会。总干事杰夫,特别强调地方教会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除非一个人加入地方教会,否则因关怀事工而信主的果子,百分之百流失掉。地方教会是改造社区前途的关键机构。」「迈尔海」是郊区和城市教会间的一座桥梁。像城内的西班牙裔教会,在教育事工上,显然缺乏课业辅导人员,杰夫就向郊区教会招募义工。在一九九年,安迪的「敞开团契教会」找到五间破损的房子,正好可作为许多成长中的事工之用。但是他的城市教会,财力不足,无力修复这些房子。这时,「迈尔海」就发挥了它桥梁的功能,筹募款项、招募义工翻修房子,然后再交给「敞开团契」使用。
  「迈尔海」不只从近郊教会,给城里带进短期义工,他们还帮助十户家庭长期移居丹佛市。汤朴生夫妇(Lizand Steve Thompson)从一九八六年就加入熊谷,那时汤先生在丹佛神学院读书,来熊谷实习,后来正式受聘为青年事工牧者。汤先生带过几次高中短宣队到第三世界。慢慢地,他们夫妇和其它几对夫妻,感到神呼召他们搬到市区居住。一九九二年,前后共有六对夫妻搬到同一地区,他们与熊谷都多少有些关系。住在这样的区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帮派的火并枪声,时常划破寂静的夜空。汤朴生夫妇的七岁女儿,就在附近一所黑人占多数的学校就读。他们每周聚集一次,彼此扶持,他们都很清楚,这是神的呼召。汤太太盼望成为一名医生,她在医疗中心与鲍威廉医师同工。汤先生则一边继续读法律,一边在「迈尔海」服事。熊谷教会在促进城市事工上,的确是惊人成功。不过,这并非熊谷最大特色。事实上,教会本身并非位于贫民区的教会;教会也从未忘记她最核心的会友属中产阶级。虽然他们发起许多服事穷人的事工,正如狄牧师一向所主张的︰「教会的更新主力,主要还是靠中产阶层事工的复兴。」许多年来,这些才真正是熊谷事工的焦点,例如经常举办的婚姻讲座退修会、兴旺的单身团契、年轻妈妈团契、专为弟兄设计的节目以及一流的音乐诗班服事。
  
  目标团体的建立
  汤普生(Roger Thompson)牧师,就一直带领一个叫「织帐棚」的弟兄团体。他发现绝大多数基督徒弟兄,对结合信仰与工作都感力不从心。汤牧师用使徒行传十八章1~3节,帮助弟兄了解,即使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当能积极见证主。每周三早上,汤牧师带领早祷与扶持。每个月,有两次早餐会,在清晨六点45分举行,生动地探讨一些相关话题。
  柯素珊(Susan Kofer)在一九七二年,开始熊谷年轻妈妈团契,针对有学龄前孩童的母亲。许多年来,她们每月在教会聚两个早上。她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让年轻妈妈可以分享、哭诉甚至跺脚发泄的地方。」由教会安排妥善的顾婴及孩童圣经故事,让妈妈无后顾之忧,能轻松地喝茶、分享、讨论和听演讲。教会常安排一位灵性较成熟的姐妹分享见证。这个聚会,成为年轻基督徒妈妈,带领未信主朋友来教会的最佳机会。未信主的妈妈,又带进更多她们的朋友。熊谷开发许多吸引慕道友的新颖节目,好让这些友谊能持续,进而领人归向基督。
  到一九八○年末期,熊谷的设施已不敷使用。约有一千名会众,共享一间仅能容纳三百人的教会。教会于是外调一部份会友,去帮助一些死气沉沉的教会,这样也疏解一些过份拥挤的压力。熊谷的「街头学校」事工,校园场地也不够大,他们的成人主日学也回到教会借用场地,如此一来,更显拥挤,致使校园事工与教会成长都受到限制。最后,熊谷合并了一所几乎破产的小浸信会所,取得一块差点被法院拍卖掉的三.五公顷的郊区土地。他们在上面盖了九栋建筑,包括可容纳七百五十人的礼堂。他们似乎有意地不愿盖超大的教堂,好让会友和事工一直大过场地;并且他们要求会友,把车停到位于下个路口的中学,目的在希望会友把焦点放在事工,而不是筑起围墙的教堂或封闭的城堡。他们甚至将熊谷一分会,卖土地所得的二十万美元,捐给丹佛市区内另一间教会,而不是拿来盖新设施之用,这样的作风令查税人员,相当困惑。一九九一年五月,熊谷搬进盖好的会所。

  意想不到的灾难
  就在这时,一桩意想不到的灾祸,几乎瘫痪熊谷。搬迁约一个月后,传出狄牧师犯了淫乱罪的丑闻。会友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带领了他们二十年之久,满有异象和恩赐的领袖,会如此失败。会友们深感被出卖的痛苦。狄勒包牧师向教会认罪,并且接受教会处分。一年之后,教会虽然再度接纳他为主内肢体,却永不再聘他担任牧职。这样的打击,很可能拖垮一般教会,但是熊谷多年来最强的地方,就是成功地装备平信徒。这些信徒更加团结,继续持守全备福音的异象。到一九九三年,神才为熊谷预备新的主任牧师,继续带领教会往前。这就是史密斯牧师(Reverend JimmySmith),他说过︰「在领人归主上,大有能力的教会,必定是借着实质关怀,以爱领人进入天国,没有例外。」
  教会继续增长,到一九九四年,大约有一千三百名会众,他们仍然分四堂聚会。每个月,更有超出一万人次进出会所,包括老中青三代,有会友和社区居民,参加教会所举办的各式各样活动。熊谷还同时支持二十三个遍布在广大丹佛市的「目标团体」事工。
  传福音与社会工作,在熊谷事工上,一直是并重的。教会通讯上,仍然继续鼓励由平信徒主导和资助的整全「目标团体」服事,不断报导正在形成的新事工。单是九四年,就有四个新团体成立。正如我在较早描述过的例子,个别会友也投注相当多的金钱和时间,援助城市事工。除此之外,教会每年也列有十七万宣道预算,支持四十二个宣教家庭。熊谷也在临近郊区,开拓了一片新的整全事工服事对象,就是针对婚姻破碎的家庭。关注离婚所带来的悲剧,正如熊谷传道人柯爱德(Ed Copps)所言︰「建立了一群新的目标团体。」这项新事工,成长飞快,在一九九四年,熊谷每月增加三十名会友。这些新会友,绝大多数都是新信主的,这样高的果效,在熊谷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些年下来,熊谷也有相当大的转变。大的会所,很容易让人将注意力圈在教会内的活动。郊区新事工,焦点也多在中产阶级身上。传道人当中,也难再有像狄牧师那样积极、火热,不断鼓励会众全人投入服事贫民的了。未来十年的发,将看出熊谷还能保有多少她起初的异象。不过即使有一些创伤和方向上的改变,熊谷仍然秉持她一贯的目标,就是继续发展、开创关乎全人需要的整全事工,这个大异象是未曾变过的。

  信仰与工作结合的典范
  史特尼(Tony Sturniolo)弟兄的服事,代表了熊谷最佳的典范。史弟兄是十年前,经由狄牧师个人门徒训练带领信主的。他愈多读圣经,就愈加体认到,无法只是作一个当六天律师,而只当星期天的基督徒。他说︰「当我刚信主的时候,十分火热。我不希望这份热火消退,唯一的方法,只有把信仰带到工作当中。」
  史弟兄是史特尼律师事务所(Sturnioloand Associates)的律师。他的专在离婚法,他接理案子的方式与同业十分不同。不论当事人离婚意愿有多强,每一回和顾客见面,他总是先和他们讨论复合的可能性。这一部份的时间是不收费的,因为他只能为提供法律服务收费,至于属灵上的规劝、祷告甚至查经,是不能收钱的,因此他至少奉献了三、四十%的时间。然而这正是他工作主要目标︰带领人与基督和配偶复合。
  四年前,史特尼因为看见基督徒离婚率也节节升高,感慨之余,创立了「婚姻守望」事工。目的在尽早发现问题,以避免离婚的悲剧。过去四年,已有四百对夫妻先后参加过这个团体。虽然其中三分之一到半数,属非基督徒,但他们用祷告方法及圣经上关于婚姻的教导,却深受欢迎。
  史特尼在熊谷其它事工上,也参与很多。他是医疗中心和迈尔海事工的董事。他同时在「丹佛街头学校」教宪法课程。一九九四年,他的律师事务所,更在街头学校对面买下一栋建筑,史特尼希望就近学校,以便更佳提供学校和孩子所需要法律上的协助。史特尼极力支持熊谷所强调的「平信徒事工」。他花许多时间与人分享基督,并且训练刚信主的门徒。他说︰「人们在星期天通常会带上面具,平常日子就卸下来。」所以他认为像他这样的平信徒,比传道人更容易接触有需要的人,他坚信「平信徒的事工,是最有效的事工,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人们当中。透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所作的基督徒见证,远胜过教会的任何活动。」
  这就是熊谷教会的故事。

来 源: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