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信仰史话>>历代教会>>在亚洲情境中告白基督 打印
在亚洲情境中告白基督
作者: Kyaw-Than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在亚洲情境中告白基督Confessing Christ in Asian Context
Kyaw Than(秋谭博士) 著
(缅甸杰出神学家,前任亚洲教协总干事,现任泰国大学教授)
王崇尧 译
(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博士,台南神学院历史神学、社会伦理学副教授)

  感谢上帝给我这个特别机会,在第二届黄彰辉牧师纪念讲座主讲,认识黄彰辉博士(Dr. Shoki Coe)也是我个人的荣幸。对我而言特别意义的是一位从缅甸来的信徒,有荣幸来主讲这个讲座来纪念已故的黄彰辉牧师。
  
  这个主题可能经常听到,甚至常被提及。然而我受邀来主讲这个主题是因为三十年前我曾与黄彰辉牧师在香港所举行的亚洲信仰与教制会议中共事过。当时在参加的人群中,他登记的是以前的名字黄彰辉,会议的主题是「在现今的亚洲告白信仰」,彰辉牧师对问题深入的神学见解,使会议更有深远的价值,会议的结果,也以会议同样的名称出版一本书。
  
  当时,亚洲教会界的人们正处在一个急变的世界,为着基督徒信仰告白这个紧要问题奋斗。当中一些文件就是亚洲基督徒在早期地方性教会会议中形成的集体想法。这个称为「东亚基督徒协会」(East Asia Christian Conference, EACC)在香港会议的文件保留到现今,不但对亚洲教会,就是对世界的教会也有杰出及永久性价值的先见。在那时我心中开始认识黄彰辉牧师这个人,也就是后来著名的 Shoki Coe。
  
  我真荣幸从已故斯里兰卡教会领袖 D. T. Niles,接续东亚基督教协会总干事职位,通过他我开始了解神学的领导者黄彰辉牧师怎样在亚洲的教会贡献他的一生与见证。
  
  虽然如此,我所分享的可能在座年长一辈的熟知,我要说的就是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在情境中来强调告白基督这样要紧的信仰问题。1938年当世界宣道会在印度 Tambaram 开会时,在世界中旅行与国际性基督徒聚集是少有。亚洲基督徒互相并不十分熟识,对邻近的教会也有所忽略。反而他(她)们对在其中间服务宣教师的国家的教会与基督徒有较多的认识。例如菲律宾基督徒较了解美国的教会与基督徒,对邻近印度尼西亚的教会与基督徒就较忽略;同样,缅甸的教会较认识英国的基督徒,然对越南、寮国或是高棉的基督徒就少有认识。
  
  无论如何,在1938年 Tambaram 的世界宣道会中,他(她)们不但开始互相认识,也体会他(她)们在其自己情境中所面对的问题是何等相同。那时候起,他(她)们渴望亚洲的基督徒们能在另外的场合来聚集,不过1938年的 Tambaram 会议却因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阻挡,亚洲的教会更加孤立。直到战争结束,普世教会协进会成立后,国际宣道会与普世教协才相继推动亚洲基督徒聚集在一起的渴望。
  
  由此,战后第一次东亚基督徒会议在1949年假曼谷举行。从分享亚洲基督徒面对相同情境所作的见证,会中决定委派一位亚洲教会干事,如同巡回大使来服务各地教会,促进亚洲教会共同所经营的宣教与信仰生活。已故印度主教 Rajah Manikam 被任命为第一位由国际宣道会与普世教协联合的东亚干事。
  
  1956年当 Manikam 博士离职要就任印度 Tranquebar 主教时,我那时担任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学生基督徒联盟(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的副总干事,普世教协总干事Visser T. Hooft 博士邀请我来曼谷停留大约五天,当时我还无法了解花费这么贵旅行的意义。后来我才知道我是被邀请来继续Mauikam 博士的工作,准备下次1957年在印度尼西亚的 Prapat 要召开的东亚基督徒会议,那时的计划是要设立一个地方区域性的常设普世组织,由此,亚洲教会从巴勒斯坦到日本,从韩国到纽西兰可合作与相互联谊。当时,Niles 博士与我被选为这个亚洲新基督徒组织的总干事职位,也在1959年在马来西亚 Kuala Lumpur 的大会中正式就任。
  
  亚洲国家此时正经历二次大战西方长期殖民主义与战争中日本统治所留下来的变动。到处充满着期待与解放的新气氛。此刻,亚洲基督徒开始了解他(她)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是被视为外国人,而且传统的宗教体系也进行一种新的复兴。当时的基督徒有三个基本关怀:告白基督是主是救主;在自己人民与国家面貌改变的挑战中如何形成相关的信仰告白;及这样的告白不是隔离自己,而是合一来信仰告白。
  
  不过,对大多数亚洲人的眼光来看,基督教是西方引进的宗教,是与殖民统治者的商业与政治利益结合一起。所以,在革命与文化复兴的新情境中,亚洲作为少数的教会必须响应如何在此情境具体的告白基督。
  
   缅甸早期信仰告白者(An early confessor in Burma)
  
  我想用我自己国家缅甸教会史来作为大家参考。十七世纪有一位文学、才能出众的南方缅甸国王,因着一位被抓葡萄牙人在监狱所表现牺牲精神感动,决定在罗马教会的传统来领洗。二个世纪后,第一位缅甸人在改革宗的教会传统领洗,让我来读177年前这个缅甸人信仰告白的一封信,此信是写给当时在缅甸的三位宣教师,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 Adoniram Judson,他为着福音曾忍受诸多肉体与精神上的受苦。
  
   这封信写着:
  “我,Moung Nau,不断领受您们的亲切作为,来到您们跟前。主内三位来到缅甸不是为着商业的目的,是为着宣扬耶稣基督,上帝永生儿子,我听到也领受,我的心思快乐充满着爱。”
  “我相信圣子耶稣基督,在人的中间受苦而死,救赎人们的罪,如同一位担重担的人,我的罪满满,应该受罚。然而主耶稣基督恩典成为我的避难所,可通过领洗来作为他的门徒,可在天堂的幸福中与您们一起居住,所以请准许我来领洗。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您们坐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也因此我们能认识。我祈祷渴望在一个适当的日子,可以让我来领洗。”
  “再来,因着认识您们,我才认识永生上帝,我大胆祈祷您们会继续帮助我了解上帝的宗教,使我弃舍旧性情,换成好的新性情。”
  
  很久之后也有一位接受良好教育的缅甸女性信主,不过第一位信主的男性是一位35岁单身的工人。这个早期历史性信仰告白表明他不但了解基督徒基本信息,也感觉需倚靠恩典真正悔改,也渴望信徒团契来滋润他的信仰。
  
  当提到圣灵作为显明的证据在大丰收的第一个果子时,也很重要的是去了解是在什么情境下来形成这个历史性信仰告白。
  
  我引用 Adoniram Judson 的日记来加以说明,日记描述第一位告白信仰的改信者是处在一种危险情境来信仰告白。当时统治当局是专制独裁,而国家的宗教是佛教。缅甸人除了作佛教徒外,是不能成为其它宗教信徒,甚至经过这么多年,在现今缅甸社会仍然期待缅甸人是佛教徒。Judson 博士描写当时南部的 Rangoon 发生极大混乱,一个命令接一个命令要总督赶紧带着军队返回首都。
  
  有重大消息传来,有的说是叛乱,有的说是国王生病,也有人说国王已过世。然没有人敢公开说,因为这会犯上重大罪行,因为土地及水的主人国王是不死的。长孙虽然很久以前就宣布为王位继承者,然照 Judson 看法,二个有权势的舅舅可能抢夺王位,看来整个国家快要成为无政府状态或引起内乱。
  
  我引用这段信仰告白的历史背景来作参考是因为不论经过多少年,对现今亚洲基督徒当同样面对相同的经验时,信仰告白就显示了深切的含意。
  
   思潮背景(Settings of the climate of thought)
  
  虽然在座诸位与缅甸人一样曾经验日本人的统治,不过我相信仍有人与我同样对一些日本基督徒的生活见证仍然钦佩。贺川丰彦(Dr. Nambara)曾当过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在战后一个教育家的会议中曾作过一个重要的声明。他说在这些日子,世界很多人想到亚洲就想到国家民族革命发展,其实亚洲同时重要的特色是亚洲文化的复兴。
  
  我常以此来作为教会一部份责任,当我们要在我们社会告白基督时,我们一定要评估国家思想的潮流。在过去西方殖民统治时,这些国家大多数的人们感受外来基督教扬弃了他(她)们传统宗教体系的地位,少数基督徒团体享受特别的权利与利益,而大多数的人们都没有。
  
  随着国家的独立与政治的解放,印度教、佛教、回教,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中,是渴望重新肯定他(她)们的宗教是具有永久性的真理。在亚洲不同土地的文化,也有其宗教传统作为其遗产。借着这些价值体系,佛教、印度教或回教再一次肯定本身是国家所关注的,对他(她)们来说,古代宗教传统教导,不是西方基督教价值。回教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思想的界线。同样,佛教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寮国、中国、日本与相关的邻近国家的宗教。印度教被视为印度人与外出印度人的宗教。在东亚基督徒协会成立时期,最重要的强调策略已与当时一般看法不同,在过去,宗教传统或是体系的比较是基督徒见证的焦点。
  
  过去对别的宗教体系的教导是经过分析,取其弱点来与基督教优点对照。学术性来了解这些体系的内容、历史、哲学或神学是被鼓励,然就本质而言,亚洲基督徒强调的应是基督徒的接触,是人与人的接触,而不是体系与体系的竞争。他(她)们认为宗教不一定是传福音者与想要接受它的人的接触,是人与人在他(她)们宗教生活与非宗教生活两者的接触,在信仰与非信仰两者,在神圣与世俗两者来接触。
  
  如此,当我们了解与欣赏这些人生活与思想的潮流时,我们的信仰告白是直接向着这些人,而不是向着他(她)们所信的宗教体系。
  
  我们常说我们现今住在地球村里,这个事实有其涵意,世界一家是现代化成果,科学与工技引导这个动向,而且思想潮流不单受宗教体系的影响,也受科学、技术与随之所产生智识效果的影响。对世界大部份的了解来说,现代化就是世俗化。在许多国家,人们生活在多元化社会,对既存宗教体系的使命愈来愈少,有人感觉对宗教的使命感是早前的想法,或是认为所有宗教皆同样在提升道德与生活的目的。
  
  在这种思潮下,告白基督也隐涵一种多元化的强调;第一,在地球村告白基督的意义是要了解现代化或世俗化带给教会的挑战,当然这不是意谓亚洲基督徒要去反抗这样的历史潮流,而是一方面在迎接打破过去的孤立主义时要有先见,同时对不论好坏一律照收的表面价值观念要有所警觉。
  
  第二,如同在东亚基督徒协会成立时所强调的,在复兴的亚洲要告白基督时,最重要决定性因素是人与人的接触与彼此信任的关系。
  
  第三、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从“信仰内部”(inter-faith)对话时期走出来,因为对话者有意识或无意识成为一种选美比赛,每个人只夸口自己宗教的优越点。最好是以能成长有创造性的强调来对话。不是负面相互批评,而是所有宗教一起合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在自己宗教里面找出更深入的资源,在共同的问题,环境、健康及社区危机来作贡献。
  
  最后,像上述所说在亚洲变迁中的思潮告白信仰就是努力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缅甸有句俗语说:当一个人对同体有亲近的感觉时,他(她)才会去欣赏他(她)的宗教价值。同样,当我们反应亚洲情境时,我们所强调的观点也会影响其它地区,全世界是一家人,亚洲的宗教体系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信条”,“多种信仰告白”,“告白信仰中”
    Confession, confessions, and confessing
  
  香港会议后,一些基督徒重要观点清楚表达出来。在会议处理信仰与教制问题时,一个有意义的探讨就是关于信仰告白(confessions)与信仰告白主义(confessionalism)。一些西方神学家评论亚洲基督徒以此角度讨论问题对西方教会来说是很不寻常。实际上,亚洲基督徒坦诚他(她)们信仰告白的趋向是与西方教会有所不同。
  
  他(她)们说:“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当西方教会在草拟历史性信仰告白时,与采用不同教会体制形式时,这是在教会内部,在基督教王国内部的争论。然而亚洲教会的信仰告白,不是关于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差异,是关于基督徒必须在世界的面前来告白信仰。”
  
  我们虽然已经继承传入亚洲这个福音的伟大传统,然我们也相信当我们寻求了解在亚洲文化、不同宗教、及亚洲的革命中的基督事工时,基督还有真理要启示给我们。过去,我们总是过头固守在传统信仰告白观念形式,以致不敢冒险改变。这种公式已经成为真理标的与指南,已致被拘束,忘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告白。
  
  我仍然以香港会议另一些数据来作参考:“告白信仰是教会所作的事工,这是继续性事工,所以不可能对某一个时代说信仰告白已经完成,这也不表示将来的教会就是要被现今信仰告白的规范所绑住。还有诸多信仰告白(confessions)与诸多在进行中的告白信仰(confessing)。”
  
  无论如何,这不是说教会的信仰告白不需要有所规范。规范是在于圣经的见证与普世教会不停的信仰告白。所以信仰告白说是“信条”(Confession),“多种信仰告白”(confessi ons)和“告白信仰中”(confessing)皆可。结语来说,每一个信仰告白与每一个告白信仰的行动主要是响应基督信仰,他是真正的信仰告白者。
  
  我们在信仰的争战中争战,对赐给我们的上帝领受责任,如同耶稣基督在本丢彼拉多面前见证信仰告白,记得我们必须承担这个责任直到主再来。盼望上面所提及的内容能提供一些基础给你(妳),好来接纳我的观点,就是亚洲基督徒的这些看法具有永久性的洞见。
  
   在亚洲情境中来告白信仰
   Toward Acts of Confessing in Asian Context
  
  我在前面提及复兴的亚洲与革命的亚洲时,后者比前者更能感受到,因为在世界表面,社会政治动乱是明显可见。很多亚洲国家当拿回统治权与独立时,假设接续将由和平时期过渡到发展时期。然而只有少数国家在长时间有和平及安定,普世教会一句通用话说得真好,那就是“快速的社会变迁”。
  
  我们的教会在国家变化中采取不同的态度。战后亚洲教会史中,看到有的国家基督徒虽是少数,但因着他(她)们参与在其国家自由奋斗的认同,而被大多数的人所接纳。在另外国家,有些教会被视为特权及享受好处,因为教会与西方殖民权力者有密切的关系。基督徒学校、医院及社会服务机构被政府接收,因为这样的服务被认为是政府应负的责任而非教会团体。
  
  这些并非新奇,不够以神学观点来看可归纳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一些教会不喜欢与政治有任何关联。另外其它教会,没有很多神学响应就跳进政治斗争(甚至使用武力),因为他(她)们感觉因着信仰受到迫害,所以必须站出来维护其权利。有的将自己看作是社区的模范,通常被视为模范是表示与政治结构融合。对另外的人而言,快速的社会变迁是历史的上帝将信仰的团体安置的所在,如同鹰鸟的巢受到扰乱时,小鸟被迫展翅来飞。另外一些人,视自己如同盐与酵,牺牲自己来提供其环境所需要的功能,以此来完成目标。
  
  亚洲众人皆知是贫穷大众,国家发展进步计划下都会留下“进步下的受害者”或是“发展的后遗症”。在国家发展期待时,基督徒岂不应该告白我们信仰所在,指出见证与服务的需要吗?
  
  世界一家的倾向在我们的时代里形成二种矛盾层面。一方面是前所提及的世界作为一个大家庭,然而另一方面像培根(Francis Bacon)所写:“一个大城市是一个大孤岛”,人在群众中间是何等孤单生存着。
  
  教会的使命是一种辨证,教会所告白的信仰使其在人类社区里分别出来是上帝的儿女,如同亚洲基督徒所言,教会是从世界受召出来,基督徒在洗礼时向世界死,总是在基督的爱里,教会所告白的就是进入人类社区,通过爱与服务人群来与人们结合在一起。亚洲基督徒不能与自己同胞的文化与政治理想疏远,也不能将教会区别成为不关心社区生活发展的借口。
  
  我们告白基督是救主,是历史中的审判者。他在我们社会经验中的革命政治与社会变迁中施行审判与怜悯。当人们与贫穷作战,将成为一种记号指出上帝在基督里丰富的恩典赏赐我们。当人们为其认同奋斗时,他(她)们见证上帝呼召祂的百姓的目的是叫他(她)们的名字。当人们一起工作来克服紧张与怒恨时,将成为一种记号指出基督是我们的和解者,上帝通过他将分开的人聚集一起。
  
  这种在基督信仰的集体确信,就是通过基督上帝与世界和好,也强调上帝爱这个世界的事实。在亚洲教会常有一些会员假定他(她)们拥有上帝爱的专利,忘记他(她)们受召是来成为上帝拯救世界目的的工具。如此说来,扮演告白信仰的行动与告白基督的信仰是人类未来的盼望。
  
   结 语(Concluding Remarks)
  
  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口,我们可能有亚洲思想潮流的预报,就是我们所提及的在现代化所带来世俗化影响中,重新肯定传统宗教体系的价值。世界政治动乱增加难民的人数与流浪汉。经由世界一家倾向与消息的爆炸,很多人在计算机网络里忙碌,对印在银幕及心思的大量资料中选出所要的事实时,就要过滤很多不需要的信息垃圾。一些老一辈的人感觉他(她)们可能无法与新的发展配合。从家里计算机磁盘片,青年人取得不同知识数据。很多精神层面上的活动向青年人与年长者招手。以人类语言来说,在变迁亚洲情境告白基督,其涵意是要超越知识的界限进入未知的范围。好像一句话所说:「我们可能不知将来会如何决定,但我们知道什么人在决定将来。」所以,老年人将作梦,少年人将要看见异象。
  
  在世界的历史中,亚洲愈来愈有份量时,告白基督成为喜乐的工作与实践的召命,对亚洲基督徒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活着继续来成为上帝在基督里爱世界这种信仰与实践的工具。



上网时间: 2004-06-05 
来 源: 《神学网》
共有516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栀子花-幸福的芬芳
  • 下篇文章:当马大成为马利亚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在亚洲情境中告白基督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