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思想评论>>社会评论>>过去20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图书出版回顾 打印
过去20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图书出版回顾
作者: 迦恩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一般而言,出版会反映人们在特定领域思考和研究的成果。照样,我们若回顾过去20年中国大陆出版界关于基督教的图书的出版历程,会大致看出大陆知识界对基督教认识的一个渐进过程。
  大陆出版关于基督教的图书包括两个路径。一个是中国基督教两会,内部出版发行,另一个是专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前者主要侧重圣经和解经工具书,不是本文要讲述的。我重点讲述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状况。或许许多出版品幷非是大陆学者的创作,而是译作或海外学者的作品;或许大陆出版者幷没有系统性的规划,而是随机遇而出版,但无论如何,我们从所出的书可看出人们认识上的变化。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圣经是毒草,基督教是鸦片。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观念还受到前一阶段左的思潮影响,对基督教的看法极为副面。最早在书店见到关于基督教的书,是三联出版的一个苏联无神论者写的《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后来有陈鼓应的《耶稣新画像》,以及一些批判圣经和基督教的书。这些书总的来说,从无神论的偏见和预设的政治立场出发进行他们的论述。陈鼓应原本是研究老子的专家,在《耶稣新画像》里却丝毫看不出受《道德经》熏陶的平和,他大骂上帝是暴君,耶稣是伪君子。面对文革遗留下的一大堆经济、社会问题,“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非常盛行。这种思潮妨碍着知识界客观冷静地来认识基督教。连这一阶段的文学研究,都脱不了这样的影响。当时许多的文学评论,结尾部分都有公式化的一段:囿于作者宗教世界观的影响,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意境云云。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人们认识到基督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阶段开始有《圣经故事》出版,出现一些介绍基督教常识的书,也有专着论述到基督教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有两本书值得一提。第一本是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让学界看到西方现代化进程和基督教,尤其是宗教改革的关系,开始意识到基督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第二本是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80年代后期沸沸扬扬的文化比较热中,刘小枫从“诗人为何自杀”的问题出发,用激情的文字把基督教的拯救精神呈现在国人面前。在这一阶段,学界开始突破以往意识形态的框框,关注到深厚的基督教文明对西方文明塑造的深远影响。89年前轰动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社)有很多本涉及到这一点。但这一阶段人们的关注总的来说是人文主义取向的,颇类似于五四前期陈独秀等一批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理解,大谈基督精神,但还未进到信仰和生命的层面。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能为我们社会的思想、学术、政治等提供新的资源和新的思路。在这一阶段,有心的出版者开始有计划地向国人介绍基督教文化。有三套书值得一提:一套是四川人民的《宗教与世界》丛书,收入了麦奎利、蒂利希等人的多本着作;一套是贵州人民的《基督教文化评论》,目前已出到第12辑,广泛介绍基督教文化中多层面的要题;还有一套是三联书店的基督教与学术思想文库,收入了拉纳、薇依、巴特、莫特曼等人的作品。有两本学者的专着值得提出来: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的真》和何光沪的《多元化的上帝观》,这两本书介绍了当代神学各大家的思想,把当代神学的概念、要题介绍给了国人,学界才意识到原来神学也是学术。许多基督教神学的术语进入一般学者的写作中。可惜的是这阶段介绍的大多是自由派神学,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影响了学术界,甚至让他们以为基督教的主流就是如此。这提醒我们思考应当怎样及时地把福音派的神学介绍进去。这一阶段,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创建基督教研究所(或宗教研究所),制定10年、15年的研究规划。在这个时期,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社会的关系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关于基督教和中国社会,关于教会大学,关于传教士和近代中国这些方面都有好几本专着问世。学界越来越深地意识到了宗教信仰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而文化基督徒的大量涌现也是在这个时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基督教不仅是文化,更是生命和信仰。《荒漠甘泉》(考门夫人着)、《花香满径》(巴克莱着)这两本灵修小品得以出版,幷且受到欢迎可以反映出一些这个阶段的特点。史铁生和北村的小说开始带动人们讨论罪和拯救的问题。德兰修女的祷告、默想集《活着就是爱》也唤起许多人心中深深的响应。北京的自由知识分子余杰在他的文章中写到,他读《活着就是爱》读得热泪满怀,他还买了许多本送给周围的朋友。在这个阶段的《基督教文化评论》所收的文章里,我们发现一些学者的学术文章也带出一些生命的思考。这一类的书出版量不多,但从受欢迎的程度可看出知识界认识的变化。
  第五阶段(21世纪初叶)今天的情形又怎样呢?我的观察是知识界开始在关注真正的基督教是什么,真正的信仰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我相信这种关注落实在出版上,正沿着两条路径展开。其一是神学原典的出版,如前年出的爱德华滋的《宗教情操真伪辨》、最近出版的《马丁路德文选》。其二是信仰在生活中的落实,比如这两年陆续出版的从圣经原则谈人生励志、谈家庭关系、谈管理等类的书。
  长期以来,基督教信仰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而今天,中国知识界正开始思想重建、文化重建的努力,我们基督徒当怎样介入其中,参与文化的更新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愿我们不再缺席其间!

2003年8月



上网时间: 2005-01-18 
来 源: 基督教网络存贴
共有6838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离弃神——何以颓废代替了纪律?
  • 下篇文章:也谈中国教会的释经“误区”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过去20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图书出版回顾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