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文化艺术>>影视评论>>谁之秩序?何种情感?——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 打印
谁之秩序?何种情感?——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
作者: 麦克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秩序与情感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秩序意味着规范、整饬、稳定、严谨,而情感则更多与随意、多样、变动、散漫相关。人类生活若只有情感而没有秩序,就可能剪不断理还乱,最后成为一团麻或一锅粥;反之若只有秩序而缺乏情感,就可能简单划一,枯索无味,同样难以为继。所以,西方哲人罗素说:人类是在热情与审慎的矛盾之中曲折行进的。把握好热情与审慎或者说情感与秩序之间的平衡是人类以及每个个体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和必须具有的艺术。那么,应该如何来把握这种平衡呢?又有怎样途径来提高这一艺术呢?其实,并非所有的秩序都具有正当性,也并非一切的情感都是合理的。所以,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所面临的秩序所生发的情感有一番了解与分析,就是要弄清楚这是谁之秩序,又是何种情感。可以说,张艺谋也一直为这样的问题而大伤脑筋,也很想理出一个头绪来,但他常常跌跌撞撞,忽左忽右。在《秋菊打官司》中,他就开始了这样的探索,秋菊为“要找个说法”而层层上告实际上就是要以更高或更大的秩序来修正较低或较小的秩序,最后,她在秩序的层面上胜利了,可她在情感上又有很大的失落。影片结尾,她狂奔着去追赶带走村长的警车就是试图抓住或挽回这失落情感的下意识举动。到《英雄》中,张艺谋的立场又完全站在了秩序一边,而且是极其宏大严整的秩序一边了。在此片中,秩序是崇高的,是压倒一切的,是最高与最后的目标,所以,一切的爱恨情仇都被消融到秩序之中,就是身负重托的刺客荆柯也被这大一统的秩序所震慑所感动而心悦诚服地放弃刺杀计划并且拜倒在这个秩序制订者的脚下。而我们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的这个大一统秩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也许是有鉴于此,张艺谋又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这回他奉献给我们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一定有全新的转变,但至少不像《英雄》那样以不容置疑的霸气来叙事,他多少还是带着商量的态度来展开情节。
  影片中的大王是秩序的化身,他的最高人生目标就是要捍卫和保持这一秩序,甚至为了它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那么,这一秩序的内容是什么呢?从表明上来看,它就是堂而皇之的“忠孝礼义”,就是两千年来儒家所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对妇女所要求的“三从四德”。这似乎是一个极具正当性的秩序,也考虑到了人的情感需求。但大王本身以及历代帝王所真正看重的并不是这个秩序温情脉脉的外表,而是其所掩藏的核心——权力。就是说,这是一个权力的秩序。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拥有了对秩序的制订权与解释权。大王坚持让王后长期按时喝药,这本应是出自他对王后的爱,也是他运用秩序的权柄,而王后的服从也应出于对国王极其权柄的尊重。但这一切都变味了。让本来没有病的王后长期喝药成为对她精神上的一种压制与虐待,在药中添加毒药更是对她肉体的一种折磨与残害。这一切的根据在于大王有权力认定王后有没有病和决定给她服什么药,而王后本人却没有这种权力。大王所念念不忘的是权力,他一切的行为举动也是以权力为依皈。情感要么成为一种装饰与点缀,没有真正的分量与作用;要么成为利用的工具,来为夺取和巩固权力服务。他利用了梁国公主的情感使自己从一介武夫成为一国君王,随后又将公主一家斩尽杀绝,他却还假惺惺地在居室一直悬挂着公主的画像。后来,当劫后余生的梁国公主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为保自己权力无忧又再次实施了灭门的残酷手段。他对儿子元祥与王后的私情不予追究似乎是天良发现,情有所动,但其实还是权力欲在做最后的主宰。他知道元祥的为人才出此计策,果然,元祥不负所望,向他告知了王后和元杰母子谋反的计划,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采取主动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他将儿子元成鞭挞致死是发泄对敢于觊觎自己权力者的极度仇恨。他不允许儿子元杰抢位子,而要自己情愿时才给予,也是一种权力的显示。在他平息了叛乱之后,他还要以元杰服侍王后喝药来重申和炫耀自己的权力。可见他的权力欲之病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而权力欲给他带来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众叛亲离,家破人亡。这其实是极度权力欲者、独裁者无一例外的下场。
  如果说影片中大王所代表的秩序并不具有真正的正当性,那么,其中所表现的各种人物情感是否就完全合理呢?首先我们来看王后。王后因国王的别有所思冷酷无情而心灰意冷移情别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同情的,但并不具有合理性,特别是她所恋的是国王与先王后的儿子,这就使她犯下了乱伦的大罪。这是大逆不道的,而这也恰恰构成她最终悲剧的根源。如果说国王的病症在于对权力的热衷,那么她的错误就在于对所迷恋对象的痴狂。对一份本来不该有的爱情投入了过多的心力,对一个本来不该爱的人投入了过多的情感。这使她变得偏执狭隘,暴躁易怒。她不能容忍元祥与蒋婵的恋情,对之严加防范,竭力拆散。她知道自己喝药的真相之后,对国王生发出极度的仇恨,决心奋力反抗,取而代之。她利用了各种对国王不满的势力,也把自己的儿子元杰拉扯进来。最后,她虽然失败,但她还是以打翻药杯表示了对权力的蔑视。再看元杰,他自知起兵并无胜算,但他是为了母亲而战。他不忍眼铮铮看着母亲忍受这样的虐待,而想要改变母亲的命运,奋而反抗父王。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他可以向父亲进谏来改变事态,但他缺乏这样做的足够胆量和智慧,只好走铤而走险这一条简单的道路。最后他自尽身亡,是因对母亲的歉疚,也是对权力的反抗。他们母子双双失败的结局表明以暴易暴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不能带来真正的秩序。元祥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在该坚持的地方没有坚持,所以有了连续不断的烦恼。他与并非生母的母后发生恋情是不应该的,这样乱伦的罪愆使他陷入终身愧疚与矛盾之中。他失去了父王的宠爱,也不能自由地去收获爱情。他的内心四分五裂,既想争取新生的爱情,又要平息以往的情感;既不忍心让王后受苦,又不愿让自己背上轼父的罪名。他没有担当起太子应该担当的重任,而以告密的方式把责任完全交给了残忍成性的父亲。情感最狭隘的是尚未成年的元成。他从小就遭人忽视,又亲眼目睹了宫廷内部的种种罪恶,但他没有拒绝罪恶,而是让罪恶的力量在心中逐渐积蓄与壮大。他一直处于暗中,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外,但他其实也觊觎着权力中心,并且一直隐忍着准备这一时刻的到来。在父王受到来自蒋婵母女和母后和哥哥的多方指控而失去道德上的正当性时,他以为时机已到,就拔剑刺死哥哥元祥,进而逼父王让位。可毕竟他太年轻了,根本不是老奸巨猾又孔武有力的父王的对手。他为自己阴暗狭隘的情感负上了生命的代价。
  
  从他们各人的经历之中我们看到,每一种情感都来源有自,或者说情不自禁,特别从当事者自身的角度来看,似乎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当事人往往也容易放大和夸张自己的情感,让它成为支配自己行为的惟一或者主要动机。但是,情感的合理性是有限的,它的能量和能力则更加有限。单纯凭情感而起的反抗就是所谓的血气之勇,它强烈而不持久,绚烂而不实用。它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失败和寂灭。这种情感的另一个致命之处就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当然,权力欲本身更是如此。元杰母子的起兵谋反实际上是以无数人的头颅落地,血流成河为代价的,但他们一心所系的是自己最终的成败,而追随者的生命存亡是在他们考虑之外的。这其实是中国历史从古到今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了帝王权力,为了王朝兴衰而牺牲无数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在事先没有受到考虑,在事后也没有得到纪念。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帝王战胜征伐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听不到其中无数的叹息,看不到其中无尽的眼泪,更闻不到那呛鼻的血腥。在一场精心准备的对反抗者的屠宰之后,鲜血被迅速洗去了,尸骨被迅速掩埋了,狼藉的战场很快又被收拾一新,依旧是月朗照,日东升,依旧是皇天承命住万邦,满城尽带黄金甲。
  
   影片中的这一幕实际上是最有价值与意义的,这是对一切不正当不合理秩序深刻的揭示与无言的嘲讽。张艺谋能够从对秩序的一味颂扬达到对它的深刻审视的确难能可贵,正是这种审视使他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这也使这部影片高出于极度炫耀画面和极度推崇情感的《无极》和《夜宴》之上。
  不过,这部影片也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情感至上的窠臼。如元祥与王后的爱情以及元祥与蒋婵的爱情都被极度美化了,其实举棋不定的元祥不配享有两个女性这样的厚爱深情。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样的爱情就更经不起推敲了。在注重男女之大防的中国,王后地处深宫,除国王和太监外,其他成年男子都很难睹其真容,就更别说发生恋情了。在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故事。至于太子与侍女发生爱情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这样的情节可以说只是把曹禺《雷雨》中的情节错置了环境与年代。元杰的起兵缘于对母亲的爱,但这样的理由还是不够充分的。当然,作为一部商业片,我们允许其对历史做适当的虚构,也可以不追究其历史的逻辑合理性,而主要探究其理念的正当性。我们看到,张艺谋在秩序与情感关系的探讨上,还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距离它的真正解决,还依然遥远。影片中的秩序是外强中干、危机四伏,影片中的情感则是支离破碎、进退失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秩序,也不知道怎样来对待秩序,要么视一切秩序为神圣,对它惟命是从,毕恭毕敬;要么藐视一切秩序,对它横加指责,任意践踏。我们以为只有情感才是真实的,才是宝贵的,就任它随意泛滥,以至最后不可收拾。而一旦情感到了尽头,又物极必反,弃之如蔽履。那么,是否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秩序呢?而秩序与情感又是否真的不能两全呢?答案是否定的。应该说:世上既有真正的秩序,也又真实的情感,而且它们二者是可以和谐并存的。其实,对这一问题最好最正确最简单的回答都在耶稣基督的这句话里:“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爱神与爱人,这是秩序的根本,又是情感的源泉;是爱的秩序,又是有秩序的爱。有了这二者,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真正进入平安与和谐之境。


上网时间: 2007-03-24 
来 源: 感谢著者惠寄信仰之门
共有664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有两种启蒙和复兴摆在我们眼前
  • 下篇文章: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谁之秩序?何种情感?——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