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思想评论>>社会评论>>网路传媒与文化 打印
网路传媒与文化
作者: 陈韵琳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当我习惯游走网路,并习惯网路文化,成为网路族群之一份子後,我才如此清楚的意识到,网路族群已自成一种文化,而且,它将随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流文化。就像电话掀起革命、电视掀起革命,网路也带动一种新的思维,它正在网路族群中掀起革命。
  
  从不知道自己是谁,到不停重新认定新身份
  网路透过ID确认主体。ID是可以取消、或再建的。上网族群喜欢这种重新认定自己的机会。有的人不停建新ID,一个人有好几个ID,用这种方式来把自己期待的「自我形象」重新塑造出来,甚至让不同ID有矛盾背反的形象,自己与自己冲突打架。
  这种自我认定身份,往往使非网路族群很不安。平日大家必须在上班或社交中见面,彼此多少多确认别人的角色,也知道该如何互动。无法想像一个人上网以後,竟然可以使下网後他、跟上网後的他完全不同。
  为何上网族群喜欢这种身份重新确认呢?
  因为真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往往具有某种强迫性质。因为为人子女、因为作学生、因为是属下....,所以必须....。这种角色扮演,意味著人际互动是有某种规范的。
  但是其实很多人终此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却从来不知道最真实的自己、或从来无法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上网後,在一个「完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的环境中,大家都有了「新生」的机会。不只是透过ID重新塑造自己的网路人格,也透过□称表白自己。ID尚需透过废掉再重建(通常是只要三个月不上某站,ID就会被程式砍掉!)□称却随时可以重新更换。
  这种身份重建,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多少都有著重新开始自我认定的心理意义。
  与其质疑上网族群「跟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完全脱序」,不如详细去探究「何以他们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真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其实是『规定』,而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生活中我们真的确认自己了吗?我们确认他人、真的认识他人了吗?
  当父母亲惶惑於自己孩子上网後变得完全陌生,或许孩子心中正暗自高兴他可以坦然的活出不被父母亲容许的自我。其实真正的不安的确来自这里。很多真实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允许,上网後的匿名现象,给了一个机会。
  尽管如此,并不表示上网重新确认身份後的自我,是圆满、让自己不再冲突挣扎的光明的自我。多少人在一再重新设定新身份,却一直活的不快乐後,变得更消沈悲观。身份重新认定只是发现那隐藏的真实,并不表示真实一定是光明喜乐的。
  网路的身份确认只是给一个机会,却不可能提供关於自我、心灵、或人生的任何答案。
  
  一种新关系新互动的产生
  网路上的ID互动,往往产生一种很特殊的情感交流。特殊情感交流会发生,跟彼此不用面对面、彼此不是生活圈中的人有关。很多人上网把所有的关於自我的秘密都□漏了,却没有任何恐惧。因为他可以选择在网上消失的方式、或重新设ID的方式自我保护。
  因此在网上,孩子透漏对父母的不满,已婚者透漏对婚姻的幻灭,信徒透露对信仰的质疑,破碎家庭透漏对人生的绝望....,在一种彼此都不认识对方的环境下,反而最有安全感。每一个透漏机密的人,都可以找到雷同处境的安慰者,这安慰者敢出面安慰,也是因为不用对对方设防。
  最真实的话在彼此都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意味著什麽?何时我们的社会、甚至家庭已经中断了最亲密的分享?原因是什麽呢?
  但是,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网上ID在网上跟其他ID互动没有任何人际障碍,但是在真实生活中,他可能是个人际关系很不好、很疏离很孤僻的人!他透过网路跟人建立情感却无法跟现实生活中任何人产生信任关系。
  这种文化现象,正在颠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与人际疏离的定义,它将会随著网路越来越发达,而越来越趋明显。很可能在往後,我们都自然而然的放弃跟最亲密的人的交谈,上网去寻找陌生人解决内心的孤寂,只因为越亲密的人,往往越是容易彼此伤害,网路给了一个解决寂寞的便捷方法,却不用在伤害与被伤害中间回绕,处不来没什麽大不了,换个ID重新作朋友就是了!
  
  资讯,并不意味著知识的增长
  上网族群比其他传媒使用者,都更有机会得到资讯。用资讯爆炸来形容网路族群并不为过。
  但是这样的生态却可以让人充分的研究并得出一个心得:资讯,并不意味著知识的增长。太多资讯,反成让人在资讯中迷失自我,成为一种继商品物化後新的「无主体现象」。
  这种「无主体」,可以反映在几方面:新潮专有名词的推沏而食古不化、更严重的贴标签与意识型态化、迂回在所有的知识中最後却回反永远单一固定不移的答案。这种现象,呈现於资讯多元丰富的传媒环境,实在是极大的反讽。
  善用资讯,让自己被冲击、重整思想後,有开阔的视野,尊重异己、并有所执著的人,才是网路社会中的赢家。而很明显的,在资讯爆炸下肤浅泛泛者,竟然是大多数网路媒体使用者的现象。
  
  量化、民主与人性
  当报章杂志、电视抱怨著无法理想的呈现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被商业、低俗媚俗所垄断。网路一样,无法遏止媚俗与低俗。
  一个ID是一个意见,网路社会一样要求一个人头一张票的民主,因此,性与暴力、小道绯闻一样是网路传媒最大的赢家。走菁英路线想抱持某种专业水平的网站永远得面对上网人次少的压力,它们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性、暴力、色情与媚俗。
  量化式的民主,以及继续要求更多的民主,已经是条不归路。只要人数多,永远是赢家。量化民主在网路上呈现的恶质现象,绝对不会比报章杂志电影来的更过分,指斥网路色情并没有碰到重点,法律规范,能遏阻的也十分有限。
  理想主义者在量化民主的社会中,除了扮演唐吉诃德,并无更好的出路,这在网路上是一样的。
  当民主体制下「必要之恶」无法铲除时,固然要善用网路传媒资讯,但也不可对网路传媒有过多的期待,这传媒的关键绝不在新起的技术,还是在使用者人本身!
  


上网时间: 2002-12-10 
来 源: 信望爱bbs论坛
共有450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政治的陷阱
  • 下篇文章:世界伦理新探--为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世界伦理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网络与宣教:知识建构与文化创造力的严苛考验
    网路传媒与文化
    中文网络与基督福音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