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思想评论>>思想评论>>后现代是牛肉面里没有牛肉 打印
后现代是牛肉面里没有牛肉
作者: 吴子平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牛肉面里没有牛肉
  有人在网络上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基本上是谈到「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要了一份大碗但昂贵的牛肉面,可是却只有面和汤,但没有牛肉。他举了这个例子,其实要谈的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结果就有人把这一千字的文章全部略过去不看,只把他举的那个例子中的那段话挖掘出来说:「啊,这种感觉我实在太深刻了,我就真的叫过牛肉面却没有牛肉。」然后就有人接下去说:「我更惨,我曾经叫过牛肉面,不但没有牛肉,而且连汤都没有。」而后又有人问说:「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叫牛肉面,连碗都没有。」可是标题是「谈生命与死亡」。接着就有十几篇文章都在谈牛肉面,没有人谈生命与死亡。然而,这种的离题就是「后现代」的人生。又或者,我会把没有牛肉面的牛肉的现象,当作是后现代“活生生”的一个写照。
  「后现代」是什么?我们打开报纸,或是你在学校常看到很多教授、很多作家,「后现代」好像很流行,到底什么是「后现代」?
  「后」这个字,基本上是「反」的意思,可是又不能完全说是「反抗」。这个「后」是一种「辩证性的反」,什么叫做「辩证性的反」呢?就是它跟前面所出现的原因,或前面的一些现象,基本上是有它连续性的;可是在连续性当中,它可能基于一种反省的态度,而要去尝试反抗前面的现象。这个「后」,就是有叛逆、否定的意思。但是却又有连续的现象。因此,你从某个角度切,会发现它是反抗之意;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却又会发现它有连续性。
  美国学者薛华在他的巨著中有更好的比例,他看这个时代有许多的学者提出他们对世界观的意见和看法。如此,十六世纪的人来到海边沙滩上划了一个圈圈,说人一切的答案就在这个圈圈里面。然后,十七世纪的人来也来到海边沙滩,在十六世纪的圈圈上划上一个叉,自己再划上另一个圈圈,说人一切的答案就在这个圈圈里面。之后,十八世纪的人也是如此,划了一个叉来否定了十七世纪圈圈,在划上自己的一个圈圈。就这样,我们就来到了廿世纪,准备进入廿一世纪。一位对哲学、文学和艺术非常有研究的著名印度尼西亚演说家唐崇荣如此说,廿世纪是一个证明人类失败的世纪,一切的学说都失败了,一切的假设都崩溃了,廿世纪是浪费了。我们暂且不评论他的说法,却又不能不看见,这就是时代的明显趋势。
  但是,我们也因此有了一个概念,所谓「后现代」的这个「后」,就具有叛逆、抗拒、颠覆的味道。其实「后现代」,可说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发展到一个巅峰以后的一种逆转。社会一旦发展到巅峰,人就会开始问:「这样的社会好吗?」。就好比在工业社会靠机器,工业社会凡事讲理性,要理性化,但是当我们的生活完全被理性支配的时候,就又总是不禁问:「理性好吗?」于是就不要理性,就要批判理性。所以这个「post」,也就是后现代的「后」,有一种超越的意思,有一种逆反的意思,也就是对工业社会、对现代文明表达出某种程度的反抗。但当机器布满人生的时候,人就开始会有点厌烦了,总觉得有点想要反抗,想把机器一脚踢开,回到田园、回到自然。
  
到底有没有后现代?
  其实后现代的存在本身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大的争议就是到底有没有后现代?
  在社会学界,以及哲学、艺文界出现了很严重的断裂的现象。我们所看到的后现代的社会现象,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是延续现代,而把现代极度激烈化。这也正是所有后现代现象中最不好的情形,已经发挥到令人作呕的地步。但是在哲学和艺文界,他们却宣告,他们要透过哲学、透过文学颠覆现代化;于是严重的代沟就出现了。我们分析社会现象,认为我们就是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但是艺文界却宣称它是后现代的。
  到底后现代建筑、后现代音乐、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政治,是怎么样的一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周遭有那些现象其实就是所谓的后现代现象?。

后现代文学
  很多事情发展到巅峰,通常都会发生变化,物极必反,是后现代的一个简单的讲法。因此,我看或者可以率这个世界,有后现代建筑,有后现代音乐、有后现代艺术,后架构等等无奇不有。你可以不喜欢这个名词,你也可以不了解它,但是它就在你的周围。后现代化就是高度现代化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所产生出来的逆转的现象。从文学的角度来举例。从传统到后现代,我们可以大约分成三期:
  第一期是以作者为重心,认为读任何一作品都要以作者文化背景为前提,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个性生活婚姻家庭等等,然后才能看待作品本身。第二期称现代阶段:这期间是科学万能时代,认为作品本身与原作者无关,作品本身有客观性,新批评等学说就是在这时候提出的。第三期就是所谓后现代:这阶段是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由于这种思潮的影响,强调不以传统解释为权威,而以拆解为方法,希望能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诠释,来向权威挑战,这是一种对理性对科学的反动,是一种『西方思想渐进过程中的必然』,换句话说,是对过去思想体系严重至极的缺点的一种制衡。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人,书名其实不重要。其内容重点是:一个读者去买了一本书,可是却没想到,他每次买书只能买到某一本书的某一片断,而且是不同一本书的章节。这样,他来来去去跑了十趟,买了十次完全不同作者的书,标题也是完全不同的,然后就把那些标题拼凑起来,成为短短的一句话~这就是后现代的文学表达。
* 第一,没有理性的概念。现代化是非常强调理性的,整个社会组织都是要透过理性来运作的,整个组织的发展、企业化的观念,完全是根据理性的原则。而这本书的题旨就是,你根本不需要理性,你拼拼凑凑就可以拼成一段句子。
* 第二,它是以读者为主体。现代化是以作者为主体或是以文学批评家为主体;但是到目前这个时代,有人说「作者死了」,文学批评是你个人的看法,也就是说,读者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本书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跑去买书,是读者产生了这本书。这也就好比今天的经济文化,媒体新闻的价值观一般。
  这就是后现代文学所产生出来的一些概念,这个概念最后归纳出来就是:一、反理性,二、读者大众是主题。所谓「市场导向」,读者是你的衣食父母,作者与其写严肃的文章,还不如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报导一句轻薄短小的话都可以走红。
后现代音乐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的现象。与后现代文学的例子一样,音乐的主题基本上是不讲理性的,传统的音乐是强调一种旋律化的音乐。以前的音乐一支曲子通常有一个调子,可以很轻易的哼出来,感觉得到那个曲子的整体性,可是现在却不是,而是由好几个片段凑成一个曲子,每个片段与每个片段也往往连贯不起来,有点像洗三温暖,一下子好热、一下子好冷、一下子很高、一下子很低。后现代音乐所表现的断裂的现象?因此,我们听完了这段音乐后可以很自然的、轻易的把它哼出来。但是从巴哈及贝多芬就开始把音乐非旋律化,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几乎都不可能立即重复把它完整地哼出来。但是到了现在,音乐的走向就似乎变得更抗拒组织、抗拒理性,甚至偏激至反音乐。
  例如,有一位名叫约翰凯吉Cage, John Milton, Jr.,作了一首曲子「四分二十一秒」。这支作品演奏的方法就是,一位音乐家走到钢琴前面,打开钢琴,翻开乐谱,然后就僵在那里不动,直等了四分二十一秒结束后,关上钢琴盖,起立谢礼,四围的听众就热切鼓掌。音乐是什么?就是在静默时候观众和周围间所发出任何声音就是音乐。(Cage, John Milton, Jr., 4'33" (1952), a silent piece lasting 4 minutes, 33 seconds, which elevated incidental, unintended noise in the concert hall to the status of art.)
  在古典音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理性精神;古典音乐有严格的乐理体系,因此,虽然它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但是你可以感觉到理性精神,或者,这与当时代清教徒的「纪律精神」有所关联。可是到了现代,音乐趋向理性的规避。尤其是现今回归简朴,重现自然的现象,如在大自然中寻找主体如海涛、禽鸟、深夜、各类风声、神秘的异国情调,非洲族的「大鼓」声乐等等,也是一个规避的特征。

后现代美术
  这种颠覆性也发生在美术界里。以前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画一幅画,后来就有人把它颠覆掉了──「为什么要那块画板?把身体涂上水彩,在地上打个滚,这也是一幅画!」也曾经有人在身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要跟你做爱!」,在街上游走,后来被警察抓了。其实他所要陈述的正是:当他挂上这个牌子之后,街人的反应,警察局的反应,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政治
  后现代政治已经把政治的主体颠覆掉了,你基本上不可以太相信一个领导者的领导魅力,或是他所塑造出来的一些政见或规划;后现代政治强调以选民为主体,强调多元化,而多元化往往就使得意见非常的分歧。后现代政治所达到的景况就是:每一个候选人所提出来的政见,彼此是非常分歧的;而他们在这么多分歧的政见当中,却能够和平共存,并且可以安然无事,最后还是可以塑造出安和乐利的社会。这就是后现代政治中特殊的现象。谈到政治议题、谈到公众人物,通常就是予以反对、批评、否定。这就是后现代的精神!
  后现代社会好像是一面镜子,这一面镜子已经破碎了,片段化了,但是却又被强迫挤在一起,既然被挤在一起,只好互相宽容。可是有时候却不是互相宽容,而是彼此冷漠。
后现代建筑
  除了政治之外,后现代其实还有很多指标就在我们身边,譬如建筑。后现代的建筑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在百货公司,各类连锁店中都可以轻易发现。例如他们的装潢可以就如一座工厂,故意把冷气通口,消防水管和电线都给予暴露出来。后现代的建筑往往就像这样──窗户不像窗户,门不像门;柱子原本应该是用来支撑房屋的,却故意把它悬在半空中──这些都凸显出逆反的意思。后现代文化就是要反对、要批评。

关于性别
  在台湾有一间「女书店」是专卖跟女性主义有关的书,而就在它的楼下就有一「女巫店」,是特别开给有这些思想的人一起喝咖啡聊天的店。这家店的装璜就很后现代,都是一些裸露的人体的相片、雕塑等,往往强调特大的阳具。在厕所里也可以设计整排的卫生棉、整排的保险套,这些是挂在墙上做装饰,不是供人使用的。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凸显反叛。他们甚至有一块墙,贴了约二百张不同的男女生下身裸体照。基本上,他们是企图从暴露性器来颠覆他们所谓的父权体制。这就是后现代深入社会的例子。
重轻薄短小的文化
  新加坡的电视或听广播,都有现场播电的节目,节目主持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最多得信息,接触大量的人群,导致每一个人的讲话时间相对的有限。或许他只需要提出哪些已经不能再简单的问题,然后,在他的节目中让最多人轻易的参与和发表任何谬论高谈。也许三十秒,也许两三分钟,然而,他却不需要有任何意见,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如此,我们就无法陈述严肃的议题或想法,也失去了全面的整体性,丧失人性的尊重。这个社会把数据大量地累积,然后造成了、扁平化缺乏纵深感的现象,用比较浅显的方式来讨论问题,而不是探讨这件事情背后的成因。
  鉴于新加坡文化建设的贫乏,有关机关就积极的邀请海外有文化名分之士,重金支持有艺术文化之名的活动,似乎藉此快速改造和重建国内的文化。这可能是浅薄缺乏厚度的新加坡文化所表达的一种误会和无知。
  过去我们强调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有整体的人生观、整体的价值观,是有体系的,是互相协调的,是连贯的。可是现代的人,尤其是很多所谓的「新新人类」,他们的人生观跟价值观往往是不连贯的,而且这一部分跟另一部分是不协调的、是片段化的、是破碎的。可是他们生活在其中好像却很自在,不知这是否也是后现代的断裂现象?

思考回应
  从许多的社会现象而言,后现代就在你的周围,在建筑、装潢、音乐、文学、政治、艺术等等。而我们都可以看到时代发展的某种趋势,我们究竟该抗拒它呢?还是顺应它?抑或是该超越它?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后现代的种种现象,我们要来分析到底后现代的断裂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面对后现代?
  现代精神讲究理性,讲究纪律和秩序。可是后现代却是企图把这些东西颠覆掉,反理性,要把纪律解放掉,强调的是「大众化」,是「快乐和美丽」,而不是「崇高和神圣」;是「商品化」,而不是「伟大的执着和信念」。
  而针对整个后现代文化,我们最关心的是人的处境。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浪潮下,后现代文化下的断裂现象,人的处境究竟如何呢?
  社会学者詹姆逊是后现代文化专家,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后现代的人,在思想上完全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就是失去了「了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这些事件,跟前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件的关连性」。也就是说,后现代把时间切成一段一段的,就在这一段时间当中累积大量的信息,然后把那些信息全部扁平化。只讲求资料的量的累积;至于怎样透过对历史的纵深感来分析,基本上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因此这就导致对事情的看法或交谈的内容,都比较趋近于个别化,单面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市场比较喜欢浏览轻薄短小的文章或新闻事件,至于比较纵深的一些题目,例如历史问题或价值体系的问题,多半的人已经丧失理解的能力,所以整个市面上最畅销的就是轻薄短小型的。
  我们刚才已经讲到后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反理性、要解放,讲究的是大众品味,追求的是商品;我们也讲到在后现代文化下,人的思想是断裂的,人格分割成好几部分,每个部分还互相矛盾。其实,人在后现代下有它痛苦的一面、有它解放的一面、有它自己觉得很安慰的一面。这些后现代文化就在我们周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怎样超越它?而不是被它支配。
  处在后现代的人,固然享受后现代,一方面也企图超越后现代。诸如他们对于终极关怀、对于价值系统、对于思想的完整性与深刻性。没错,他们会因为后现代的影响,而号称他们不需要,但事实上在他们心灵深处,他们还是需要的。所以我们的立场是:虽然我在后现代中,我还是要有所坚持。后现代的人仍然需要这些。
  有人在网络上组织读书会,讨论一些目前的现代现象,与过去作结合。作一些反后现代思想训练以及写一些的文章,这是「反后现代化」。然后经过半年,我们就把我们所写的一些较具有完整性的文章、一些有历史纵深感的文章,把过去到现在及未来思想作一个整合,然后我们就在某一固定时间发表到网络上;这样一来,至少在那段时间网络上就不会有断裂的现象,所呈现出的都是完整的文章。结果我们发觉,这样的做法引起非常多的人心灵上的震撼!他们可能会跟我们讨论,或来信质疑,也可能会用后现代的思想质疑我们,但是他们都被我们影响了。
  也就是说,面对一个这样的后现代文化,我们更需要呈现出一种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虽然有些人排斥,不喜欢,但其实还是会带给他们生命很大的震撼的。我比较倾向从生活面来帮助我自己超越这种所谓的断裂的现象。
  就是我在接受信息之前,会先把信息放在旁边,然后自己先想一想,今天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是怎样看这件事?我会先问我自己怎么看?然后我再去看别人怎样报导这个信息,看一看每一个报导的背后有没有预设立场,然后再分析一下那些人评论了些什么,把这些评论作一比较,而且再作反省。
  要抗拒这种后现代平面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不断的探究「意义」这二个字,因为意义这二个字一定会反后现代,后现代本身就是要拆解意义的,可是我们一旦问到意义的时候,我们一定就要脱离这种平面化的思考,因为基本上它就牵涉到你置身在天地神人当中,到底你的位子是什么?而这个位子探讨本身就非常有时间的纵深感,不可能是平面化的,套一句话就是:我们永远不可能摆脱「终极关怀」这四个字。
  我们面对一个后现代文化,后现代在你左右支配着你,影响了你。它讲究片段化,但是你自己要有一个整合的思想体系,你要考虑到你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后现代社会不喜欢意义,但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的信念是什么?你的价值体系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建立好的话,你很难抗拒后现代文化对你的支配。



上网时间: 2003-05-20 
来 源: 国际神学研究院
共有538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从基督教伦理透视堕胎现象
  • 下篇文章:灵异总动员-善恶之争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反思
    后现代语境中的圣道宣讲
    后现代是牛肉面里没有牛肉
    现代,反现代与后现代 - 世纪之交的西方神学反思
    后现代与西方文化的困境
    Sokal事件:相对主义的“学术丑闻”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