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文化艺术>>文学评论>>再谈三毛之死 打印
再谈三毛之死
作者: 珊珊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1991年,三毛自杀身亡,我曾写了一篇“谈三毛之死”的文章。那时,自己对于上帝、宗教、人生等均无任何认识,却认定三毛的死是“深思熟虑的、无畏无憾的、从容不迫的、也是安然自若的——「自然冥归」”。

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成为上帝的儿女,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回过头来再看三毛之死,有了全然不同的发现。

冥冥中的上帝观念不会给生命带来任何意义。三毛出生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她信奉宗教的上帝、灵魂、天堂之说。但她的宗教观是混乱的,她心中的上帝是模糊不清的,她的生命并未与宇宙的真神沟通,因此,她的生命失控在自我与灵异的冲突中。

三毛信奉的“上帝”是什么?她信奉的“上帝”不是来自上帝(圣经)自己的启示,而是她自己的感悟,即是“自然”、是“命运”、是超自然的神秘、是最终无法抗拒的“控制力”。

三毛说:「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 一切都是自然,那幺便将自己也交给它罢」。自然没有位格,自然没有善恶,自然也不能给人生命和接纳死亡,信奉自然实际是人生对“命运”的无奈。

据说,三毛在荷西故后追求特异感应,透视包裹着的东西,与死人沟通,游敦煌与「通灵异人」交往,还同一些忽隐忽现之人交谈。她对中国易经学感兴趣,特别相信算命占卜。这些都是追求灵界的异灵,是圣经明确反对的,因为人被异灵控制是得不到真生命的。

三毛认为人是小宇宙,人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回归大宇宙,即踏上天堂之路,能升入天堂的灵魂可以超时空存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悟性,“超越自我”踏上“天堂之路”吗?人不懂得接受上帝的救赎(耶稣的宝血),即“认罪悔改”,就无法踏上永生之路。耶稣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三毛曾有过两次未逐自杀,她承认那时的自杀是懦弱的,是恐惧生的艰难,回避精神上的寂寞。无可否认,第三次是再一次的重复。真正的信仰给人平安喜乐,决不蔑视生的权利,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今生,为上帝做“使者”,在世上做“光”做“盐”。

三毛感情细腻,才华横溢。不可否认,她曾付出了很多的爱,付给过沙漠,付给过荷西,付给过她的家人、朋友及那幺多热爱她的读者,但她最爱的是她自己,她追求个人的艺术价值,通过变态的“自恋”实现与众不同的“超脱”。生前她曾戏言,让朋友为她设计葬礼。她的“悄然离去”也是在创造她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

个人的才华可以给人生活的感悟,但对于没有信仰的生命,那些“感悟”只是无根的浮萍,无法填补生命中的空虚。三毛讲自己常常是「乐极生悲,悲极生乐」,瞬息意念影响情绪。试想,生命被自己瞬息万变的主观意念所控制,自然是「境由心造,命由心造」,一念「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三毛自认为,自己意识超前不为人知。她对艺术与宗教都有执着的追求,但正是她自己的偏执和“聪明”毁掉了她自己。因为,真正的信仰是要放下自己的“聪明”,顺服上帝的带领。

三毛一生都在苦苦求索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她对于生死曾说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见是不见,不见是见。」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有在接受、承认神的“造物价值”和“救赎价值”后才获确认。懂得生命是上帝的创造,就不会忽视今生;接受了上帝的救赎恩典,就会将余生交由上帝掌管,而使“生命成圣”,在今生活在永生里。这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002/11/22

------------------------------------------------

附:<谈三毛之死>
1991.Beijing

三毛去了,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个神奇女人的悄然逝去给人们留下无限的迷惑和神往。一时间关于三毛的死因拂拂扬扬地被世人猜测着:其一是说身患绝症,逐蒙轻生;其二是说情感压抑,以死解脱;其三是说因「滚滚红尘」受挫弃世。而今,我最能接受的解释却是其母的说法--「自然冥归」。

一般说来,自杀行为是与懦弱、恐惧、无奈相关联的。人们通常是以同情心态去寻找自杀者的死因,自然而然会假想其恐惧和无奈。而我之所以接受自然冥归的说法,正是因为我拒绝承认这一般意义的自杀。恰恰相反,我认为三毛的自杀行为是深思熟虑的、无畏无憾的、从容不迫的、也是安然自若的。

了解分析三毛精神世界的特点就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下面试从三方面分析三毛精神世界的特点。

(一)浪漫的戏剧性
三毛走过四十八年的人生道路,她的生活本身就充满的离奇的故事,很富于戏剧性。

三毛自幼酷爱读书,而为了读自己所爱的书,竟在十三岁时缀学在家。她崇尚自由,追求纯仆,富于幻想,渴望自然。十六岁离家出走,先后到过五十八个国家,在国外生活了二十二年。

三毛的感情生活即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坎坷不幸的。她的初恋是「哭了又求,求了又哭」,而终未获结合的一段恋情。而后有过多次情缘都未能结合,其情缘可称作「国际情缘」,因这中间有过台湾人、香港人、日本人、德国人、西班牙人和旅居美国的中国人。

那一回与在台湾结识的德国人已清清楚楚地讲好要结婚,然后两人去印制了一张中德文两人共享的名片,可就在那天晚上,首次心甘情愿想嫁又可嫁的人却死了。那一年她也死过一次,却没死了。

离开台湾,再次到西班牙,与六年前结识的且一枉情深等待她的西班牙小伙子荷西相遇,俩人在撒哈拉沙漠结为伉俪,做了六年的柴米夫妻,渡过了一生中物质上最清贫,精神上最富有的一段幸福平静的生活。

这期间,激发了三毛极大的创作欲。她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以她自己及周围人的生活为题材,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她写的大都是家庭琐事和平凡的小人物,每个事件的始末都象一幕幕戏剧,每个人物的出场又都为剧情增添一些生动,在这其中为人们揭示着生活的哲理。

婚后第六年的中秋节,三毛的父母千里迢迢赶到西班牙,为的是能与离别多年的女儿和首次见面的女婿共渡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饮酒尽欢,而竟在聚首后不久,荷西就不幸遇难。

短短时空里发生的大悲大喜、生离死别使三毛更深地领悟了人生:「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 一切都是自然,那幺便将自己也交给它罢。」

三毛在这种生活和描写生活中感受着这富于戏剧性的人生,她不自觉地进入人间悲喜剧的特定角色。生前她曾戏言,让其朋友为她设计葬礼。

「生活是我最看重的创作」。「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生,它没有文字。」三毛如是说。三毛之死正是三毛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悄然离去,没有任何文字,却好象说明了一切。这种戏剧性的死亡结局,是三毛前生前世戏剧故事的尾声,也是三毛来世精神再现的开场白。这正是三毛所追求的戏剧效果。

(二) 精神抽离的超然性
三毛总是生活在一种自我臆造的精神境界里。精神感受高于一切。有人说,三毛以自我为中心,自恋的实在太过火。三毛自恋的不是生理上的自我,而是精神感受的自我。对于生理的自我几近残酷的地步:她可以拖着伤痛的身体去艰苦跋涉,她可以毫不节制地吸烟饮酒,她可以连续几天不吃不睡投入写作,而这一切又都是靠着一个坚强的精神自我支撑着。

三毛精神抽离的超然性可见其表现:
其一,瞬息意念影响情绪。三毛讲自己常常是「乐极生悲,悲极生乐」,这是瞬息意念的影响。主观意念超然于客观现实。由此可以「境由心造,命由心造」,一念「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其二,个性反叛,刻意朔造自我。三毛幼年时曾很自闭,多愁善感,自恋自怜,浪漫忧郁,而后刻意改变自己,经过磨炼展现了全新的自我:乐观、萧洒、坚韧、豁达。但这种个性反叛是不可能脱胎换骨的,实际上本原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同后天再造的自我发生冲突。有人这样分析三毛:「她在作品中摆出的潇洒形象只是对自己期望的投射,现实中的她是潇洒不起来的」。三毛常常被自我朔造的「三毛」所困扰,她承认,她仅是作品中三毛的百分之三十。现实中的三毛不由地会进入被主观臆造为艺术化三毛的生活中去,即生活在一种期望的意念中。

其三,意识超前不为人知。三毛有着极深遂的内心世界,艺术与宗教的沟通,令她对宇宙间扑朔迷离的探究有着宗教式的热忱,由此获得的顿悟又不被人们认知和接受。三毛在生命的后期常常对人讲:「我信仰永生,这种对来生的盼望给我一种力量」「我已经有了一个大快乐.......我是诚诚实实地快乐,因为我比你们多知道一个宇宙的奥秘,这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的,这是上帝给我的礼物」。

(三) 宗教的神秘性
三毛出生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她天生敏感的气质,后天坎坷的经历,加上她艺术的灵性以及先、后天表现出的特异感应,使她对宗教有着与生俱来的接纳与投入。

据说三毛自幼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异功能,在荷西故后又发展了新的特异感应:能透视包裹着的东西;能与死人保持电波联系;她畅游敦煌回来,说自己见到了许多「通灵异人」,还同一些忽隐忽现之人交谈过。

三毛的这些特异感应使她相信某种超自然能力的存在。她信奉宗教的灵魂、天堂之说,认为人是小宇宙,人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回归大宇宙,即踏上天堂之路,能升入天堂的灵魂可以超时空存在。三毛对中国古代易经学颇有兴趣,特别相信算命占卜,这些都反映了三毛精神世界里宗教神秘的一面。

三毛一生都在苦苦求索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份宗教式的执着换来了她对生死的超然领悟。关于生死,三毛说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见是不见,不见是见。」「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命」。

艺术家毕加索欣赏美女人,他笔下的女人个个深刻,个个透着艺术家所理解并表达出的美。为此还是少女的三毛就曾痴情于毕加索,有心「作毕加索的另一个女人」,当然没等三毛长大,一代巨星陨落了。三毛在《一生的爱》中说:「毕加索的死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教化,使我认知了艺术不死的真理,并没有为他的离逝流下一滴眼泪。」

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有一幅自杀神的壁画,画中自杀神是吊在一棵树上。对此三毛很感兴趣,曾专程再去看过,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感叹说:「 这种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意志自由。」

先前,三毛曾有过两次未逐自杀,那以后她承认那时的自杀是懦弱的,是恐惧生的艰难,是回避精神上的寂寞。那时的三毛是个「悲苦、敏感、浪漫、不负责任的毛毛」,但那只是三毛生命中一个迷惘徨惑的阶段。经过大苦痛之后的三毛已不再苍白,而是「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三毛了」,三毛自认心境已踏上一个高度:「满江风月,青山绿水,尽在眼前」。有如此心境的人可谓「得道成仙」了。三毛说:「在过去,人太幸福的时候,很少会想到来生。而现在我的另一半在哪里,使我常常想到生命宇宙的奥秘,这两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追求,也得到印证。」

纵观历史,享有世界盛誉的名人、作家以结束自身性命的方式来追求他们设想的来生的先例已不罕见。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寄托,来自于对生命宇宙的宗教信仰。三毛的死正表现了这种追求。

不可否认,三毛是人不是神。她会有常人的搦弱、恐惧、无奈。三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内心也有着种种不可解脱的矛盾,精神世界的超常近乎病态。然而三毛是热爱生命的。她说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最爱的是我的生命,如果没有生命,我如何去爱我的丈夫、母亲、父亲?你问我追求甚幺,我相信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我希望我的燃烧在这一生里,能够得到结晶,而不是一堆灰烬。」

对于三毛,付出就是生命的燃烧。她曾用她的爱,她的青春,她的赤诚付给过沙漠,付给过荷西,付给过她的家人、朋友及那幺多热爱她的读者,她付出过也获得过。丰富的人生给了她生活的无穷乐趣,她绝不厌世。

可以说,生与死对三毛都有着同样巨大的诱惑。只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的理解令她做出了如此的选择。这是三毛对自我和外界提出的新的挑战,应了她曾说过的话:「我是一个喜欢面对命运挑战的人,我一生都想做一名斗士,直到死。」最终,三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了最后的付出。她追求,她期望:这最终的生命燃烧不是一堆灰烬,而会有结晶。

对三毛之死有如此的理解及其认同,我想三毛若身后有灵当无限欣慰了。


作者:珊珊 发表于《海峡之声》1991年 北京



上网时间: 2002-12-19 
来 源: 感谢著者惠寄信仰之门
共有1223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思想耶稣的苦难
  • 下篇文章:“只有上帝认识他自己”─读 狄奥尼修斯与尼古拉-库萨笔记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再谈三毛之死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