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 分类文库 | 分类书库 | 圣经典藏 | 精典图库 | 音乐收藏 | 在线贺卡 | 在线影院 | 检索中心 | 联盟论坛 | 访客留言
   文化艺术>>影视评论>>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打印
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作者: 珊珊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早听说女作家张洁写了个中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记述她的爱母91年离世(93年发表)。从题目就可感知张洁的心痛。据说小说写得:哀挽如泣,肝肠寸断。以前浏览过片段,没有通读。近日朋友告我斯琴高娃主演的同名电影出了,提醒我看看,出于对斯琴高娃演技的欣赏,对女作家张洁的兴致,也出于回应朋友的推荐,特找来看了。
  
  先入为主已有"张洁母女情深",可是看过电影后,我非常失望,甚至对影片中的"女儿"感到气愤和深深的悲哀:怎幺会如此蛮横、暴躁、固执?与其说"爱"母亲,不如说是折磨、伤害、逼迫、摧残八十高龄的老母。我无法由此形象得出那个结论,也无法想象那个形象就是张洁,一个著名的、成功的女作家?一个经常写情,写爱的"情圣"?一个爱母亲如己命的女儿?一个爱丈夫(号称最懂爱情)的妻子?
  
  在影片里,我看到一个超负荷运转的"女强人";一个对家庭付出了太多,却又积怨连连的"怨妇"。尽管斯琴高娃的演技无懈可击,我仍怀疑,她演义的形象是否就是原作原型?是否得到主人公张洁的认可?为了"矫正"或"印证"我的感觉,为了更多地了解张洁的内心世界,我不得不重新阅读她的同名小说。
  
  无可否认,张洁爱她的母亲。在感情世界里,她小心敏感地捕捉着母女间情感交流的细节;在生活中,至少是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她尽心尽力地医护、陪伴、孝顺、伺候在母亲左右。在小说里,可以看到更多她行为背后的"内心注脚",以及她的自责和忏悔:一个事业有成、内外奔波的女儿长期以来对母亲的忽视;在母亲最后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为了她能"长寿"给了她极大的精神压力,强迫她锻炼。她呼唤人们把握今生,珍惜亲情。
  
  抛开小说作者,影片主人公"柯姨"是个艺术形象,可以理解,她来自千千万万或任意一个生活原形,以避开影射张洁之嫌。透过柯姨这个形象,我强烈感觉到一个"女强人"生命中的悲哀,因那生命透露出的是一颗忙碌又苦涩的心,那颗心在惶恐和悔恨中自我蹂躏,时而躁动不安时而又冷漠麻木。
  
  悲哀之一,"永远成功"的自我感觉
  柯姨在母亲离世的刹那,终于认输了。她感叹:"这一辈子我想做的事,没有一件做不成功。唯有这一件,我失败了,我败给了妈,败给了命,我不可战胜命,也不可战胜上帝。"强者的悲哀就在于,他将过去无往不胜的成功都记在个人的功劳簿上,以为凭着个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对手。岂不知,今次的对手是"命"是"上帝"。当她把母亲的生命也当作"攻克"的目标时,可怜的母亲成了她手中的"实验品",可惜,她失败了。假如母亲侥幸又多活了若干年,或许她真会认为,她可以"永远成功",可以掌控母亲的生命。那将是她悲哀中的更大悲哀!因为母亲的离世终于让她认清:人的有限、人的无助、人的无奈,人对生命的无知,人非生命的主宰,不能掌控生命的最后时刻。
  
  其实,人只有认识生命的主宰--上帝,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在上帝面前认输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柯姨的悲哀在于只信自己,不信上帝。"信自己"在上帝的眼里正是人的骄傲,是遗传了亚当、夏娃吃禁果,欲"如神般聪明"的罪。而今,罪已演化成"无神境界的聪明"。柯姨作为一个作家,终日思考、写作,可谓人类灵魂的"聪慧人",而这聪慧却蒙住了可看见上帝的眼睛,没有思考、接受上帝的启示,以至没有机会给母亲带来真正的生命祝福,也会失去在天家母女永远相聚的机会。
  
  悲哀之二,对生命认知的局限
  柯姨为留住母亲孱弱的肉体生命,尽了最大的努力,甚至不惜与衰老这个自然法则抗争,不顾母亲八十高龄,且在开颅手术后,强迫她做运动。可怜的人们,以为生命只是有意识、有气息的肉身,因此他们拼命要维持的是那口气息。在今生,相信人人都听说过上帝,听说过耶稣基督,听说过圣经,却没有相信和接受上帝的启示,所以不懂人被造,是上帝神圣的产业;不懂得去认识生命的源头和个体生命的本质;不懂得人离开神就是罪,就得死,只有认罪悔改才能获生命救赎;不懂得上帝就是爱,上帝爱每一个生命,视每个生命为可救赎的灵魂;他要人活,是要人的灵魂归向他得永生。肉身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可是,拒绝上帝呼唤的人,宁要留住衰败肉身的一年,一天,甚至一小时,也不肯要圣灵同在的永生。
  
  耶稣来时说过:「叫人活的不是身体,乃是灵,身体是无益的。 我对你们讲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悲哀之三,对死亡的恐慌
  死亡意味着什么?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死亡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点,生命的结束。柯姨对母亲离世撕心裂肺的痛苦,正表达了对生亡的深深恐惧。信仰告诉我们,今生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人生在世是暂居是过客。肉身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因为造我们的主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战胜了死亡,他已复活在天上,他应许他的儿女有永生。
  
  一个人只要今生接受耶稣基督,就会坦然无惧地面对死亡。今生只是永恒生命的瞬间,所以今生的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今生获得永生的确据,且在今生就活在永生里。当肉身自然衰败时,平安喜乐地走向天家。刚刚去世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是个基督徒,她说过:"当我离去,请勿用眼泪埋葬我,我是前赴一个神秘的约会,我希望你们欢欢喜喜,如同我的欢喜一样。"她的葬礼没有悲悲切切的场面,她的胞弟还鼓励送别的人穿上任意喜欢的服装来参加姐姐的"送别会"。远行者和送行人都清楚知道,要去的地方是上帝的怀抱。
  
  悲哀之四,因"爱"而来的伤害
  母爱是养育、守护、慈爱、温柔、接纳、牺牲、奉献,是世间伟大的情怀。能享受、领略并保有五十多年的人不多,柯姨应算一个,因此她是个相当幸运的人。我理解柯姨对母亲离世最大的不忍,是无法再孝敬母亲,再回报母爱。真是可贵的孝顺之心。
  
  爱母心切可以理解,但传递、强化给高龄老母"我不能死,我死了女儿怎幺办?" 的担忧,实在不明智。作为真正领略了母爱的儿女,长大成熟的成年人,需要的不再是婴儿般的被守护,也不应像孩子般再发泄不受控制的情绪。为五十多岁成为"孤儿"而孤独,其实是过份的自伤自怜。真正领略母爱的人,应学会传承母爱的情怀,发扬光大母爱精神,扩张自己"爱"的领域。
  
  应分辩"真爱"与"情欲":真爱深刻、含蓄,是由心发出的温柔之情,使爱者、被爱者和其他人都感到被温暖、被融化;情欲常常只顾个人感受,放纵情绪发泄,像烈火燃烧,像暴风骤起,对其他人带来伤害,于自己也是痛苦和悔恨。影片中的柯姨动扎暴跳如雷,对生活在身边的人也很冷漠,包括对丈夫和丈夫的父母。可理解因母亲的缘故,情绪紧张急躁。尽管柯姨内心丰富,情感丰富,但如果说"我终于明白:爱人是可以更换的,而母亲却是唯一的。" 恕我直言,丰富不代表具备付出真爱的能力,"情欲"是伤人的剑。
  
  对苦难和危机的回应
  影片尾声,柯姨似乎被悲伤压倒,精神恍惚,万念俱灰,情缘已了,仿佛末日。甚至感叹"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其实,苦难是非常真实的,人人都会遭遇苦难,苦难从信仰的角度看,却可以成为一个变换形式的"祝福"或提醒。
  
  苦难来临,人的心灵最脆弱,那时他脱去了"强者"的外衣,可以还原人的本相:人因被造是被动、有限、无奈的;苦难来临,人的心思最混乱,会怀疑惯常的思维,有机会重新审视以往的价值观;苦难来临,人的灵魂最饥渴,黑暗里需要真理的光,迷惘时寻求生命的道,空虚中渴望被永恒和无限充满。"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头"。信仰不是听由命运摆布,是从听道、听上帝的话语,获得上帝的启示。知道人在上帝面前渺小,谦卑"信靠""仰望"上帝,这就是信仰。
  
  2003/03/19


上网时间: 2003-04-01 
来 源: 感谢著者惠寄信仰之门
共有1215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生命中的自由
  • 下篇文章:当代海峡两岸中国知识份子对基督教态度之异同
  •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 相关文章
    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Copyright(C)2000-2002 GODoo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思路
    webmaster@godoor.net