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文化艺术>>文学评论>>艾略特《四首组诗》中的神学思想 打印
艾略特《四首组诗》中的神学思想
作者: 理言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组诗之一(Burnt Norton,1936)

组诗的第一部名为“Burnt Norton”,该诗写于1936年。而这组诗的思路却萌芽于两年前。那是1934年的—个五月天,艾略特与一些友人去游览Burnt Norton。在这个远郊僻静之处,艾略特发现一个玫瑰花园,以及一个篱笆后面的干涸的水池。他的思绪不由得沉入了对时间这一概念的思考中,所以第一组诗的开头是:

此时与彼时
也许都是现时
未来蕴含过去里

尽管人们对艾略特诗中“时间的无限定性”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此刻他心中的信念是明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永生神来说都是—个永恒的此时。

诗人在对“时间的无限定性”的想象之瞬间,经由眼前的花园而遥想到时空隧道另一端的伊甸园,诗人似乎遥望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也目睹了人类的此时——他以“干涸的水池”表达了这一意象。

但荒芜之地终被救赎了,因此后来“水池灌满了阳光”。

但迅速地,伊甸园与现时拉开了距离,亚当和夏娃离我们而去,只在“水池中留下了他们的投影”。诗人似乎意识到捕捉“时间的无限定性”,只能是短促而微弱的瞬间,因为“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现实”,因为人类毕竟没有进人永恒。惟有现时才是一切的聚点,惟有从这个不完美世界的现实出发,我们才能期待一个完美的意象。因此,诗人要“征服时间的局限,以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
第二部分描写了这个世界相互矛盾的事物在彼此紧张的对立之中联为一体:

“……野猪及其追猎者/继续他们原有的模式/仍和解于繁星间”。

第三部分更是人类可悲现状的写实。

然而在第四部分中,一只翠鸟骤然飞起,它身上闪过的一束光辉刺穿了诗人阴郁的思路:“就好像他沉人深渊中,却瞥见一线光明,那就是旋转世界静止的刹那间的光明,那就是启示复活与新生命的光明”。

第五部分中有一并列对比

已说出的话语
落人沉静。
只因着形式与结构,
言语或音乐才
成了静。

这几句中的“话语”与后面的“旷野里的话语/经受诱惑的最强烈的攻击”形成对比。“形式”是什么呢?在诗人看来,形式的具体细节是含着的一种运动,所以他说:“欲望本身是运动/其本身并不可欲求;/爱是永久不改变,/变的是运动的起因结尾。”对此,约翰布提的活可做补充:“要想从强烈欲望转变到爱,就必须得降卑,这就是基本的模式。”

组诗之二(East Coker,1940)

在第二组诗“East Coker”的开头,艾略特照例以他对时间的思绪为开端。

1937年8月,艾略特回到他祖先的居住地,诗人感到:“我的开端就是我的结束。”他回想了遥远的过去,想象了在露天野地上举行的一个乡村婚礼。夜晚过去了,新的一天又来临了,这时诗人分明感觉到自己正处于过往时间的开端:“我在此/或彼,或别处。在我的起始。”这重复了第一组诗中有关时间的主题。

在“Easter Coker”第二部分的第一节,诗人又从过往时间的开端 回到了此时的现实,诗人看到了此时(1940年前后)欧洲的混乱景象,诗人用诗句写出了自己对此时西方文明的批判。诗人这样做是为了更坚定地持守那极宝贵、来自永生真神的智慧。艾略特总结说:“惟
一我们能期待拥有的智慧/便是要谦卑的智慧:谦卑是永无止境。”这一谦卑起源、根基于基督的谦卑。

诗人虽描写了黑暗、空虚和漫无目的,然而,诗人并未忽略黑暗中的等待,在诗人看来,“信心和爱和盼望”不是急切不安的事务活动,而是把一切放在谦卑的“等待当中”。诗人反复重申了谦卑的最高形式:“要想拥有你所没有拥有的/你必须首先放弃你所拥有的。”

在第四部分里,诗人让我们看到基督的谦卑与爱。基督是受伤者的医师,他医治(清除)我们的疾病(罪)。这便是人类真正的希望。

而这希望,是超越时间的:“我在这里,处在中间点。”过去与未来的中间点便是现在。

组诗之三(The Dry Salvages,1941)

此组诗写作、出版于战势恶化、英团损失修重的形势之下。第一部分描写象征着毁灭与创造的江河与海洋。“大海有许多声音,许多神和许多声音。”

江河大海无休止的威胁和过去的一切巨疼还有无止境?“没有,没有止境。”

时间不能治愈这个伤痛。“时间无法医治:因为病人已不在此。”我们并不能通过时间回到从前或跨人未来,“未来只能等待‘现实’的推移和到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再流连于过去,不再沉浸于未来,而专注于现在。

第三部分中的旅行者们不再让过去、未来牵制自己,因此,他们“不是那遥看海港/隐退的人,也非将下船的人。”
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读到优美的抒情式祈祷,是诗人的祈祷。艾略特曾称自己是一个有“天主教的心智、加尔文派传统和清教徒性情”的人。从艾略特的这组诗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这些因素对诗人的影响。

人类的本性在第五部分中得到直接的描写:“人的知欲巡视过去和未来/并且执迷不悟”。人类在科学与迷信的世界里,在受时间限定的世界里寻找秩序,可是人类对现实的认识仅仅是“猜测”,不可信靠。我们唯—所能做的“是祈祷,遵行律法,接受管教,思想并行动”。这便是艾略特为我们描写的基督徒的生活。

组诗之四(Little Gidding1942)

1625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Nicho1as Ferrar(1592—1637)放弃在伦敦的生涯,前往母亲在乡村的住宅Little Gidding,并在那里与家人共同创立了英国信仰史上永远被人们纪念的家庭教会。艾略特的这组诗使得Little Gidding更广为人知。

在诗的第一部分,艾略特告诉我们说:不管你带着什么目的来到Little Gidding,你都必须放下观念与想法。你来不是为了实证,不是为了接受指导,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不是为了报道。你来为的是跪在这有效之地祷告。

Little Gidding的小教堂在诗人的笔下,被描写成Burnt Norton的玫瑰花园被赎的象征。

第二部分诗人通过对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毁坏的描写,通过与幽灵(此时作为诗人的—部分)的对话,说明人类自身努力的徒劳无益。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毫无指望,除非人类经受了火的试炼而获新生。

在第三部分里,诗人谈到“三种状态“依恋”、“超然”和“冷漠”。他警告人们不要冷漠,因为它与其他状态的关系,就好比死亡与生命的关系。只有爱才能消解一切的分歧,使它们重新团结。

在第四部分里,战争的火焰转变成圣灵之火。圣灵引导我们“离开罪和错”,通过(象征圣灵的)“火”叫我们避开(战争的硝烟)“火”。此时的“磨难”正是在痛苦的试炼中洁净我们的烈火。

在组诗的最后,诗人坦诚地做出信仰告白。艾略特坚信,死亡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
我们称为开端的往往是结束
走近末尾也便是一个新开端。

他坚信死后的复活,坚信死亡是一扇通向真正生命的门,这真正的生命是经受了圣火之净化的生命。

最后一小节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
一切都会好的
事物的发展都会好
当熊熊火焰聚合成
高居冠顶的火苗
火与玫瑰合为一体。

耶稣基督已经救赎了世界。“Burnt Norton”的“玫瑰”在时间里,经由圣灵之火,已经得到净化,已经与“火”成为了“一体”。

象征人类欲望的“玫瑰”终于转变成了爱。

神是爱。

(理言 诗人 美国)


上网时间: 2003-02-12 
来 源: 感谢《成言艺术》授权
共有466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赞助人与《圣经》故事
  • 下篇文章:星空下的祈祷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艾略特《四首组诗》中的神学思想
    艾略特诗选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